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藏舟

(漢語詞彙)

鎖定
藏舟,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三上〈內篇·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王先謙集解:“舟可負,山可移。 宣 雲:‘造化默運,而藏者猶謂在其故處。’”後用“藏舟”比喻事物不斷變化,不可固守。
中文名
藏舟
拼    音
cáng zhōu
出    處
《莊子集釋》
解    釋
比喻事物不斷變化,不可固守

藏舟詳細釋義

藏舟典源

[1]  《莊子集釋》卷三上〈內篇·大宗師〉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恆物之大情也。唐·成玄英疏:「夜半闇冥,以譬真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於海壑,正合其宜;隱山嶽於澤中,謂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擔負而趨;變故日新,驟如逝水。凡惑之徒,心靈愚昧,真謂山舟牢固,不動巋然。豈知冥中貿遷,無時暫息。昨我今我,其義亦然也。」 [1] 

藏舟譯文

將船兒藏在大山溝裏,將漁具藏在深水裏,可以説是十分牢靠了。然而半夜裏有個大力士把它們連同山谷和河澤一塊兒揹着跑了,睡夢中的人們還一點兒也不知道。將小東西藏在大東西里是適宜的,不過還是會有丟失。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不會丟失,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實之情。人們只要承受了人的形體便十分欣喜,至於像人的形體的情況,在萬千變化中從不曾有過窮盡,那快樂之情難道還能夠加以計算嗎?所以聖人將生活在各種事物都不會丟失的環境裏而與萬物共存亡。以少為善以老為善,以始為善以終為善,人們尚且加以效法,又何況那萬物所聯綴、各種變化所依託的“道”呢! [2] 

藏舟釋義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王先謙集解:“舟可負,山可移。 宣 雲:‘造化默運,而藏者猶謂在其故處。’”後用“藏舟”比喻事物不斷變化,不可固守。

藏舟同源典故

壑舟 夜半有力 夜壑藏舟 大力舟藏 舟壑 舟移壑 舟陸行 藏壑 藏山夜半 藏舟去壑 藏舟壑 藏舟夜半 藏舟歸壑 藏舟藏山 [1] 

藏舟示例

駱賓王《樂大夫輓詞》之二:“居然同物化,何處欲藏舟。”
唐 岑參 《韓員外夫人清河縣君崔氏輓歌》之二:“遽聞傷別劍,忽復嘆藏舟。”
作者
詩題
詩句
孟浩然
尋陳逸人故居
今宵泉壑裏,何處覓藏舟。
趙彥昭
哭僕射鄂公楊再思
壑舟今已去,寧有濟川期。
駱賓王
丹陽刺史輓詞三首之一
自有藏舟處,誰憐隙駟過 [1] 

藏舟相關閲讀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説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他的思想包含着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有着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偽。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