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桑

鎖定
蒙桑(Morus mongolica (Bureau) C. K. Schneid.)是桑科、桑屬落葉喬木或灌木,無刺;冬芽具芽鱗,呈覆瓦狀排列。葉互生,邊緣具鋸齒,全緣至深裂,基生葉脈三至五出,側脈羽狀;托葉側生,早落。花雌雄異株或同株,或同株異序,雌雄花序均為穗狀;雄花,花被覆瓦狀排列,雄蕊與花被片對生,在花芽時內折,退化雌蕊陀螺形;雌花,花被片覆瓦狀排列,結果時增厚為肉質,種子近球形,胚乳豐富,胚內彎,子葉橢圓形,胚根向上內彎。
分佈於中國、蒙古、朝鮮和日本;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青海、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安徽、江蘇、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莖皮纖維造高級紙,脱膠後作混紡和單紡原料;根皮入藥,為消炎利尿劑。木材可供製傢俱、器具等一般用材。果實可食,也可加工成桑葚酒、桑葚幹、桑葚蜜等。植株可用作園景樹。種子含脂肪油,可榨油制香皂用。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在《吉林省保護野生植物目錄》中列為二類保護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蒙桑
拉丁學名
Morus mongolica (Bureau) C. K. Schneid. [10] 
別    名
裂葉蒙桑
蒐桑
巖桑
雲南桑
山桑 展開
別名
裂葉蒙桑
蒐桑
巖桑
雲南桑
山桑
尾葉蒙桑
馬爾康桑
圓葉蒙桑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桑科
桑屬
蒙桑
命名者及年代
(Bur.) Schneid.,191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1] 

蒙桑植物學史

最早對蒙桑(Morus mongolica (Bur.) Schneid.)進行研究的是法國學者布油勞(E.D. Bureau)1873年在AIph.de Candolle主編的《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j Vegetabijis, vol.XVIL》中承擔桑科植物的分類工作,將蒙桑定為白桑的變種(Morus alba var. mongolica)。爾後,德國學者舒奈德(Schneider)1916年,用美國植物學家Wilson,1906年在中國西部採集的標本進行研究,在《Sarg. PI. Wils.》中將蒙桑定為種級單位(Morus mongolica Schneid.)。日本學者小泉源一(Koidzumi)1917年在《Bot.Mag.》雜誌中也報道了蒙桑(Morus mongolica Schneid.)產於中國、朝鮮北部。之後,1930年在《Bull.Sericult.Exp.Stat.》雜誌,1932年在《Nakai,Fl.Sylv.Kor.》雜誌也對蒙桑進行了報道。《中國樹木分類學》(1937,陳嶸)、《中國高等植物圖鑑》(1972)、《Yarnazaki》(1983)、《雲南種子植物名錄》(1984)、《湖北植物大全》(1992)、 《橫斷山區維管植物》(1993)都對蒙桑有記載。 [2] 
由於蒙桑原產中國蒙古、朝鮮北部,北達蒙古(45°N),原產地為古特提斯海北岸。因此,蒙桑應是較原始的一個種。從分佈來看,分佈區廣泛,僅次於白桑,在蒙桑分佈區域均有白桑分佈。因此,認為蒙桑與白桑親緣關係近。另外,蒙桑演化過程中形成較多變種。從這些變種也可説明蒙桑是較原始的一個種。但從形態來看,由於蒙桑樹皮灰白色,小枝暗紅色,長花柱,葉緣齒尖有刺芒,這些都是進化的性狀。因此,總體來看,蒙桑應是在第四紀冰期(距今400萬年)前就存在的類羣,第四紀冰期中為抵禦寒冷形成特有的抗寒性狀,如樹皮灰白色,葉表蠟質層。並逐漸向南遷移。 [2] 

蒙桑形態特徵

蒙桑
蒙桑(20張)
小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褐色,縱裂;小枝暗紅色,老枝灰黑色;冬芽卵圓形,灰褐色。葉長橢圓狀卵形,長8-15釐米,寬5-8釐米,先端尾尖,基部心形,邊緣具三角形單鋸齒,稀為重鋸齒,齒尖有長刺芒,兩面無毛;葉柄長2. 5-3.5釐米。 [3]  [12] 
雄花序長3釐米,雄花花被暗黃色,外面及邊緣被長柔毛,花葯2室,縱裂;雌花序短圓柱狀,長1-1.5釐米,總花梗纖細,長1-1.5釐米。雌花花被片外面上部疏被柔毛,或近無毛;花柱長,柱頭2裂,內面密生乳頭狀突起。聚花果長1.5釐米,成熟時紅色至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3] 

蒙桑主要變種

  1. 圓葉蒙桑Morus mongolica (Bur.) Schneid. var. rotundifolia Ww Yu-bi):該變種葉近圓形,頂端圓鈍或微凹,不具尾尖,與原變種不同。分佈於中國河北北部海拔800米山區。 [3] 
  2. 馬爾康桑Morus mongolica (Bur.) Schneid. var. barkamensis (S. S. Chang) C. Y. Wu et Cao):該變種和蒙桑的區別在於葉較小,長5-9釐米,寬4-7釐米,葉基心形或平截,葉緣齒端具極短的刺芒。分佈於中國四川西部和雲南西北部,海拔1900-3500米高山地區。馬爾康桑和德欽桑(Morus deqinensis S. S. Chang)的共同特點是葉較小,長5-9釐米,寬4-8釐米,葉緣齒端具小突尖,其他部分與蒙桑也無多大區別。同時還看到中國四川西部和雲南西北部的許多類似標本,其葉緣鋸齒的頂端有的具短刺芒,有的僅具小突尖,花的形態並無區別。多分佈於這個地區的1800-3500米的高山地區。由於其花和花序的形態和蒙桑基本相同,葉子形態的變化又有過渡,所以把馬爾康桑和德欽桑合併作為蒙桑的一個變種。 [3] 
  3. 尾葉蒙桑Morus mongolica (Bur.) Schneid. var. longicaudata Cao):該變種和蒙桑的區別在於葉卵狀披針形,頂端具長尾尖(長可達3-4釐米),葉基截形,葉柄長而纖細,具微柔毛;花序柄纖細。分佈於中國廣西天峨。模式標本採自廣西天峨、榮隆鄉。生長於海拔500米的地方。 [3] 
  4. 山桑Morus mongolica (Bur.) Schneid. var. diabolica Koidz.):該變種特徵在於葉廣卵形至長卵形, 葉背密被白色柔毛。常見於中國山西、陝西、河南、四川、西藏等地,海拔1400-2000米山坡灌叢中。日本也有分佈。 [3] 
  5. 雲南桑Morus mongolica (Bur.) Schneid. var. yunnanensis (Koidz.) C. Y. Wu et Cao):該變種和蒙桑的區別在於葉廣卵形至近圓形,頂端具短尾尖,葉兩面被柔毛,或僅背面被柔毛,葉緣鋸齒圓鈍,頂端具短刺芒。分佈於中國雲南西北、四川西部和西藏察隅地區。生長於海拔2000-3800米高山。 [3] 

蒙桑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500米山地或林中。 [3]  陽性樹種,耐旱耐塞,怕澇,抗風。 [4] 

蒙桑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蒙古、朝鮮和日本;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青海、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安徽、江蘇、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3]  [5] 
北達蒙古(北緯45°N),向南分佈少,但可達雲南的文山(北迴歸線上)。 [2] 
蒙桑

蒙桑繁殖方法

蒙桑嫁接繁殖

  • 接穗準備
  1. 接穗採集時間:接穗宜在嫁接前採集貯藏,要求接穗枝條含水量在45%左右為適宜。採集時間為蒙桑休眠期的冬末或初春,一般在1-3月份採集。中國北方在3月初採集;南方在2月初採集。 [6] 
  2. 接穗選擇:接穗可選用基部圍度在0.5-2.0釐米、生長健壯、木質充實、冬芽飽滿、無破損、無病蟲害的一年生枝條。 [6] 
  3. 接穗保存:接穗以窖內沙藏貯藏為最佳,温度在0-5℃,濕度保持在70%左右,以保持接穗新鮮和休眠狀態。 [6] 
  • 砧木準備
  1. 砧木選擇:宜選擇地徑在0.5釐米以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無凍害、無損傷的1年生本地實生桑作為砧木。 [6] 
  2. 砧木的保存:室內嫁接的砧木以即挖即用為好。但嫁接量大時,為防止砧木樹液流動,宜提早起出,放在背光處假植或窖內沙藏假植。在春季寒冷化凍較晚的地區,為保證春季的嫁接時間,宜秋季苗木休眠後、上凍前,起苗做越冬假植。 [6] 
  • 嫁接時間
在春季氣温轉暖、砧木苗的皮層與木質部分容易分離、接穗未萌發時嫁接,苗木癒合好,嫁接成活率高,是嫁接的最好時期。 [6] 
  1. 室內切接應在樹液流動前進行,綜合中國南北方的時間,宜在3月上旬至5月上旬。 [6] 
  2. 就地切接應在樹液流動後進行,綜合南北方的時間,宜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 [6] 
  • 切接步驟
無論室內切接還是就地切接,方法均可分為削接穗、剪砧木、插接穗三步。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削接穗(室內切接和就地切接方法相同):用左手拿取穗條,芽尖向內,選擇飽滿的芽作接芽,用食指按住。右手拿刀在接芽反面下方約1釐米處向下斜削一刀,成2.5釐米左右長的略呈弧形的斜面,削麪要光滑;之後在削麪兩側各斜削一刀,使削麪兩側的韌皮部和形成層呈斜面露出(露青);第四刀將削麪尖端過長部分削去,使前端露青,尖端寬0.2釐米左右。注意,不能使尖端皮層與木質部分離。最後在接芽上方約1釐米處剪斷,即成一接穗頭。接穗要隨削隨插或放在碗內用濕毛巾蓋好,防止接穗風乾。室內切接時最好是兩人一夥,一人削接穗,一人剪砧木和插接穗就地切接時宜在室內削好接穗,放入碗或盆中,用濕毛巾蓋好。 [6] 
  2. 剪砧木室內切接:在直接選好的砧木的根莖交界處的下方(即黃皮部分)選擇光滑、無側根的部位,剪成45-60°的斜面,剪口要平滑,皮層不能破裂。砧木長10釐米左右,過長的根剪去,剪掉的根也可再接。受傷的根要從傷口上方剪掉,以免腐爛。就地切接:先扒土至砧木根莖交界處下方2釐米,然後在根莖交界處下方選擇光滑、無側根的部位,剪成45-60°的斜面,剪口要平滑,皮層不能破裂。 [6] 
  3. 插接穗:用左手大拇指捏開砧木剪口皮層呈袋狀,然後用右手將穗頭削口朝外(即穗頭削麪對着砧木皮層)插入袋內,以插緊為度,即成一婛接體。注意,不可將砧木皮層插破或把接穗頭尖端皮層插卷,袋內亦不能滾入泥沙。 [6] 
  4. 扎捆:室內切接時,宜把嫁接體10個捆成一捆,方便培育管理。為防止不齊,捆後宜修齊。 [6] 
  5. 壅土:就地切接時,接完後隨即用乾濕適當的細土,兩手相向在剪口和削麪部間壅緊嫁接部位,要求兩手用力均勻,以防穗頭搖動或脱落。然後用細土覆蓋接穗0.5-1釐米厚,呈饅頭狀。壅土要做到底腳大、中間緊、上部松。壅土厚度高出接穗2釐米為宜。應做到隨接隨壅土,防止接穗和砧木失水,影響成活率。 [6] 
  • 嫁接體的培育
  1. 室內切接的嫁接體的培育:嫁接體的培育管理是提高嫁接成活率的關鍵。選擇光照充足、平坦、便於管護的地方扣上塑料大棚,在棚內鋪上細沙,製成寬1米、厚15釐米的苗牀,嫁接前澆透水。將接好的嫁接體每10株捆成一捆,穗頭要對齊,在假植沙牀上開溝,把嫁接體一捆一捆地倒立擺放在溝內(這樣可防止水、沙子灌入接口內影響癒合;又因苗牀上面的温度偏高,既有利於新根的發育,又可防止穗頭的芽苞發育過快影響移栽).捆與捆之間要有空隙,每行間距1-2釐米,擺好後上蓋2-3釐米厚的細沙,沙子的濕度保持在70%左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温度控制在20-25℃,不能過高,以防爛芽。可通過澆水、通風、遮蔭來調節棚內的温濕度。為防黴變,沙子要用500倍多菌靈溶液消毒。經過15-20天的培育,冬芽發育到脱苞期,砧木長出1釐米左右的新根,此時砧木與接穗基本癒合,即可將嫁接苗進行移栽。 [6] 
  2. 就地切接的嫁接體的培育:就地切接的嫁接體應隨時觀察其癒合情況,待癒合瘤形成後可根據墒情及時補水,癒合瘤未形成前不宜灌水。待嫁接體成活後要適時進行鬆土、除草灌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撫育管理,保證苗木生長健壯。 [6] 
  • 嫁接苗的移栽與管理
  1. 適用範圍:只用於室內切接。 [6] 
  2. 嫁接苗移栽時間:一般在5月中旬或6月初,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 [6] 
  3. 地温:當田間地温穩定在15℃以上時,即可移栽。若地温太低,愈傷組織不能旺盛生長,影響嫁接苗成活。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嫁接體的培育時間和栽植時間。 [6] 
  4. 嫁接體的培育程度:一般穗芽發育到玉米粒大小,砧本長出1釐米左右的新根時移栽為宜。嫁接體移栽過早,癒合程度差,不利成活;移栽過晚,穗芽萌發過長,移栽時易碰掉穗芽,造成損失。 [6] 
  • 移栽
移栽時應選擇土質肥沃、疏鬆、排水性良好、光照充足、無病蟲害、利於灌溉的地塊,先施足底肥、打好壟、澆透水,然後在壟上開溝,按10釐米株距栽於溝內,培土至接口處,按實,再用濕潤的細土將穗頭埋上,厚度為2釐米左右,注意覆土時不要碰掉芽。移栽時也可用嫁接苗直接定植。栽植時挖15-20釐米深的坑,將苗木栽於坑內,根系要伸展,接穗頂端略高於地面,培土至嫁接部位,按緊,澆透水,待水滲下後覆土至埋沒穗頭2釐米厚為宜。嫁接苗出牀後要輕輕放入紙箱內裝運,防止失水或損傷。 [6] 
  • 移栽管理
嫁接苗移栽後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幼苗出土後要適時進行鬆土、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 [6] 

蒙桑種子繁殖

  • 育苗地選擇
育苗地應選擇交通便利,便於管理,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含鹽量不超過0.2%,無桑紫紋羽病、桑根線蟲病、桑青枯病和無工廠廢氣、污水、煤煙危害的沙壤土或壤土的地塊。 [6] 
  • 整地
育苗地要細緻整地,用機械或人工整地,深翻20-45釐米,達到土質疏鬆、土壤細碎。打壟或作牀前施足底肥。土質粘重或雨水多的地區宜起高牀;砂質壤土或乾旱、半乾旱地區宜作低牀。 [6] 
  • 播種時間
春播宜在地温達到15℃時進行;夏播在果實成熟後進行。蒙桑分佈區的中國西南地區及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春播在4月中下旬,夏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華北、西北地區春播在5月上中旬,夏播在6月上旬至6月中旬;東北地區春播在5月中下旬,夏播在6月下旬。 [6] 
  • 播種方式
條播和撒播。條播在打好壟上用淺樺犁豁淺溝,溝深2-3釐米,採底格子,然後用點葫蘆將拌好的種子均勻點出,隨播種隨覆土,蓋土厚度為1.5-2釐米之間;或在做好的牀面上每10釐米開一淺溝,溝深1-2釐米,將溝底壓實,然後人工播種,每1釐米內有3-5粒種子即可。覆土厚度1-2釐米。撒播是把桑種子均勻地撒播在整理好的牀面上,播種後用木棍稍壓一下,使種子和土壤密切結合,再撒上一層薄土把種子覆蓋。播後要及時灌透水。 [6] 
  • 種子催芽
將種子用濕沙拌勻,種子與濕沙的比例是1:3,放於室內,室內温度保持20-25℃。上蓋保濕材料,厚度不超過30釐米,每天翻動兩次,種子露白(也叫裂嘴)即可播種。 [6] 
  • 播種量
種子發芽率較高時,壟播量宜7.5千克/公頃,牀播量宜0.5千克/畝;種子發芽率較低時,壟播量宜15千克/公頃,牀播量宜1.0千克/畝。 [6] 
  • 苗期管理
  1. 灌溉:用噴灌保持土壤濕潤。 [6] 
  2. 間苗:保苗量宜達到30-40萬株/公頃。 [6] 
  3. 鬆土除草:桑苗長出2片真葉即3釐米高時要進行第一次除草,結合除草要進行鬆土。苗眼處以人工拔草為主,其他用特製的小鏟除草鬆土。也可結合除草進行間苗和補苗。除了根據《育苗技術規程》(GB/T 6001)要求鬆土除草外,由於幼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還應加強中耕鋤草。一年宜鋤草3-5次。 [6] 
  4. 施肥:桑苗長出6片真葉或苗高10釐米時進入旺盛生長期,此時要適時施肥,可以選擇氮肥。施肥方法:撒施。施肥量:尿素10-15千克/畝。施肥可結合澆水一起進行。 [6] 
  5. 苗木出圃、分級:按照《桑樹種子和苗木》(GB 19173)將桑苗進行分級級苗出圃。 [6] 
  6. 標識、包裝、運輸:應按《育苗技術規程》(GB/T 6001)中的規定進行苗圃檔案的標識和苗木包裝、運輸。 [6] 

蒙桑栽培技術

蒙桑整地

在秋末冬初前完成,最遲在造林前一個月完成,但沙地不宜春季整地。全面深翻整地、帶狀整地或穴狀整地。 [6] 

蒙桑栽植

  1. 栽植密度:株行距一般為1米×3米,3米×3米,3米×5米,每公頃栽植株數為66株、1100株或3300株。 [6] 
  2. 栽植時間:蒙桑栽植時間,華北、西北、東北可春、秋兩季栽植;西南地區及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可春、冬兩季栽植。但以春栽為好。春季乾旱地區亦可在生長期的雨季栽植或補植。 [6] 
  3. 栽植方法:人工投苗機械造林。按《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要求,栽植時將苗木放在穴中,填土踩實,然後澆水,並培土。 [6] 
  4. 栽後管理:栽後管理是提高成活率、促進桑苗生長的重要手段。造林的後期管理應根據實際條件而定。按照《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中幼林撫育管理操作。 [6] 

蒙桑主要價值

莖皮纖維造高級紙,脱膠後作混紡和單紡原料;根皮入藥,為消炎利尿劑。 [4]  木材可供製傢俱、器具等一般用材。 [7]  果實可食,也可加工成桑葚酒、桑葚幹、桑葚蜜等。植株可用作園景樹。種子含脂肪油,可榨油制香皂用。 [8] 

蒙桑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5]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9] 
在《吉林省保護野生植物目錄》中列為二類保護植物。 [8] 
參考資料
  • 1.    蒙桑  .聯盟圖片 | CUBG[引用日期2021-02-20]
  • 2.    劉玲,柯皓天,呂銀,陳仁芳.蒙桑Morusmongolica的地理分佈[J].四川蠶業,2016,(第3期):47,45
  • 3.    蒙桑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4.    陳兆強主編,長清林木種質資源圖鑑,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57頁
  • 5.    Morus mongolic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1-02-20]
  • 6.    LY/T 2470-2015,蒙桑培育技術規程[S]
  • 7.    樊守金編著,泰山木本植物圖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12,第133頁
  • 8.    周繇編著,東北珍稀瀕危植物彩色圖志 上,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6.07,第350頁
  • 9.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2-20]
  • 10.    蒙桑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7]
  • 11.    蒙桑  .IUCN[引用日期2023-03-23]
  • 12.    蒙桑|Morus mongolic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6-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