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鎖定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是以從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理論、應用基礎和應用開發研究)為主的公益性綜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 [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於1962年,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在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掛牌成立。 [1]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擁有在職人員202人(含特別研究助理24人),其中,科研人員130人,支撐人員42人,管理人員30人;下設3個研究中心、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6個青海省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研究中心、4個野外台站;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博士生指導教師27人,碩士生指導教師51人。在站博士後10人,在學博士研究生68人,碩士研究生89人。 [1]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外文名
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創辦時間
1962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所長:陳世龍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副所長:張景光
專職院士數
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碩士點
3個(一級學科)
博士點
2個(一級學科)
博士後
2個(科研流動站)
地    址
青海省西寧市新寧路23號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歷史沿革

1959年1月15日,青海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2月,中國科學院通告確認了青海分院成立;10月,開始籌建生物、化學、物理等研究所。
1961年3月25日,經上級批准中國科學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正式成立,於4月1日啓用新印章;8月,將兩個研究所移交給青海省科委,隨之於11月合併為青海省生物研究所。
1962年1月13日,將研究所調整為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管理;4月25日,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向中國科學院西北分院上報《關於確定研究所名稱的報告》擬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9月18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正式成立。 [2] 
1965年,中國科學院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室和昆蟲生態室、中國科學院華北生物研究所動物研究室和植物研究室整體遷入西寧與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併,並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態研究室、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調少數研究人員到西北高原所。 [3] 
1970年7月15日,中國科學院《關於體制調整的通知》對中國科學院現有科研單位進行大規模調整,將中國科學院各大區分院撤銷。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下放給青海省領導。
1971年12月10日,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改名為青海省革命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生物研究所,隸屬青海省科委領導。 [4] 
1979年7月19日,經中國科學院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發文將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和所在省雙重領導,並以中國科學院為主。
1980年8月11日,中國科學院通知西北高原所劃歸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領導,並指出研究所現有領導體制不變。 [5] 
2018年9月14日,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舉行,與西北高原所按照“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方式運行。 [6] 
2023年7月20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司法鑑定所揭牌,標誌着青海省首家動植物損害鑑定機構正式成立。 [7]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人員編制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擁有在職人員202人(含特別研究助理24人),其中,科研人員130人,支撐人員42人,管理人員30人。有專業技術人員178人,正高級39人、副高級74人、中初級65人;具有博士學位96人、碩士學位57人。 [1]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印象初 [8]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獲得者:魏立新、 [9]  印象初 [10] 
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印象初 [10] 
青海省優秀專家:印象初、 [10]  陳世龍 [1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部門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下設3個研究中心、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6個青海省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研究中心、4個野外台站。 [1] 
青海省重點實驗室: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藥理學和安全性評價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動物生態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
所屬野外台站: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海東生態農業試驗站、武威綠洲現代農業科學研究試驗站 [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設施資源

  • 科研設備
據2023年10月公共技術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術中心擁有儀器274台套,主要包括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杆質譜儀、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高分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流式細胞儀、傅里葉變換紅外近紅外-拉曼光譜聯用儀、穩定同位素質譜儀、激光光譜元素分析儀、生物型原子力顯微鏡等大型設備。 [12] 
據2023年10月實驗室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下屬的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所擁有的研究設備包括細胞生物學研究平台、分子生物學研究平台、野外實驗觀察基地、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等。主要儀器設備有激光共聚焦顯微鏡、DNA測序儀、熒光顯微鏡、石蠟切片機、冰凍切片機、細胞培養箱、體視顯微鏡、程序凍存儀、PCR儀、毛細管電泳分析系統、成套電泳系統、紫外成像系統、核酸-蛋白質分析儀、紫外分光光光度計、熒光分光光度計、核酸快速提取系統、超純水系統、組織研磨器、低温高速離心機、超低温冰箱、滅菌鍋、大型運算蘋果計算機及各種DNA序列數據分析軟件等。 [13] 
據2023年10月實驗室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下屬的中國科學院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擁有在線超臨界萃取-超臨界色譜製備系統、多功能酶標儀、液相色譜與原子熒光聯用儀、熒光顯微鏡、流式細胞分選儀、DMA-80直接測汞儀、蛋白質純化儀、離子電導顯微成像等科研設備。 [14] 
西北高原所南門 西北高原所南門
  • 標本資源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生物標本收藏量已達55萬多份。其中植物標本(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4萬號,副份標本4萬號;動物標本16.25萬號,包括昆蟲11萬號,獸類0.7萬號,鳥類1萬號,兩棲爬行類約0.85萬尾,魚類2.7萬尾。還收藏有許多珍稀、瀕危、獨特甚至已近滅絕的物種的標本及大約300個生物學新分類羣的模式標本。 [15]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交流

2021年9月14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與煙台大學在西北高原所舉行科教戰略及研究生聯合培養合作協議簽署儀式。 [16] 
2023年8月29日,玉樹藏族自治州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7]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榮譽表彰

2019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入選2019年度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名單。 [18] 
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19]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領域方向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重點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為青藏高原生態與環境、藏藥現代化與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和高值生態農牧業,以及高寒草地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高寒草地的健康與生物安全、高原生物的適應與進化、區域可持續發展、藏藥現代化、特色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特色生物資源高值利用、高原作物與牧草品種選育和高原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等。 [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成果

  • 成果概況及獎項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586項,其中153項獲國家、院和省部級獎勵;發表論文6650篇;出版科研專著215部;培育農作物新品種63個;申請專利752項,授權專利435項;制定國家標準8項、地方標準79項;部分技術與產品已轉讓企業。 [20] 
部分獲獎成果
獲獎名稱
獲獎年度
獲獎等級
青海省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生態適應機制
2021年
一等獎
高寒草甸牧草生長影響機制及產量預報技術研發
2020年
三等獎
柴達木枸杞產業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
2020年
二等獎
高寒草甸對氣候變化和放牧的響應機制及其適應性管理
2018年
二等獎
高寒草地健康定量評價及生產-生態功能提升技術集成與示範
2017
一等獎
高寒沼澤濕地保護與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
2017
二等獎
三江源區草地生態恢復及可持續管理技術創新和應用
2016.12
二等獎
青海野生植物新種發掘和地道藥材馴化技術
2014年度
二等獎
藏藥安全與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2014年度
一等獎
青海生態經濟林漿果資源開發技術集成及產業化
2012年度
一等獎 [21] 
部分專利
專利名稱
申請號
枸杞基因以及其編碼蛋白質重組載體及其用途
CN201810601153.X
青藏扁蓿豆EST-SSR遺傳標記位點和相應標記引序列及其應用
CN201910274754.0
一種液氮噴淋式鮮冬蟲夏草速凍方法
CN201910175957.2
一種液氮聯合液體二氧化碳的鮮冬蟲夏草速凍保鮮方法
CN201910175601.9
一種輻照法保鮮冬蟲夏草的方法
CN201910175966.1
一種鮮冬蟲夏草的保鮮方法
CN201910175568.x
從沙棘提取物中分離和製備三萜化合物的方法
CN201910544657.7
三萜化合物在製備降血糖相關產品中的用途
CN201910543612.8
沙棘提取物中化合物的色譜分析檢測方法
CN201910543652.2
一種燻倒牛提取物及其在製備抗驚厥藥中的用途
CN202011429549.4 [22]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學術期刊

獸類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主辦的獸類(哺乳動物)學綜合性學術刊物。該刊創刊於1981年。主要刊發野生哺乳動物的各研究領域學術論文,同時也重視對珍稀、瀕危獸類的保護,以及對有害獸類的防治等研究成果的報道。主要欄目為研究論文、綜述、研究簡報、資料、問題討論、實驗方法、書刊評介和學術動態。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Scopus、《生物學文摘》( BA )、《動物學記錄》( ZR )、 俄羅斯《文摘雜誌》、日本的《科技文獻速報》等中國國外數據庫和中國科技期刊引文數據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CNKI、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等中國國內數據庫收錄。 [23] 
《獸類學報》 《獸類學報》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並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1] 
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生物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生物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生物學、生態學、中藥學 [1]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9月,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擁有博士生指導教師27人,碩士生指導教師51人。在站博士後10人,在學博士研究生68人,碩士研究生89人。 [1] 
研究所與美國、德國、日本、墨西哥、丹麥、瑞典等國家的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和交流關係,並聯合培養研究生。自2013年起與青海大學簽訂協議共建“高原生物學”菁英班,聯合培養本科生。 [24]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徽由高原(Plateau)和生物科學(Biology)英文兩個主題詞的第一個大寫字母P、B構成。 所徽上半部表示自然領域,寓意為:代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三江源;代表生物所在青藏高原的三個研究方向。 所徽下半部表示人文部分,寓意為:象徵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犛牛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象徵用雙手對上半部份自然領域進行保護、維持、支撐、托起的科學創新精神。 [25] 
研究所所徽 研究所所徽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犛牛精神

忍處惡劣的條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濃郁的乳汁,充當高原的船舶,不畏艱苦,忍辱負重,不計報酬,但求貢獻——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長夏武平 [26]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文化活動

2021年6月10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會舉辦了“奮鬥百年路奮進新徵程”2021年健步走活動。 [27]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
黨委書記、副所長
副所長
魏立新、楊其恩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楊勇剛 [28]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歷任領導

職務
任職時間
名單
第一任所長
1965-1970
馮浪
第二任所長
1971-1979
常韜
第三任所長
1979-1984
夏武平
第四任所長
1984-1987
李家藻
第五任所長
1987-1991
王祖望
第六任所長
1991-1992
樊乃昌
第七任所長
1992-1995
杜繼曾
第八任所長
1996-2000
張寶琛
第九、十任所長
2000-2008
趙新全
第十一、十二任所長
2008-2019
張懷剛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