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藥王廟

(江蘇省如皋市藥王廟)

鎖定
藥王廟,位於江蘇省如皋市古迎春橋東北堍,屬於東大街歷史文化保護區範圍,始建於唐代。為現在如皋僅存道教秩祀(由政府出面祭祀)廟宇。 [1] 
中文名
藥王廟
位    置
迎春橋外北側
建    於
唐朝
文    保
如皋市級

藥王廟歷史由來

藥王廟,位於迎春橋外北側。始建於唐代,祀黃農歧扁,清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道士朱合經重修殿宇,設靜室、構藥園、植百草。其園中艾草,相傳為藥王孫思邈的遺種。
清代時,如皋人吳蘭坡學法於婁近垣,曾任北京大光明殿法官,回鄉後曾在藥王廟增築靜室修煉。據清代乾隆《如皋縣誌》記載,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至六月如皋大旱,道士吳蘭坡應知縣、鄉紳邀請,於六月十一日至十二日用三茅法出飛符,禱雨靈應,前任知縣把這件事記錄成《大光明殿法官吳鍊師蘭坡禱雨靈應事》,稱當時“大雨如澍,霹靂震地,溝澮皆盈”,為一時佳話。 [2] 

藥王廟歷史發展

如皋藥王廟始建於唐代。清康熙年間,道士朱瑤章募集善款,在原址重建。清末至民國期間,藥王廟逐漸荒頹,1949年後,改為民居和工廠,僅存殿宇、兩株古老銀杏樹和藥園舊址。2003年,藥王廟被列入如皋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劃入東大街和水繪園風景區一併保護和開發。 [3] 

藥王廟佈局結構

山門朝西,瀕臨玉帶河,內有前殿、後殿和萬仙樓,均坐北面南,連同廂房共49間。前殿原供奉岐伯、扁鵲、華佗3位古代名醫;後殿正中供奉神農、伏羲、軒轅3位中華文明始祖。後殿的3皇塑像:神農、伏羲為長髮披肩、裸身赤腳,神農腰圍樹葉短裙,手拿1株禾苗;伏羲腰圍獸皮,手執“八卦圖”;黃帝則冠履整肅,身着長袍。原前殿的3位名醫塑像,又新增塑雷公、孫思邈2位南朝和隋唐醫藥大師塑像,列於正殿三皇塑像旁;兩側牆上懸掛歷代10位醫藥大師畫像,他們是:漢代張仲景,西晉王叔和、皇甫王安,宋代錢仲陽,金代劉守真,元代李東垣、朱丹溪、明代吳蒙齋、薛立齋、李時珍。
藥王廟大殿楹聯為:人慾衞生,何需草木蟲魚,忠孝節義都是藥;神難濟世,縱有參苓術草,禍國殃民豈能醫。
廟內戲台楹聯為:名場利場,無非戲場,盡能演出潑天富貴;冷藥熱藥,總是良藥,卻難醫治遍地炎涼。 [3] 
藥王廟今存二層樓式殿宇一座,原為藥王廟藏經樓,銀杏兩株,藥園址一處。除了最東邊的藏經樓外,西邊還有兩座大殿,各3間,隸屬於定慧寺。房屋為木質樑架,有雕花,有板汪,木板壁,石柱礎,屋脊有筒蓋瓦,有明顯的後期改建痕跡。

藥王廟文物保護

藥王廟,2004年由如皋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如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