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蓮蓬乳

鎖定
蓮蓬乳”,是網友將一個豐滿的乳房同一只蓮蓬用PS軟件疊加在了一起的一張圖片,造成瀏覽者不適。
蓮蓬乳的圖片雖然是合成的,但醫學上有一種有聯繫的疾病,皮膚蠅蛆病,但非常少見,它主要在非洲一些濕熱地區傳播。
外文名
Furuncular myiasis
傳染性
無傳染性
西醫學名
蓮蓬乳

目錄

蓮蓬乳病因

蠅蛆病是指蠅類的幼蟲----蛆寄生在人體或動物體上引起的疾病。是由昆蟲綱(Insecta)雙翅目(Diptera)寄生蠅類的幼蟲侵襲家畜所引起的疾病的總稱。危害較大的主要是胃蠅蛆病、皮蠅蛆病和鼻蠅蛆病。牧區發生普遍。資料顯示,盾波蠅又稱嗜人瘤蠅蛆(Cordylobia Anthropophaga),會引起皮膚蠅蛆病。普遍分佈於非洲的嗜人瘤蠅幼蟲,會在鑽入人類皮膚部位後,形成癤樣腫塊。不過它有別於一般的紋皮蠅及牛皮蠅,因為它不會移行,而紋皮蠅及牛皮蠅則會在皮下移動,有時更會轉移到深部組織器官如胸腔、腹腔、眼及腦等。
諸如馬胃蠅(能引起馬胃蛆病);羊狂蠅(引起羊鼻蛆病);牛皮蠅和牛紋蠅(引起牛皮蛆病)以及螺旋錐蠅(寄生在動物和人的傷口內)等的幼蟲是專性寄生。其幼蟲離開宿主無法生存或繼續生長髮育
絕大多數的蠅類的蛆都營自由生活,但某些種類的蠅蛆一旦有機會還是有可能進入動物體和人體寄生,這叫兼性寄生
除了寄生在大型動物身上的寄生蠅蛆外,還有寄生在昆蟲體內的寄蠅類引起的蠅蛆病,比如蠶蛆病。成蟲將卵產在蠶體表面,孵化後蛆穿過蠶的體壁進入體腔內,以蠶的脂肪為食,並分泌內激素控制蠶的行為和生長。待寄主結繭後鑽出寄主體壁,寄主遂死亡,蠅蛆在蠶繭內化蛹羽化。蠶蛆病是一種嚴重危害蠶絲養殖的病害。爆發流行時會給蠶農造成嚴重損失。 [1] 

蓮蓬乳症狀

蠅蛆病的主要症狀表現在蠅蛆對宿主或患者的機械刺激。蠅蛆身體表面的毛,鈎,刺,移行等會刺激宿主的體壁。患者會感到身體裏某部位有刺,痛,癢,異物感,移行感等。比如鼻蛆病患者會打噴嚏,鼻內異物感。泌尿生殖道蠅蛆病患者會感到下腹,尿道,陰道內有刺痛感,移行感,尿頻,尿急尿痛等。皮蛆病患者會感到皮下錐痛,皮下有移行感,皮下甚至可見蠅蛆移行後留下的隧道。另外蠅蛆體表帶有細菌,可能引起感染。引起鼻蛆病的蠅蛆可能會通過鼻竇進入顱腔,造成嚴重後果,甚至引起死亡。引起眼蠅蛆病的蠅蛆可能會進入眼球內部,破壞眼內組織,造成失明。一些蠅蛆會以宿主身體組織為食,如螺旋錐蠅的蠅蛆。造成的後果嚴重,甚至是死亡。

蓮蓬乳形態

(1)匐行疹蠅蛆穿過皮膚,在皮下組織移行時,皮膚上出現紅色的水腫性隆起,幼蟲即隱藏在水皰前端的正常皮膚內。
(2)癤腫型 初發時在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結節或腫塊,伴有疼痛和壓痛,蠅蛆就生存地結節內,當幼蟲快要鑽出皮膚時,腫塊逐漸增大,局部水腫加劇,皮面毛孔擴張,有錐刺樣的疼痛及蟲體蠕動感,幾小時後腫塊或結節表面出現黃豆大水皰,皰壁薄而緊張,若刺破皰壁可以從黃紅色粘液中擠出幼蟲,隨後腫塊縮小,炎症也隨之消退,中心留下一個穿鑿性小孔而愈.若蠅蛆寄生的部位很深,結節需數月才能破潰,這種情況少見.若結節不破潰,蠅蛆可在皮下潛行數釐米後又重新出現新的結節或腫塊,在腫塊表面出現小丘疹,形成假性膿腫,此型稱變異性皮膚蠅蛆病.癤腫型皮膚蠅蛆病多發生於皮膚鬆弛部位,多見於眼瞼,口唇,腹,前臂深處,數目1~2個或多達10餘個。

蓮蓬乳預防

皮膚蠅蛆病原本為牛、馬等牲畜的一種寄生蟲病,亦可感染於人。蠅蛆直接產卵於人體皮膚或毛髮、衣物上,當卵孵化成幼蟲後,即可鑽入皮膚,引起皮膚蠅蛆病。本病多見於牧區,我國青海西藏內蒙古、東北及華北等地均有報告,而在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出現此病較為罕見。預防皮膚蠅蛆病主要是講究環境衞生和個人衞生,定期做好滅蠅工作,如有不適,應及時到大醫院的皮膚科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