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薄伽教藏殿

鎖定
薄伽教藏殿在山西大同市西部。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也是薄伽教藏殿我國現存的兩座最大木結構佛殿之一(另一座為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始建於遼,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亦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故云中(即雲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帶)特建華嚴禪寺。
中文名
薄伽教藏殿
地理位置
山西大同市
朝    代
遼金時期
特    點
木結構

薄伽教藏殿寺廟介紹

因寺內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雲中巨剎。明宣德、景泰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明中葉以後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復遭摧折,幾經修繕,成今日之規模。
現上下二寺雖連成為一體,仍各以一主殿為中心,由兩個月門溝通。上寺以金建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高低錯落,井然有序。下寺以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保存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及天宮樓閣。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東方,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
上寺以金建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兩院,前院有山門、廊比唸佛堂、雲水堂,後院有客室、禪堂、僧舍,高低錯落,井然有序。大雄寶殿在華嚴寺內北隅。始建於遼清寧八年(1062),保大之亂(1122年)毀於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 大雄寶殿殿身東向,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矗立在4米餘高的台上,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也是我國現存的兩座最大的殿宇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檐高9.5米,廡殿項,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達4.5米,每塊筒瓦長76釐米,重27公斤。北端鴟吻系金代遺物,歷經風雨,至今光澤燦然。當心間及左右梢間闢門,形制古樸,為金代舊物,門前所飾壺門,為已知較古者。殿內採用減柱法,減少內柱十二根,擴大了前部空間面積,便於佈列佛像和進行佛活動。佛壇上塑有5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3尊為木雕,其餘2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10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武將身披甲冑,手持兵刀,殺氣騰騰。相傳,10尊諸天像(護法神),有些是屬於異教首領,或是稱霸一方的魔王,後經釋迦牟尼的説教,皈依佛門,成為佛教護送神。殿內,三面壁上滿繪壁畫、畫面高64米,面積887.25平方米,內容為佛傳故事,善財童子53參,童子拜觀音,羅漢圖與千手千眼觀音等。這些壁畫繪製於清代光緒年間。由大同市鐘樓街董安等一批工匠所繪。至今色彩豔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為清代罕見。頂部天花板彩面共73塊,大部為清代製作,所繪圓環、龍鳳、花卉、梵文等圖案,極富變化,是難得的藝術珍品。殿內還有一座2.5米高的木構樓閣模型,是仿製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樓而作,為研究明代大同城樓結構的重要實物資料。殿門外北牆上有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手書《易經》碑碣4塊。步下月台、南樓廊下一通石碑刻有明代著名文學家文徵明手書詩碑《太湖》。夏日,院內美人蕉、西蕃蓮、夾竹桃、紅繡球盛開,色彩繽紛,芬芳四溢。

薄伽教藏殿其他信息

下華嚴寺位於上寺東南側,分兩院,前院寬展,後院緊湊。下寺以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 ,後院,登15級台階,就是坐西面東的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薄伽為印度梵文的譯音,佛的意思。薄伽教藏殿,是佛教經藏的殿堂,保存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及天宮樓閣。下寺磚雕二門以東,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門,別為一院。遼重熙七年(1038年)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面積2665米。單檐歇山頂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深五作雙抄,樑架折平緩,檐柱升起顯蓍,出檐深遠,是我國傳統的木骨結構與斗拱相結台的建築。整個建築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猶存唐代建築,是我國遼代殿堂建築的優秀遺構。殿內,古味濃郁,森嚴肅穆。大殿中央,三尊大佛瑞座蓮花座上,為佛教中的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佛。殿內,還保存有31尊遼代塑像。這些塑像描繪佛祖給弟子們講經説法的場面。弟子,供養童子、脅侍菩薩聚精會神、虔誠聽經。有些則微閉雙日思索、領悟這些塑像刻畫逼真,表情生動,造型優美,是我國古代彩塑中的珍品。其中,一尊脅侍菩薩.合掌露齒,刻畫細膩人微。這尊菩薩上身微裸。頭飾華麗,長辮垂肩,體態優美,豐滿,光腳立於蓮台之匕在流暢自如的衣飾飄帶陪襯下.顯出動人的形象,儼然是古代一名健美活潑的少女立於寺中。殿內鬥八藻井等亦是遼代舊物,內槽彩畫中所繪網目紋、三角柿蒂等遼代通行的紋樣尚依稀可辨。四壁列重樓式壁,為國內僅見之遼代小木作,堪稱藝術珍品。藏經閣內,共藏經1700多函,18000餘冊。其中明代經書1700多冊,還有清代一套“龍藏”,也是不可多得的上品。這座合掌露齒菩薩是大同華嚴寺薄伽教殿內的著名彩塑。
相傳,遼代皇家崇信佛教,徵調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城外有個雕造技術出眾的巧匠,不願為皇家賣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輕的獨生女兒一人在家。這惹惱了官府,總管以"違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頓。由於眾工匠的請求,才免於更大災禍。他女兒惦念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託人説通總管,前來照顧老父親,併為皇室幹活。修建工程浩大,監管人員經常責打工匠。那姑娘主動替大夥煮飯燒菜,端茶送水。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神像時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雙手合十、閉目誦經的姿態,為他們祈禱。雕工們受到啓示,便依着她的身段、體形、動態塑造修飾。這對工程進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姑娘的舉動,引起一個年輕工匠的注意。他覺察她並不是老工匠的兒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兒,並且擔心被監工發現,那姑娘就會碰上厄運。事情果然發生了。一天,總監工發現老工匠的包工活沒幹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這時,姑娘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責任。總監工似乎發現了這位"兒子"的秘密,就勒令剝光上身毆打。眼看情況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家,隨即莞爾一笑,縱身投入鑄鐘造塔的滾沸的鐵水中。沸騰的鐵水濺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兒化為一朵白雲,飄向了天空。那總監工被濺起的鐵水燒死了。年輕工匠記住了老工匠女兒臨去之前的露齒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態、形體、眼神鵰成了一尊菩薩像,放在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後窗處,拱橋連結的木製天宮樓閣5間,樓閣雕工極細、玲瓏精巧、富了變化,是國內現有的唯一遼代木構建築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被已故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