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劫奪薩賓婦女

鎖定
這幅畫暴露了古典主義繪畫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構思沖淡了藝術美的真實激性。達維特(雅克-路易·大衞)在失望與消沉的情緒下,借畫這幅畫來消磨時光,因而難免有“借酒澆愁”之感。 此畫於1799年完成,當它被推出沙龍時,人們立即意識到畫家的意志的轉變。所以到了拿破崙鞏固其政權的年代裏,他也很快成了宮廷畫家。這種侷限性在他以後的創作中就更加明顯了。
中文名
劫奪薩賓婦女
作    者
達維特
創作年代
1789年至1799年
分    類
布面油畫
規    格
約有386×520釐米
屬    地
現藏巴黎盧浮宮

劫奪薩賓婦女畫作內容

畫面中央,一個名叫愛爾茜裏的薩賓婦女正在用雙手擋開激戰正酣的兩個對手,她不顧懷中已經掉下的孩子,奮不顧身地衝到前面,而旁邊的幾個婦女要保護幼兒,也衝了上來。在正前方的右側,羅馬王羅穆呂斯欲投出槍殺敵,在他的前面,站着的是薩賓王都斯,他們構成勢均力敵的一對,而他們半身赤裸,展現出了王者之風範。當然畫面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以裸體或半裸體的形象展現出來的,這是一種古典主義繪畫的典型風格。 [1] 

劫奪薩賓婦女創作背景

早期構圖 早期構圖 [2]
1794年7月27日(法國革命新曆熱月9日),熱月黨人發動政變,推翻了雅各賓黨專政,繼而又對敵手實行殘酷鎮壓。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台,參加雅各賓黨的畫家達維特也被羅織了17條罪狀而被捕入獄,險遭殺身之禍。出獄以後,他深居簡出,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動,除了與一些藝術界人士交往外,平時只在畫室裏教學。這時,達維特的情緒很消沉,遂將更多的精力用於以裸體為基礎的繪畫作業上。這一幅《薩賓婦女》的畫稿,在他的畫室裏已閒置了整個大革命時期,此時他拿出來重新加工。改掉了於1789年着手時的構圖,至1799年最終把它畫完了。

劫奪薩賓婦女作品賞析

《劫奪薩賓婦女》的題材源自羅馬神話傳説。羅馬人在邀請鄰邦薩賓人蔘加自己的宴會同時,悄悄地打入薩賓城,搶去了那裏許多年輕美貌的婦女。薩賓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脈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而羅馬帝國的締造者、一位部落領袖羅穆呂斯早就覬覦薩賓女人。在薩賓城正在歡慶的節日裏,他們衝進城去,掠奪薩賓婦女和她們的財產。從此,雙方展開了長期的戰鬥。這種連綿不斷的戰爭引起薩賓婦女的恐懼,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經與她們成婚的羅馬人繼續犧牲,薩賓婦女抱着幼兒奔到戰場上來阻止這場廝殺。
這是源於古羅馬神話題材的作品。羅馬人邀請鄰邦薩賓人蔘加宴會,與此同時,悄悄攻入薩賓城,劫奪了許多年輕貌美的婦女。從此,雙方結下仇恨,戰爭連綿不斷。為了不使自己的親人們在戰爭中繼續犧牲,薩賓婦女抱着幼子走上戰場,阻止雙方的廝殺。畫上所有的人都以裸體和半裸體出現,顯示了古典主義繪畫的特點。雖然人物眾多,動勢較大,但都遵循平衡對稱原則,使構圖穩定;畫面中刀槍劍戟、殺氣騰騰,人物表情卻冷漠缺乏生氣,暴露了新古典主義繪畫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構思沖淡了藝術美的真實激情。

劫奪薩賓婦女作品思想

《劫奪薩賓婦女》和他後來的另一幅大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一樣,追求的是對歷史事件的逼真感。在這一類題材上他始終保持一種觀點:藝術之道在於模仿“地道的”古代生活,並“立意作考古式地真實再現”。他説:“我的意圖是要以一絲不苟的準確性去描繪古代風尚,要讓那些希臘人、羅馬人看了我的畫後,不會感到我的畫同他們的風俗習慣有格格不入之處”。可是這一幅畫不僅表現了畫家的藝術理想,即所謂“歷史事實的強烈逼真感”,還反映了畫家此時內心正在升騰的一種“和解”願望。重畫這幅作品的熱情,來源於畫家試圖以人體描寫的古典畫法來填補心靈的空虛,更主要的是這個題材正好符合他抒發某種妥協、容忍與和平的哀吟心聲。 [2] 

劫奪薩賓婦女作者簡介

劫奪薩賓婦女綜述

雅克·路易·大衞(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歐洲新古典主義繪畫的先驅和代表性畫家,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雄踞法國畫壇。他的作品大多表現歷史英雄人物,構圖嚴謹,技法精細,畫風簡樸莊重。其代表性歷史畫有《荷拉斯兄弟之誓》、《馬拉之死》、《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肖像畫有《雷卡米埃夫人像》等。

劫奪薩賓婦女創作生涯

大衞出生於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9歲時父親被殺,母親離家出走,他是被叔父撫養大的。16歲時考入皇家繪畫雕塑院學習,因為連續三年在比賽中沒有取上名次,幾乎要自殺,直到1774年獲羅馬獎,1775年前往意大利研究藝術,受古羅馬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影響,對古典主義發生興趣,1780年回國,1784年成為皇家藝術院院士,當年又去羅馬,創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使他一舉成名,這幅作品的古典英雄主義主題、莊重的色彩和嚴謹的構圖使其成為古典主義畫派的代表作。
1789年大衞創作了《處決自己兒子的布魯特斯》以配合當時發生的法國大革命,在公眾中產生巨大的反響。1792年他被選為國民公會的代表,成為公共教育委員會和藝術委員會的委員,他為大革命時期法國博物館的建設和盧浮宮的保護與建設作出了不小的貢獻,成為法國博物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1793年他創作了名作《馬拉之死》,如實描述馬拉在浴室被暗殺的場景,他被指定為公安委員會的委員,追隨羅伯斯庇爾,因此在1794年熱月政變後,作為雅各賓派的負責人之一而被捕。大衞的妻子也因他過於熱衷革命而與他離婚。在獄中,大衞透過窗口看風景,畫出了《盧森堡花園景色(巴黎盧森堡花園)》。由於他的學生們奔走營救,到年底獲釋。經此事件後,大衞與妻子也破鏡重圓。
國家發生的變化令出獄後的大衞觸目驚心。革命的理想破滅了,整個社會陷於黑暗恐怖的深淵,這使大衞心灰意冷,又無能為力。從此在創作上他放棄了現實的題材,又沉浸在對古代社會的嚮往之中,再也沒有畫過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他在那黑暗的歲月裏停止了一切社會活動,情緒非常消沉,藝術生命也面臨枯竭。這時的畫家期望和平,在這樣的心境下,大衞於1798年創作了《薩賓婦女》, 畫中藴涵着對妻子的感激,同時也説明了他對古代的憧憬。獲釋後他主要從事教學和肖像畫的創作,教出許多歐洲後來著名的畫家,如安格爾、熱里科、格羅等。
經過五年的混亂,1797年拿破崙掌權,重新起用他,他成為拿破崙一世的首席宮廷畫師,為拿破崙創作了許多大型歌頌作品:《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禮》、《授旗式》等。
1815年滑鐵盧戰役後,波旁王朝復辟,他逃亡到布魯塞爾依附他的學生,在布魯塞爾以創作肖像畫和風景畫為生,他在布魯塞爾時創作興趣又回到古希臘和羅馬的題材上,1825年在布魯塞爾去世,安葬在布魯塞爾艾弗爾公墓,他的心臟單獨運回巴黎,埋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

劫奪薩賓婦女作品風格

繪畫史上,也許沒有哪一個畫家像大衞那樣深深地介入政治同時又執著於藝術。他創作的反映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活動的油畫,雖然成為那一時期的宣傳手段,但是,由於出自大衞之手,絲毫不失水準。那些大氣磅礴,煥發着英雄主義激情的作品,已成為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
大衞的繪畫,融合了各種不同的風格——從年輕時嚴肅的新古典主義,到拿破崙時代轉而採用威尼斯畫派的色彩及光線,然而在他當時以及稍後古典主題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那種對素描及刻板的古物研究的重視,與威尼斯畫派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他畫的肖像畫,構圖極佳,而且非常寫實。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師,帶出幾位傑出的弟子:如安格爾(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弗朗索瓦·熱拉爾(Franois Gérard)、葛羅〈Gros〉、吉洛地〈Girodet〉(安·路易·吉羅代·特里奧松)等人都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