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家作龍鳳燈

鎖定
蘇家作龍鳳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舞蹈。傳説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蘇家作龍鳳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6年),由蘇家作藝人黑旦所創。 舊時蘇家作人務農耕作之餘,業餘文化生活相對比較豐富,每年春節和蘇家作村火神廟會期間(農曆二月十九日),蘇家作人為慶賀一年的勞動成果,期盼來年獲得更好的收成,都要把如龍、鳳、麒麟、老虎、孔雀、荷、魚等象徵富貴吉祥的動植物形象製成花燈,除在各家門口懸掛外,還根據一些民間傳説故事,把這些花燈組織起來,各扮角色,進行耍類跳舞活動,龍燈舞和鳳燈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2006年10月,蘇家作龍鳳燈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蘇家作龍鳳燈
分    類
民俗舞蹈
地    區
蘇家作
所獲榮譽
2006年10月,蘇家作龍鳳燈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家作龍鳳燈舞蹈簡介

蘇家作龍鳳燈演出
蘇家作龍鳳燈演出(6張)
從古至今被視為神靈的象徵,我們都被稱為龍的傳人。鳳被稱為百鳥之首,把這兩個結合起來,並且以花燈的形式來表演,是咱們博愛縣蘇家作村所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我來到了博愛縣的蘇家作村,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主要的傳承人有20多人,隨着老藝人的相繼謝世,如今龍鳳燈的傳承人只剩下5個人了,毋啓興老人已經80歲高齡了,老人告訴我們從小就看大人們舞燈表演,到20歲的時候開始學習舞龍鳳燈。同期聲:蘇家作村龍鳳燈傳承人 毋啓興 這長大長到20多歲了也都開始學了,你拿着龍頭,那個龍珠咋跑你咋追上,龍珠咋下來你也下來,上去後你又追上,這龍嘴早晚離那珠珠緊挨的,人家咋跑你咋跑,可費氣了,那龍頭沉你跑得歇歇喘喘可受不了。 清道光二年,就是公元1826年的大耍燈年,當時許良、下期城、城關九街等都有龍燈舞,而且舞得非常精彩,為了在這次大耍燈中取得好成績,蘇家作藝人毋黑旦,根據民間傳説故事將龍燈和鳳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首次演出了“龍鳳共舞”,使全縣羣眾大飽眼福。之後,毋黑旦又在龍鳳共舞的基礎上,增加數十種伴舞燈,編排了精彩的龍鳳呈祥、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游戲鳳、張羽煮海、文王拉縴、劉海戲蟾等有故事情節的燈舞,在當年蘇家作火神廟會期間將龍鳳燈舞演繹到了極至,自此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蘇家作龍鳳燈。 同期聲:蘇家作村龍鳳燈傳承人毋海道九月十八大耍花燈,那時候午門貼告示説蘇家作大耍花燈,那天耍燈的時候,那來的人蘇家作都裝不下。 同期聲:蘇家作村龍鳳燈傳承人毋傳金一百里方圓南至黃河以北,北至太行山(都來這裏)。為啥那房底下墊磚,那底下根本沒人,就是架到房上(看),一直弄到五更天整跑一夜黑。 龍鳳燈採用竹竿製成骨架,彩繪紗布裝飾“龍皮”“鳳衣”。龍的各節用竹籠作骨架,各節之間用青麻繩連接,龍鬚用青麻染成,龍角、龍爪用銀箔鑲裹,龍眼舊的用琉璃珠,新的用燈泡。“鳳燈”由頭、身、翅、尾四部分構成,頭頸長4.3米,鳳翅、鳳尾呈扇形,兩翅和尾部共裝25個蠟碗,為防止蠟油流失,特製了獨有的“牛油幹碗蠟”。整個龍鳳燈舞,還配有數十種形態各異的動植物伴舞燈,表演演員全部由村裏年輕力壯的男性青年表演、年長者指揮,是羣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之一。 現場播報:(舉個龍頭)真的好重呀,觀眾朋友您剛才看見的是龍頭的骨架,而我手上拿的是已經制作完成的一個長達40米長龍的大龍頭,這個龍頭它製作的非常精細,而且做工也非常的好,剛才聽這個師傅就給我介紹,在表演當中總共有10條龍,他們的顏色也是各不相同,分別有紅黃白黑等六種顏色,而且這10條龍也是有40米,30米,20米各不相同的長度。這個龍頭大概有16公斤左右,如果沒有很好的體魄那真是舞不起來。 蘇家作龍鳳燈形態逼真,表演動作驚、險、奇、絕、美,將“龍”與“鳳”的叨啄跳躍、親暱逗樂、悠閒自得等動靜神態演繹得淋漓盡致,再加上鏘鏹有力的打擊樂,使蘇家作龍鳳燈表演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蘇家作龍鳳燈將龍舞和鳳舞和諧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那為什麼龍鳳燈是咱們博愛 龍,四靈之首,中華民族膜拜的圖騰;鳳,百鳥之尊,天下吉祥太平的象徵。在素有“太行山下小江南”之稱的博愛縣,傳承着一種距今已有180年曆史的獨特民間舞蹈——蘇家作龍鳳燈舞,這枝中國民間舞蹈百花苑中的奇葩,將寄託着百姓希望與憧憬的龍燈舞和鳳燈舞表演推向了極致,龍鳳共舞,熱鬧非凡,深受廣大羣眾的喜愛。
2012年龍鳳燈央視直播

蘇家作龍鳳燈民俗現狀

然而,本報記者在博愛縣蘇家作村採訪時瞭解到,這一絢麗的民俗文化瑰寶正面臨着後繼乏人、部分技藝失傳的尷尬境地。 9月1日上午,當記者從焦作趕到博愛縣蘇家作村時,毋啓興、毋海道、毋傳州、宋生寶四位龍鳳燈舞老藝人已在村委會等候了。四位老藝人中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66歲,雖然年事已高,但一説起龍鳳燈舞,老人們滔滔不絕,講到興頭兒上,還抬起胳膊,邁着小碎步,伴着嘴裏哼唱的“咚咚嗆”的節奏,比畫起龍鳳燈舞的表演動作來。伴着老藝人的回憶,記者走進了蘇家作那燈火湧動、鑼鼓喧天的龍鳳燈舞世界。 記憶中的 龍鳳燈舞 據清道光十九年編修的《毋氏族譜》記載:“清道光六年(1826年),族人毋黑旦創制龍鳳燈,名振清化(今博愛縣城)。”這樣算來,蘇家作龍鳳燈舞至今已有180年曆史。過去的龍鳳燈舞是什麼場面?80歲高齡的老藝人毋啓興向記者講述了他兒時看過的一場龍鳳燈舞表演。 毋啓興説,蘇家作耍龍鳳燈的消息一傳出,各家的親戚朋友,就連“水擔鈎打棗——夠不着”的親戚也都會趕來蘇家作看燈。“那時還流傳一段順口溜:‘蘇家作陣勢兇,二月十九唱戲帶耍燈,二龍來戲鳳,當中老虎蹦,大户得一石,小户得十升。’”記憶力頗好的老人脱口而出。  “用現在的話講,這段順口溜説的就是各家各户的招待經費,家裏來的客人越多吃的糧食也越多。”坐在一旁的該村黨支部書記毋啓富笑着給記者解釋。 毋啓興接着説,以前耍龍鳳燈,沿街村民都是在各自家門口搭台居高臨下觀看,街道中間只用於表演。台子上站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年輕人都爬上樹梢和房頂,沒有一點“後門”的外村人只好扒在村寨牆上看。夜晚表演的節目除了龍鳳燈、雲彩燈、西瓜燈、太陽燈、百鳥朝鳳燈,還有劉海戲蟾、蝙蝠鬧壽、閃竿王、張羽煮海、十二美女拉縴等配套的燈舞,僅參加表演的就有1000多人,加之數以萬計的觀燈人,當時的壯觀景象可想而知。表演龍鳳燈舞的隊伍要經過村裏的每條大街小巷,蘇家作村的8條主要大街加上其他小街道總長約6公里,燈舞表演天不黑就開始了,邊走邊演,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天亮。 發展中的 龍鳳燈舞 俗話説:門裏出身,智慧三分。一代代蘇家作人耳濡目染,根據先人傳下來的道具,不斷對龍鳳燈的工藝進行改進。 其實龍鳳燈的流傳得益於博愛縣豐富的竹子資源,當地產的竹子韌性好、柔軟,是製作龍鳳燈的最佳原材料。藝人一般用竹篾製成各種骨架造型後,再進行裱糊、彩繪。過去的龍鳳燈只有龍燈的“龍皮”是用粗布製作,鳳燈及其他燈全由紙糊,現已經全部改成用布製作了。據瞭解,該村製作的龍鳳燈及雲彩、小鳥等其他各種伴舞燈,若排列起來,可達1公里長! 自古以來,蘇家作龍鳳燈舞全由身強力壯的男性進行表演。今年春天,該村首次組織了一批30歲左右的婦女表演龍鳳燈舞,沒想到“半邊天”們報名的積極性很高。“現在思想應該解放,婦女的積極性既然這麼高,我們一定讓她們多參與龍鳳燈舞表演,並長期堅持下去。”毋啓富表示。

蘇家作龍鳳燈文化申遺

據瞭解,自1984年以來,蘇家作龍鳳燈舞曾多次參加河南省民間藝術節、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年會等大型活動,在2006年還代表我市參加在河北省邯鄲市舉辦的首屆中原民間藝術節榮獲一等獎。 説起剛剛落幕的“兩賽一節”,老藝人毋傳州和宋生寶心裏特別不是滋味。因為受舞台場地的限制,40米長的龍燈沒辦法在舞台上進行表演,最終蘇家作龍鳳燈舞在開幕式當天被迫取消。 輕輕撩開面紗,蘇家作龍鳳燈舞漸漸走入世人的視線,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其自身面臨的現狀卻不容樂觀。 蘇家作龍鳳燈舞節奏快,對人的體能要求很高,喜愛該項目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表演隊伍也從鼎盛時的千餘人縮減到二三百人,而繼承蘇家作龍鳳燈舞的藝人全村只剩下10餘人,並且多已年過古稀,後繼乏人的現狀成為蘇家作龍鳳燈舞發展的瓶頸。 據老藝人説,西瓜燈、湯圓燈自1964年以後便已失傳。當時村裏表演西瓜燈最精彩的毋紹蘭已作古五六年,他製作的西瓜燈在蠟燭的映照下,黑子紅瓤,十分好看。將湯圓燈進行創新的毋國定老人剛剛去世,他改進的湯圓燈使原來用棉花做成的“湯圓”能滴溜溜亂轉,形象十分逼真,可這些手藝卻都隨着老藝人一同消失了。 此外,失傳的經典節目也有很多,劉海戲蟾、十二美女拉縴等只能成為蘇家作村民的一種回憶,一種歷史記載中的文字符號。 毋啓富説,龍鳳燈舞是集體傳承的民間文化藝術,村裏人多是一人多藝,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大多能繼承,但仍有50%的技藝失傳,村裏很少有年輕人真正下工夫鑽研了,很多技藝已經沒辦法恢復。 另外,蘇家作龍鳳燈舞是口頭傳承,文字資料原本就極少,加上抗日戰爭、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幾個特殊時期,該項目一度停演10餘年,與此有關的資料都石沉大海,蒐集、整理難度很大。 雖然蘇家作龍鳳燈舞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但為保護這一民俗文化瑰寶,一代代蘇家作傳人仍不斷地努力着,並專門成立了“蘇家作龍鳳燈舞保護和發展委員會”。2007年2月,蘇家作龍鳳燈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廳公佈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家作龍鳳燈舞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月份將迎接驗收。 毋啓富説:“希望今年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成功,我們下一個目標就是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到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時,我們還要大耍一場龍鳳燈。在俺們這一代人手中,一定要讓蘇家作龍鳳燈舞后繼有人,發揚光大!” 縣蘇家作所獨有的呢? 同期聲:蘇家作村黨支部書記毋啓富這個龍鳳燈在咱當地演出是咱當地有豐富的竹竿,所以製作的道具都是竹編的。怎樣演這麼大規模,村裏人多,近10000人,舊社會人也多。所以燈的品種多,在節目演出當中融合節目技巧很有特色。在其他地區演不出來。 在2006年11月份,蘇家作龍鳳燈被省政府公佈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正在籌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家作龍鳳燈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河南·焦作·博愛縣
文化遺產名稱:蘇家作龍鳳燈
遺產編號:Ⅳ-2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焦作市博愛縣
遺產級別: 省 [2] 

蘇家作龍鳳燈歷史起源

清道光二年(1826年)是博愛縣的大耍燈年,為了在這次大耍燈中取得好成績,蘇家作人藝人毋黑旦(大名不祥)根據民間傳説故事,將龍燈和鳳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在龍鳳共舞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十種伴舞燈,根據民間傳説故事,編排了許多燈舞節目。在當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蘇家作火神廟會期間,演出了龍鳳呈祥、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游戲鳳、張羽煮海、文王拉縴、劉海戲蟾等精彩的燈舞,將龍鳳燈舞演繹到了極致,自此蘇家作龍鳳燈全面形成。 [3] 

蘇家作龍鳳燈燈舞傳承

龍鳳燈舞是集體口頭傳承,主要傳承人多為舞龍頭、龍尾、鳳頭以及舞蜘蛛燈、太陽燈的藝人。“舊時演出,常由大姓推選會首,總執舞燈之事,每户以人丁和收入多少,交納所需開支。建國後由村委會負責組織製作、排練和演出”。
龍鳳燈舞場面龐大、氣氛恢宏,節奏明快,粗獷豪放,加之數十種伴舞燈和羣眾耳熟能詳的民間傳統故事作為主要舞蹈內容,深受廣大羣眾的喜愛。 [4] 

蘇家作龍鳳燈道具製作

“正月里正月正,家家户户掛紅燈。”燈綵是民間彩扎工藝由民間藝人以竹篾、葦條捆紮成骨架,再以絲絹、彩紙裱糊、裝飾而成。
博愛縣蘇家作鄉蘇家作村是龍鳳燈舞的發祥地,該村的龍鳳燈舞距今已有 180 年曆史。龍和鳳是中華民族勇敢和智慧的象徵,是炎黃子孫長期追求友善、和平的吉祥物。華夏兒女被稱為龍的傳人。龍鳳燈製作精巧,做工精細,用竹篾製作骨架,彩繪、紗布裝飾龍身,白紗布彩繪出鳳衣圖案,每條龍長 21.3 米,由 9節 組成,每節都有 1 根長 1.55 米的木棍支撐,這些木棍也是舞龍演員用的手柄。龍的各節是用竹篾編的竹籠做骨架,各節之間用 3 根細繩連接起來,龍鬚用青麻染制,龍角及 4 只龍爪用銀箔鑲嵌,龍眼裝上燈泡,龍背綴上紅、綠兩色彩綢,龍腹上系 45 只銅鈴,此外還配了 10 種形態各異的伴舞燈。龍鳳燈舞以龍游場、龍戲鳳、龍脱皮、百鳥朝鳳等表演最為精彩。打擊樂開道,蜘蛛燈繞場一週,邊舞邊放焰火,這時雙龍抖動身體,身上的鱗片閃閃發光,青龍噴水,火龍噴火,身上的銅鈴“叮噹”作響。

蘇家作龍鳳燈發展歷程

過去每年春節和蘇家作村火神廟會期間(農曆二月十九),蘇家作人為慶賀一年的勞動成果、企盼來年有個好收成,把象徵富貴、吉祥的龍、鳳、麒麟、老虎、荷花等動植物形象製成花燈,除懸掛在門口外,還把羣眾組織起來,根據一些民間傳説進行跳舞表演,其中龍燈舞和鳳燈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博愛縣一帶過去以放焰火、玩花燈著名,尤以玩花燈為甚。為了競爭,蘇家作村一藝人別出心裁,根據民間龍鳳呈祥、丹鳳朝陽等傳説故事,將鳳燈融進了龍舞。在一次“大耍燈”活動中,一龍一鳳巧戰羣龍而一舉成名,自此形成了蘇家作村的龍鳳燈舞。
1984年以來,蘇家作龍鳳燈每年都參加市、縣、鄉春節文藝會演,並多次參加河南省民間藝術節、代表河南省參加四省十三市民間藝術節、焦作國際太極年會等大型活動,均受到各界好評。
2003年蘇家作村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
2006 年 8 月至 2007 年,蘇家作村的龍鳳燈舞還申報加入了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如今,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十六,200 多人齊上陣,吸引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前來觀看,使人感受到了這個傳統民間舞蹈的無窮魅力。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