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劉義

鎖定
蘇劉義(1232—1279)字任忠,號復漢,是蘇東坡的第八傳孫,蘇邁之子蘇簞的後裔。
任忠
復漢
所處時代
南宋
出生地
臨安
出生日期
1232年
逝世日期
1279年
本    名
蘇劉義

蘇劉義個人簡介

1232宋理宗壬辰紹定5年四月二十九日巳時生於京都臨安,1256丙辰南宋寶祐四年中進士;其祖師膽、父慶文,皆南宋進士。祖籍安徽宿州市蕭縣埇橋區揚莊鄉蘇家湖村(“蘇家湖”在歷史沿革中,處於多個省市區的時代轄管交替和蘇氏家族居住地的延伸以及劉義祖、父輩均事君遷都等原因,故今稱劉義祖籍是江蘇徐州城南人,安徽池州人,貴池人,秋浦人,石城人等都不以為錯。)劉義隨祖、父居臨安京都,早年與四位堂兄讀書,後共舉進士。叔祖師旦,為四位堂兄之祖父,南宋進士,抗金名將,1207開禧三年,在安遠抗元前線,被叛將史彌遠殺害,葬於臨安城南,第二年奉旨開棺,以金畀首,以示恩寵。
作品 作品
(1085北宋元豐8年3月,邁公攜眷陪父蘇軾至徐州,行於泗水之陰,見田林鬱秀,環境優雅,乃由軾公定於湖之西側高阜之處,選地為村,置田立業,並親筆書寫“蘇家湖”三字,作為邁公啓族開村之名。)
按廣東新會劉義裔流傳族記和省武功書院記載,蘇劉義娶楊、何、黎氏,按史學家、東北師範大學教授、《新編蘇氏大族譜》主編顏中其載,蘇劉義元配夫人趙氏,安徽蕭縣蘇家湖族載,蘇劉義娶行軍元帥總督兵馬使張世傑女,廣東潮汕劉義遺腹子裔記,蘇劉義如夫人王氏;經上述眾支蘇劉義後裔研討,目前基本認定蘇劉義元配趙氏,續配張氏,如夫人王氏。

蘇劉義人物經歷

蘇劉義履歷:
1260庚申南宋景定初(元朝中統元年)年,元兵茲撓,劉義隨呂文德守荊湖鄂州。
1263景定四年,蘇劉義任吉州刺史。
1271辛未南宋鹹淳7年,任兵部主事。
1272鹹淳8年任兵部郎中。
1273鹹淳9年知京都臨安府,辦理守城。
1274鹹淳10年,因國勢動盪,有違眾議,遂送老母陳氏、妻張氏及幼兒焞等回‘蘇家湖’老家。
1275德祐元年任總統諸軍事討賊使。
1276南宋德祐二年,任江淮討賊使。二月,元將伯顏率兵至臨安東北皋亭山,宋帝出城議降。
1276景炎元年,詔命蘇劉義為檢校少保、殿前指揮司司馬、保康安民討元使兼廣東西策大使等職。
1278祥興元年,詔命蘇劉義為開府儀同三司,殿前都指揮使,兼管民船義勇。
明代嘉靖的《池州府志》載:蘇劉義“於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在鄂州與元軍作戰,在鄂州、常州、澧州與元軍周旋,因戰功受獎,官至吉州軍事。”
《宋史》本紀第四十五:“景定元年(1260)春正月丙子,詔獎賈似道功。”……“賈似道言:高達守鄂州城凡三月,大元師北還。二月丙午,詔賈似道以緡錢三千萬犒師,並示賞功之典。……王鑑、孫虎臣、蘇劉義等各官十轉。”……“四年(1263)……呂文德浚築鄂州、常、澧城池訖事,詔獎之,守臣韓宣轉遙郡承宣使,蘇劉義吉州刺史。”
誓不降元,護二王流亡:
《宋史》本紀第四十五:“德祐二年(即1276景炎1年),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是夜,丞相陳宜中遁,張世傑、蘇劉義、劉師勇各以所部兵去。”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二也載:“張世傑劉師勇及蘇劉義,以朝廷不戰而降,各以所部去。”伯顏虜全太后及帝顯等北歸。
《宋史》本紀第四十七:“大元兵至皋亭山,鎮等奉之走婺州。丞相伯顏入臨安,……亮節等遂負王徒步匿山中七日,其將張全以兵數十人始追及之,遂同走温州,陸秀夫、蘇劉義繼追及於道。”趙昰一行躲過元軍的層層圍堵,到達温州。
在元軍進入臨安以前,謝太后封了宋度宗的另外兩個兒子,8歲的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4歲的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張世傑和時任總統諸軍事討賊使蘇劉義公等斷後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
《元史》列傳第十四:……,乙酉,進軍至臨安北十五里,分遣董文炳、呂文煥、范文虎巡視城堡,安諭軍民。囊加歹、洪模來報,宜中與張世傑、蘇劉義、劉師勇等,挾益王、廣王下浙江,航海而南,惟謝太后及幼主在宮中。伯顏亟遣使諭右軍阿剌罕、奧魯赤,左軍董文炳、范文虎,據守浙江,以勁兵五千人追之,不及而還。
在此次突圍中,劉義夫人趙氏,死於亂軍之中。閏三月,召回早已逃回老家的丞相陳宜中,共議復興業。五月至福州,擁益王趙昰即位,號端宗,建年景炎。詔命蘇劉義為檢校少保、殿前指揮司司馬、保康安民討元使兼廣東西策大使等職,力挽傾危。十一月,元兵入福建,公等奉帝乘船南行至泉州、潮州;1277景炎二年十一月,廣州降元,公與世傑等奉帝走井澳(今珠海橫琴島),陳宜中逃亡占城(今越南中)。
1278景炎三年三月的一天夜間,端宗趙昰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坐船不慎被顛覆,落入海中,雖被左右救起,卻已得病,嚇得好幾天都講不出話來。因元軍追兵逼近,不得不浮海逃往硇州(硇洲島,古稱硭,位於湛江市東南約40公里處。在地處硇洲島腹部的赤馬村有‘宋皇城遺址’。730年前,元朝大軍攻陷臨安,南宋小朝廷曾駐紮此島,以圖東山再起),經此顛簸,又驚病交加,四月,宋端宗趙昰崩,趙昺為帝,改元祥興,詔命蘇劉義公為開府儀同三司,殿前都指揮使,兼管民船義勇。
組織勤王,召募義勇,安置部分宋室君臣宗裔:
五月硇州危殆,奉帝昺過邑境,抵達沙湧(廣東新會,鄰崖山),因行動保密,未進邑城,由蘇劉義聯絡並暫宮於馬南寶家(馬南寶,1244~1280年,原籍河南開封府汴梁。宋南遷時,其先祖曾來粵知新會事,舉家定居於新會城。後其曾祖徙居新會沙湧村,南寶家道富裕,讀書好義,尤工詩。清光緒《香山縣誌》〈香山縣現為中山市〉:“宋景炎2年10月,端宗自潮之淺灣海避敵過邑(邑,又稱‘四邑’,地方主要包括珠江南三角洲的新會、開平、恩平、台山)境,南寶南粟千古以餉軍。端宗敕獎之,召拜權工部侍郎。1280年與反叛歸降仕元的梁起莘作戰中,被捕不屈,壯烈殉節,年僅36歲)。後經眾臣充分商議,認為新會崖門兩山對峙,高40餘丈,面臨大海,海面壯闊,以為天險,可以固守。於是眾臣將少帝趙昺遷都新會崖山。並在此安營紮寨,伐木建造行宮30間,建軍營約3000座,設正殿名慈元殿,為楊太后與小皇帝趙昺臨朝議政之所,此被譽為崖山行朝草市。公一方面與世傑督數十萬之師,連雲檣櫓,夯土築城,以為天險。另一方面,聯絡馬南寶,安置匿藏部分宋室宗裔等,並通過南寶組織召募鄉民勤王。
崖門海戰:
1279祥興二年二月,元將張弘範領重兵圍之,殿帥蘇劉義與樞密使張世傑、方興諸軍力戰元胡,後元將李恆又引軍據海口,斷宋軍需供應,宋兵士乾糧十餘日,甚渴,掏海水飲皆嘔瀉,兵大困。二月,屬將陳寶降元,元軍攻愈急,晝夜不息,宋師雖困猶勇,敵不可破。二月初六日,午間海潮上漲,突然舟檣全部樸倒,是夜又大霧,風雨交加,咫尺不能相辨,降元宋將張弘範與李恆兵分四隊,對宋軍進行四面夾擊,元兵惡攻,晨戰及昏,宋軍兵力消耗殆盡,潰不成軍。元軍突破外圍防線,殺入宋軍陣營,勢如破竹。兩軍肉搏,血流成河。宋軍最終全面崩潰。主帥張世傑見大勢已去,計劃與劉義父子,抽調精兵入中軍,將小皇帝趙昺接到後,以19艘船奪港衝出。
張世傑率帥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御船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面上風雨大作,對面不辨人影,陸秀夫惟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聞丞相陸秀夫扙劍令妻子投海自盡,他自則穿好朝服,啓奏皇帝:“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不可受辱。”説完,把金印、玉璽拴在8歲幼帝趙昺身上,揹着趙昺投海殉國,後宮諸臣也紛紛蹈海。世傑獲此慘狀,悲痛欲絕。乃命蘇劉義長子,尚書、水軍都統蘇景瞻斷後,他與劉義乘月黑風高駕船奪港護着楊太后等衝出重圍逃脱。劉義公與世傑奪港而出後,至海陵島又遇颶風,加之又聞帝亡,太后與世傑亦相繼蹈海死。
誓死抗元,力挽宋統:
蘇劉義突圍後,扮裝相士輾轉潛返新會沙湧,秘密聯絡馬南寶,尋到一位姓趙名旦的宋室後裔小孩,擁立為王, 以繼趙宋統緒,重上順德都寧山,登山立寨建都,命名 “都寧”,取 “都此可寧”之意,招集千餘軍民,繼續反抗元朝統治。後被元朝重軍復剿月餘,蘇劉義終殉國,享年四十七歲。
名人詩讚蘇劉義:
乾隆順德舉人羅天尺題《宋宮都寧山》:“舟過大魚塘,東望半邊月,怪石高嶙峋,人指宋宮闕,雲是都寧山,趙氏經殘劫,廟宇何巍然,俎豆三忠烈,空山叫白鷳,青草淪碧血,我來弔古跡,舊曲半明滅,史無王旦名,地傳劉義節,欲續崖門線,終同塊肉絕,山風吹我衣,愁恨千古結。”
文天祥詩詩讚蘇劉義:《蘇劉義第四十三》。《文信公集杜詩》內有文如下:
蘇京湖老將,雖出呂氏,乃心專在王室。永嘉推戴,實建大功。後世傑用事,志鬱郁不得展。其人剛躁不可近,然能服義,始終不失大節。崖山與其子俱得脱,亦不知所終。
驊騮事天子 ,龍怒拔老湫。鼓枻視青旻,烈風無時休。
詩大意是:蘇劉義象一匹日馳千里、遇難開道”的駿馬,忠心服務於宋室。在元朝入侵時,天子憤然起來反擊,殿帥蘇劉義等宋軍將領,為保護宋室,頑強抗戰,但元兵的侵略沒休止過!
蘇劉義後裔:
目前,經多方考證,蘇劉義至少有四名兒子後裔:
1、長子蘇景瞻(宜村)裔:主要分佈在廣東南海、三水、羅定和廣西以及台港澳等地,人口愈二萬。
2、次子蘇景由(榕主)裔:主要分佈在廣東新會、中山、江門和廣西以及台港澳等地,人口愈二萬。
作品 作品
(同治年間崇祀“廣東武功書院”神位錄;右4蘇劉義,左9為蘇景瞻、左1為蘇景由)
3、小兒焞公裔:主要分佈在安徽蘇家湖四周的江蘇、河南、安徽等地,人口五、六萬。
明正史《南宋書·列傳·蘇劉義》載寶章:“劉義出海洋,為其下所殺。(實劉義出海洋後遇颶風,又折回順德都寧山繼續抗元,最後殉國,有順德史志和上述的順德乾隆舉人羅天尺詩為證)次子景由以蔭,直寶章閣,宋亡後,為縣小吏,以寶章為名。東陽黃潛邂見之,問以取名之義,不對。章人曰:“此劉義之子”。潛矍然,將質以海上事,故為不聞徑去。”
安徽池州秋浦蘇氏宗譜(明洪武木刻本)載:軾→邁→簞→不詳→﹤以下幾傳不詳,可能因劉義近數代侍君居臨安,而老家旁族兄弟所記﹥嶐、諱劉義,生二子:景瞻、景由,皆隨軍護宋王南下,崖門戰役後,景瞻不知所蹤,而景由則逃往‘交趾’(‘交趾’為越南北部河內等,)。
安徽《池州府志》載蘇景瞻:“公隨父在行間,崖山敗績,知難恢復,痛宋室之亡,遂遁,後不知其所終”。
《池州府志》又載景由公:
“公亦隨父,官至寶章閣。自崖山敗績,痛君父之俱亡,慘河山之頓異,不忍居於中土,遂遁交趾以去。公稱為蘇寶章者,其職也。”(當年南宋王與張世傑、蘇劉義、蘇景瞻等宋軍將領,不論在戰船級別(大且好)、航海技術、軍中身份、逃亡決心等均優於景由逃亡的條件,且尚未能成功逃往交趾或占城。而宋亡後,占城、交趾也插元朝旗幟,表示服元,元軍也駐守占城、交趾。故景由在元朝統治封海追緝宋軍後,再想逃亡交趾困難甚大。實崖山海戰後,景由為尋父兄蹤跡,逃至新會(崖山附近),後隱居沙湧,即後來的新會、中山的始遷祖‘榕主’公)
安徽蕭縣蘇肇平珍藏的眉山《蘇氏族譜世表》載:劉義公娶張氏同平章樞密使世傑公女,(在)元奪宋(時),先同老母幼子焞回徐州避匿,奉養八旬老母,教訓幼子。
廣東三水蓬村‘蘇氏大宗廟’始祖景瞻公,其後長房裔保存的《宗枝部》,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新抄本,載景瞻公:“祖實統兵,隨宋帝昺走嶺南,后帝崖門失溺,遂隱於蓬村為農”。
另新會麥衝、中山古鎮的宗譜《麥衝開基舊跡記》所載的始祖“榕主”公,也是蘇劉義之子。
中山古鎮《蘇氏祖祠》內“虎拜迓金鑾”雕畫 中山古鎮《蘇氏祖祠》內“虎拜迓金鑾”雕畫
中山古鎮《蘇氏祖祠》內有關蘇劉義“虎拜迓金鑾”的雕畫
作品 作品
中山古鎮《蘇氏祖祠》內有關蘇劉義“虎拜迓金鑾”的對文
經考證:當年景瞻為防元朝滅族。乃以崖山海戰後得以倖存,改名曰“存”,匿藏廣東三水一孤島療傷取字“所養”,居此處宜安身立業,取號“宜村”,該孤島由景瞻首至搭蓬而居,故名“蓬村”。而新會麥衝、中山古鎮的始祖“榕主”公,就是蘇景由。鑑於當年元朝,二公均不敢以真名示世,歷代的秘傳、神奇的榕樹典故、‘蘇氏大宗廟’的考證、省武功書院先祖神位的置放,國史、方誌、族譜的較核、世蘇會和安徽蕭縣、池州、粵東、福建的調研,中山、新會、南海、三水、羅定的族史研討會、一步一步地印證,蘇景瞻、蘇景由兄弟兩人之後裔,在失散730年後,於2008年重新相會。當時在場審核的兩名‘世蘇會’副理事長蘇柏森、蘇中平均予以認定,安徽焞公後裔蘇肇平亦致賀。
研討會 研討會
(如圖《研討會》所示為2008年11月,在廣東中山市古鎮《蘇氏祖祠》內召開有廣東三水、南海、江門、新會、中山、深圳、羅定等宗親代表參加的族史研討會,左3是中山蘇姓會長蘇社丁,左5、6分別是世蘇會副理事長蘇柏森和蘇中平)
4、潮州的君萬,王夫人口述傳為劉義之妾(如夫人),崖山海戰後生下的遺腹子。君萬,雖沒更多的印證,但可分析王夫人因為潮州人,且對劉義又瞭解、傳述不多,故以當時勢單力弱之環境,君萬的子裔又分散於福建、潮州、河源等地,均丞待本地宗親、外戚的蔽護,故説劉義是廣東海陽人,蘆山蘇氏後裔,亦不為奇。2009年5月中旬,君萬裔的蘇柏森(世蘇副理事長)、蘇貴濤(世蘇會顧問)兩人曾親往安徽蕭縣、貴池等尋根,證實了蘇劉義的源流。目前君萬在潮州、福建和海外的後裔約十萬人。
蘇劉義後裔、安徽蘇肇平教授為國母祠題詞 蘇劉義後裔、安徽蘇肇平教授為國母祠題詞
2013年6月,蘇劉義後裔、安徽蘇肇平教授為崖山國母祠題詞
2013年,蘇劉義後裔參加崖山國母誕活動。 2013年,蘇劉義後裔參加崖山國母誕活動。
2013年6月,來自安徽、江蘇和廣東中山、新會、江門、雲浮的蘇劉義後裔,組團參加崖山國母祠楊太后誕辰777年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