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蕘花

(瑞香科蕘花屬植物)

鎖定
蕘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n.)是瑞香科蕘花屬灌木。枝細長,小枝有灰色或淡黃色柔毛,葉互生或對生;葉片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闊樊形,全緣,上面綠色,近無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葉脈隆起;花黃色,成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或再合成圓錐花序,被柔毛;花盤鱗片狀線形;核果窄卵圓形,黑色,有絲狀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7] 
蕘花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主要是湖南、湖北、江西、雲南;生長於山地石壁隙縫或山坡溝邊較潮濕地區外,喜陰、潮濕氣候;用種子、壓條、扦插和嫁接繁殖。 [7-8] 
蕘花曬乾後可入藥,味苦,性寒,用於主治傷寒,温瘧,可下十二經的水邪,破除體內積聚腫塊,還能盪滌腸胃中飲宿食停聚,有解除惡寒發熱、邪氣鬱結的功效。 [9] 
中文名
蕘花
拉丁學名
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n.
別    名
灰白蕘花
黃蕘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6] 
錦葵目
瑞香科
蕘花屬
蕘花
分佈區域
尼泊爾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
(Wall.) Meisn.,1841

蕘花植物學史

W. B. Hemsley (1894)謂本種的分佈自阿富汗東向經卡西亞、尼泊爾而達日本。
W. B. Hemsley (1894) 根據J. Forbes的標本謂江西牯嶺有分佈,據我們所看見的牯嶺的該標本,實為W. pilosa Cheng var. kulingensis (Domk.) S. C. Huang,其花萼裂片為5數,毛被極厚。
W. chamaedaphne Meisn .的一種寬葉類型,往往與本種混淆起來,W. B. Hemsley (1894) 已經指出“其脈序有明顯地不同。”而其花序及莖、枝也有極大的差異。
H. Handel-Mazzetti (1933)謂昆明及滇西北有分佈,據我們所看到的標本尚未發現,而Wikstroemia ligustrina Rehd.滇西北也有分佈。因此疑H. Handel-Mazzetti概念中的W. canesces (Wall.) Meisn.即 W. ligustrina Rehd. [1] 

蕘花形態特徵

蕘花
蕘花(9張)
灌木,高1.6-2米,多分枝;當年生枝灰褐色,被絨毛,越年生枝紫黑色;芽近圓形,被白色絨毛。葉互生,披針形,長2.5-5.5釐米,寬0.8-2.5釐米,先端尖,基部圓或寬楔形,上面綠色,被平貼絲狀柔毛,下面稍蒼白色,被彎卷的長柔毛,側脈明顯,每邊4-7條,網脈在下面明顯。葉柄長1.5-2.5毫米。頭狀花序具4-10花,頂生或在上部腋生,花序梗長1-2釐米,有時具2枚葉狀小苞片,花後逐漸延伸成短總狀花序,花梗具關節,長約2毫米,花後宿存;花黃色,長約1.5釐米,外面被與葉下面相似的灰色長柔毛,頂端4裂,裂片長圓形,端鈍,長約2毫米,寬約1毫米,內面具8條明顯的脈紋;雄蕊8,2列,在花萼管中部以上着生,花葯長約1.5毫米,花絲極短;子房棒狀,長約5毫米,徑約1毫米,具子房柄,全部被毛,花柱短,全部為柔毛所蓋覆,柱頭頭狀,具乳突,花盤鱗片1-4枚,如為1枚則較寬大,邊緣有缺刻,如為4枚則大小長短均不相等。果乾燥。花期秋季。 [1]  [10] 

蕘花生長環境

蕘花生長於海拔2800米的山坡灌叢中。 [1]  喜陰、潮濕氣候。 [7]  [8] 

蕘花分佈範圍

蕘花分佈於尼泊爾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模式標本採自尼泊爾。 [1] 

蕘花繁殖方法

用種子、壓條、扦插和嫁接繁殖。 [7]  [8] 

蕘花種子

蕘花 蕘花
吸脹幹種子大量吸水,鮮重急劇增加的階段稱為吸脹。種子吸水後,種皮膨脹軟化,種子與外界氣體交換得以進行,同時通過水合作用,原生質由不活躍的凝膠狀態變化為活躍的溶膠狀態,這就為第二階段的各種轉化提供了條件。 [2] 
鮮重增加的停頓期從外表看種子表現靜止,沒有變化,但內部生理活動極為活躍,進行着種子萌發最重要的生理過程。 [2] 
幼根突破種皮由於根和莖的生長,鮮重再次增加,幼苗出土生長。種子須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作用下才能萌發,萌發所需的條件,主要是水分、氧氣温度
播種將經過精選和處理的藥用植物種子,按一定的規格,播入整地就緒的土壤表層,或在免耕情況下直接播入土中。 [2] 

蕘花無性

植物無性繁殖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離體後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個體的一種繁殖方式,又稱營養繁殖。它不通過兩性細胞的結合產生後代,而是靠營養器官的再生特性培育新的後代。離體後的根再生出枝條,葉、莖能再生出不定根,葉能再生出根和莖,一個莖和一個根,或兩個嫁接起來能夠結合在一起長成一個新的植株,開始獨立生活。 [3] 

蕘花分株

分株繁殖就是把某些藥用植物的鱗莖球莖、塊根、根莖以及珠芽等部分從母株上分割下來,另行栽植,培育成獨立的新植株。 [3] 

蕘花嫁接

將一株植物上的枝條或芽等組:(接穗)接到另一株帶有根系的植物(砧木)上,使它們癒合生長在一起而成為一個統一的新個體,稱為嫁接繁殖。常根據嫁接植物的部位,可分為枝接、芽接兩大類。 [3] 

蕘花壓條

壓條繁殖是使連在母株上的枝條形成不定根,然後再切離母株成為一個新生個體的繁殖方法。壓條時,為了中斷來自葉和枝條上端的有機物如糖、生長素和其他物質向下輸導,使這些物質積聚在處理的上部,供生根時利用,可進行環狀剝皮。在環剝部位塗1BA類生長素可促進生根。 [3] 

蕘花扦插

即取植株營養器官的一部分,插入疏鬆潤濕的土壤或細沙中,利用其再生能力,使之生根抽枝,成為新植株。按取用器官的不同,又有枝插、根插、芽插和葉插之分。扦插時期,因植物的種類和性質而異,一般草本植物對於插條繁殖的適應性較大;除冬季嚴寒或夏季乾旱地區不能行露地扦插外,凡温暖地帶及有温室或温牀設備條件者,四季都可以扦插。木本植物的扦插時期,又可根據落葉樹和常綠樹而決定,一般分休眠期插和生長期插兩類。 [3] 

蕘花栽培技術

蕘花露地播種

播種期:根據不同藥用植物種子發芽所需温度條件和生長習性,結合當地氣候,確定各種藥用植物的播種期。一般春播3~4月,秋播9~10月。 [2] 
播種方法:一般分條播、點播、撒播三種。條播:按一定行距在畦面開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蓋土、踩壓。條播易於中耕、施肥等管理工作。點播:又稱穴播,適用於大粒種子或生長快的苗木,即按一定的行株距在畦面上挖穴,每穴播種子2~4粒,蓋土、踩壓。發芽後選壯苗,保留一株,其餘拔除或移作補苗用,如絲瓜、白扁豆等。撒播:適用於小粒種子,將種子均勻撤在畦面。切忌過密,否則發芽後幼苗生長不良。撒播後用腐殖土覆蓋,厚度以蓋沒種子為度。此法都在苗牀育苗時應用,其缺點是不便於管理。 [2] 
播種深度:所謂播種深度即種子播下後覆土的厚度,應依植物的種類和種子的大小而異。凡種子粒小、發芽率低的應淺播;顆粒大、發芽率高的應深播。 [2] 
播種後管理:主要是指掌握田間的幹濕度,尤其是經催芽的種子,不耐乾旱。澆水時要避免土壤板結。出苗以後應適當控制水分,以便幼苗根系向下伸展。 [2] 

蕘花保護地育苗

蕘花
蕘花(5張)
保護地育苗有些藥用植物,為了延長生長期,提高產量、質量,往往提前在保護地育苗,待田間氣温上升後定植到大田。常用的育苗設施有改良陽畦、塑料温室與玻璃温室等。 [2] 
改良陽畦:在拱形覆蓋基礎上,於覆蓋的北側築一土牆,骨架一端固定在土牆上,呈半拱形,防寒性能比拱形的塑料棚更好。 [2]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有加温與不加温兩種。熱源可就地取材,有煤、柴油、汽油或鋪設熱水管等。工廠化育苗推行電熱線並用控温儀加温。由於地温得到保證,大大縮短了育苗時間。在地熱線上鋪放牀土,牀土的配比根據所育幼苗的特性而定,小粒種子等厚度約1cm;大粒種子可相應增加厚度。 [2] 

蕘花主要價值

蕘花曬乾後可入藥,味苦,性寒,用於主治傷寒,温瘧,可下十二經的水邪,破除體內積聚腫塊,還能盪滌腸胃中飲宿食停聚,有解除惡寒發熱、邪氣鬱結的功效。 [9]  瀉水飲,破積聚。治留飲,咳逆上氣,水腫,症瘕痃癖。 [4] 
《本經》:主傷寒温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 [4] 
《別錄》:療痰飲咳嗽。 [4] 
《藥性論》: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痃癖氣塊,下水腫等。 [4]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劑。
【宜忌】:體虛無積及孕婦忌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