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拉之死

(雅克·路易·大衞1793年創作的畫布油畫)

鎖定
《馬拉之死》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衞於1793年創作的畫布油畫,現收藏於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1] 
《馬拉之死》刻意營造了一個屬於窮人的空間。在封閉狹小的陋室裏,馬拉倒在浴缸中,一手握着筆,一手握着染了鮮血的信,油畫的上半部筆觸鬆散凌亂,可能是一面牆,也可能只是含糊不明的空間,代表着永恆的虛無,但那個充當書桌、粗糙平實的木箱,彷彿在訴説着馬拉的美德。 [2] 
這幅畫通過去除所有的動作、所有的寓言人物以及弱化所有的謀殺痕跡,創作出一副革命者聖像,成為法國大革命史上的經典作品。 [3] 
中文名
馬拉之死
外文名
The Death of Marat
作    者
【法】雅克·路易·大衞
創作時間
1793年
畫作類型
油畫
規    格
縱165cm;橫128cm
現收藏地
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材    質
畫布

馬拉之死畫作內容

《馬拉之死》油畫 《馬拉之死》油畫
《馬拉之死》描繪的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遇害的雅各賓派領袖馬拉被刺的情景:馬拉倒在浴缸中,鮮血從他胸口流出,帶血的匕首掉落在地上。馬拉的軀體無力地垂到一邊,手中還拿着刺客的信函, [4]  右手還握着筆。他審批的木箱上有墨水瓶和紙。手上的便箋寫的是:“1793年7月13日,瑪麗·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夠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而木箱上的便箋上寫的則是:“請把這五個法郎的紙幣給一位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5] 

馬拉之死創作背景

馬拉之死時代背景

《馬拉之死》創作於法國曆史上動盪、血腥,也是偉大的變革時期。路易十六治理下的法國當時正處於一場危機中,這一波災難的導火線依舊是金融危機。法國因資助美國爭取獨立而洋洋得意,但財政上的拮据又迫使國王向人民增税,以避免破產。貴族、神職人員可以免税,但是窮苦的平民們卻要為此掏空口袋。1789年,法國作物歉收,物價飛漲。 [6] 

馬拉之死事件背景

1793年7月13日夜晚,法國大革命激進派的代表人物——保爾·馬拉遇刺身亡。7月14日,法國召開國民大會,譴責保皇黨的反革命陰謀。一位名叫希羅的代表發言,呼籲畫家雅克·路易·大衞拿起畫筆為馬拉報仇,要讓敵人看到馬拉被刺的情景發抖。大衞是法國繪畫中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國民大會議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他接受了這一任務後,立即趕到事件現場,瞭解情況,為死去的馬拉畫了頭像,下石膏面模作為形象參考。他還把刺客留下的匕首和馬拉死去的浴盆搬回畫室,作為創作的依據。 [7] 
科黛以向馬拉舉報康恩地區的吉倫特黨人為名,進入馬拉的浴室。事後的審訊記錄表明,當時科黛向馬拉舉報了18名吉倫特黨人,馬拉一一記下,並表示第二天就要按名單抓人並送他們上斷頭台。此時科黛掏出小刀,一刀刺殺了馬拉,然而她並沒有逃走,而是靜靜地等待抓捕。所以,當時馬拉手上的便箋,應該是那張他準備處決的18人名單。因此,有理由懷疑,桌子上充滿慈善温情的錢和撫卹信,也來自大衞的杜撰而非事實。馬拉死後,雅克·路易·大衞為馬拉畫了《馬拉之死》畫作。 [5] 

馬拉之死藝術鑑賞

馬拉之死主題

《馬拉之死》畫中的人是被仁慈、正直和無私的愛國情懷所美化的人,皮膚的色調如同冰冷的石頭,馬拉身上的傷口醒目、細緻,如同十字架上耶穌身上的傷口,而馬拉此時似乎也有着耶穌般的感召力,整幅畫瀰漫着悲涼的美感,似乎有宗教崇拜的意義,有着超強的説服力,鎮定而堅毅的遺容好像表明馬拉並沒有死。畫家塑造了一位已經死去但仍永遠活着的英雄。 [8] 
畫中的馬拉已經褪去了醜陋的面容,死亡讓他安逸得遠離了殺戮,藥水也已經好像洗清了他所有的罪惡,使他變成了一名善良、誠實、無私愛國的美男子。大衞希望所有法國公民都能夠看看馬拉這位獻身於法國革命事業的政治家。他絲毫沒有描繪房中的其他景物,甚至沒有描繪依舊在屋裏的科黛,空曠的房間彷彿在説——馬拉依舊是你們的“人民之友”。大衞用他的筆將馬拉的死繪製為了不朽的歷史畫名作,也是用這支筆美化了一個喪心病狂的屠夫。大衞在視覺上修復了馬拉渾身的“皰疹性皮炎”導致的潰瘍,從而不讓觀者對馬拉出了名的醜陋形象產生噁心;又為馬拉的手上的信箋,填上動人的內容。這樣的藝術創造,為的是打造一個聖徒般的馬拉,引起不明真相的觀者對刺殺者的痛恨。 [5] 

馬拉之死構圖

《馬拉之死》畫面上方有大面積的留白,下方是畫面的主人公馬拉,他的遺體斜躺在浴盆中,因患有疾病,馬拉需要常年藥浴。畫面中,他胸口的鮮血還在流淌,他的右手垂在地面上,手裏還拿着工作的筆,順着手臂可以看到地下的匕首,匕首上還沾着部分鮮血。他的另一隻手握着信件,這樣的動作彷彿只是因為大量的工作勞累導致暫時的歇息,他的前面是放置墨水的木箱,下面寫着致敬馬拉。畫面中各部分細節刻畫,如手裏拿的筆、科黛欺騙馬拉的信件、胸口流出的血液、地板上帶血的匕首,無不在體現着對馬拉被刺的同情,以及對刺客殘暴行為的譴責,畫面沒有表現誇張血腥的畫面,但是給人一種可怕壓抑的感覺,讓觀者不寒而慄。
從構圖來看,這幅畫整體上給人一種壓抑、沉重的感覺,畫面中上半部分大面積留白,看不出是在浴室還是在卧室,主要人物及物品擺放都集中在下半部分,整幅畫的視覺中心比正常構圖要低,這種情況下帶給人的壓抑感覺就像是“胸悶氣短”一般。馬拉傾斜地躺着,右手臂自然下垂的構圖與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一個是不存在的人物,另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但是姿勢略有相同,這可能與大衞對古典主義的喜愛有關。右下角的木箱塑造有一種紀念碑的形式感。 [11] 

馬拉之死色彩

大衞在處理色彩上更注重畫面的素描關係,人物整體塑造結實,褐色的背景讓畫面更加壓抑,右上角明亮的光線指引着觀眾看向馬拉的臉部和頭巾,以及馬拉的面部表情,他既沒有被刺殺的驚恐,也沒有因為被刺而產生痛苦猙獰的表情,而是平靜安逸。再順着光線,我們看到他的兩隻胳膊,緊實有力,肌肉關係明朗,不像是一個已經去世的人。馬拉的一隻胳膊垂在地面上,手裏還握着工作時用的筆,另一隻手則拿着信件,在被殺那一刻還不願意放下手中的工作,這把馬拉革命工作者的身份充分突顯出來。被刺的傷口還流淌着鮮紅的血液,彷彿是在觀眾面前被殺一般,讓觀者毛骨悚然。無論是人物的刻畫還是襯布等物品,大衞用古典主義風格將其表現得結實、凝練、明確。 [11] 

馬拉之死技法

《馬拉之死》油畫(局部)
《馬拉之死》油畫(局部)(2張)
該畫作用筆結實有力,以寫實的筆法刻畫雅各賓派領袖馬拉遇刺身亡。暗淡沉鬱的畫面充滿了悲劇色彩,表述的是一個撼動人心的歷史瞬間,反映了一個真實的具有激情與理想、流血與死亡的大革命時代。在營造馬拉“聖徒”形象的技巧方面,大衞畫的馬拉整體姿態,特別是下垂的胳膊,巧妙地將觀畫者的感受與耶穌基督下十字架的印象聯繫了起來。作為一個天主教國家,耶穌基督下十字架時的形象,通過各位知名或不知名的畫家,存在於天主教世界的各個角落,拉斐爾等大畫家都有過類似的表達。 [5] 

馬拉之死作品評價

19世紀法國現代派詩人、評論家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馬拉之死》“沒有迂腐平庸之處,既有一種柔和的的情調,同時又有一股動人心魄的力量。該畫作是一出觸目驚心的戲劇。一種非常強烈的表現力使得該幅作品成為現代藝術的奇蹟之一。” [9]  [1] 
前蘇聯美術評論家尤·戈·夏皮羅:《馬拉之死》“把一個人的生活、鬥爭、社會觀點和死亡描述得比長篇大論可能記述的還要充分。” [9] 

馬拉之死歷史傳承

畫作完成一年後,拿破崙發動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黨專政。大衞也不得不將這幅《馬拉之死》塗上一層厚厚的鉛白顏料轉移他處。1825年畫家死後,這幅畫的命運也未好轉,埋沒了很長一段時間。 [12] 
直到整整100年後的1893年,《馬拉之死》油畫才被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博物館收藏。 [7]  現收藏於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馬拉之死重要展覽

1982年,《馬拉之死》隨法國250年畫展到中國北京展出。 [7] 

馬拉之死相關仿作

《馬拉之死》有兩幅仿作,均出自大衞畫室,一幅存在凡爾賽宮,一幅藏於羅浮宮。藏於羅浮宮的作品與現存布魯塞爾皇家博物館的《馬拉之死》不同處,在於右下方木箱下作僅籤“馬拉·大衞”,此幅則簽字較多。 [13] 

馬拉之死作者簡介

雅克·路易·大衞 雅克·路易·大衞
雅克·路易·大衞(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國畫家,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藝術教育家,學生有新古典主義代表人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羅等。畫風嚴謹,技法精工。 [10] 
參考資料
  • 1.    姚巍. 芻議新古典主義先驅大衞歷史畫的藝術風格[J]. 美術大觀, 2011(12):74-74.
  • 2.    吳禾. 藝術作品對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性解讀——析《馬拉之死》[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25(6):75-78.
  • 3.    胡悦晗. 院牆之內:美術大師的養成之路——讀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的《美術學院的歷史》[J]. 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17(2):74-77.
  • 4.    王彧濃. 一步之遙——品評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衞之尋找真諦[J]. 中國藝術, 2016(3).
  • 5.    世界名畫《馬拉之死》中塑造的"聖徒"形象  .新浪網.2017-07-17[引用日期2018-03-16]
  • 6.    宋智容. 罪惡的傑作——論雅克·路易·大衞的畫作《馬拉之死》和其創作的歷史背景[J]. 科技信息, 2009(3):557.
  • 7.    杜義盛. 《馬拉之死》的創作始末[J]. 世界文化, 2008(3):26-26.
  • 8.    張書成. 藝術的力量——重讀雅克·路易·大衞之《馬拉之死》[J]. 美與時代(下), 2010(8):84-86.
  • 9.    王紹昌. 《馬拉之死》[J]. 藝術工作, 1983(2):56-58.
  • 10.    荷拉斯兄弟之誓  .中國美術館[引用日期2018-07-17]
  • 11.    郭圓夢. 雅克·路易·大衞油畫《馬拉之死》[J]. 藝術家, 2021, (3):18.
  • 12.    何敬業主編.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法國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02:第435頁
  • 13.    何政廣主編,大衞  新古典主義旗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第6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