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古山水地圖

鎖定
《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繪製於明嘉靖三年至十八年之間(1524——1539年),且現圖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另外的四分之一、有近十米長的部分則被人割去了,地理範圍應是從天方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城)。
殘留的30.12米,包括從嘉峪關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211個明代地域名。圖上題簽雖被撕掉,但圖背面有尚友堂題簽“蒙古山水地圖”。
尚友堂為明清著名書坊,曾因刊刻明代小説家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聞名於世。所謂“蒙古”實乃稱雄歐亞大陸的蒙古四大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金帳汗國)的後續王朝。如果説《鄭和航海圖》(即《武備志·航海圖》)是明朝與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實寫照,那麼《蒙古山水地圖》手卷則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兩者充分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
中文名
蒙古山水地圖
創作年代
明朝
規格(原)
0.59×40.00米
規格(殘)
0.59×30.12米
類    別
地圖
屬    地
中國

蒙古山水地圖作品簡介

蒙古山水地圖作品外觀

《蒙古山水地圖》殘留部分寬0.59米,長30.12米的這幅地圖,採用了中國古地圖傳統的手卷形式,以青綠山水技法繪於縑帛之上,而得此名則源於其背面有清末民初琉璃廠著名書店“尚友堂”的題簽“《蒙古山水地圖》”。據瞭解,因為它的右下角損毀嚴重,經由重新裝裱後,已無法知曉畫家題寫的人名和年代。 [1-2] 

蒙古山水地圖作品內容

蒙古山水地圖 蒙古山水地圖 [2]
《蒙古山水地圖》殘留部分由東往西的起止點分別為明朝時期的嘉峪關和“天方”(注:今沙特阿拉伯麥加),沿途標註出名稱的地點共211處,且採用的是音譯自突厥蒙古波斯阿拉伯亞美尼亞語等多種異域語言的漢字。圖中繪製地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土耳其突尼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為難得的是,在保留傳統山水畫儒雅特徵的同時,還能做到精準。”林梅村舉例説,諸如小到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城一座名為“兀魯伯”的天文台,圖中都以“望星樓”作了標註。在他看來,這件作品足可以與《伽泰羅尼地圖集》(1375年)、《大明混一圖》(1389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年)、《毛羅世界地圖》(1495年)組成的“世界四大地圖”相媲美。 [1-2] 

蒙古山水地圖作品賞析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林梅村考證《蒙古山水地圖》創作年代是明朝,名稱裏的‘蒙古’特指曾經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後續王國,從圖中地名和走勢可以認定,它正是明代‘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1-2] 
依據圖中的建築風格與標註名稱,林梅村推斷成圖時間為明代嘉靖朝(約1524年至1539年間),距今已近500年。據他介紹,這件地圖的終點為“天方”,與明朝初年陳誠在《西域行程記》、馬歡的《瀛涯勝覽》二書裏提及的地名相同,而元朝末年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一書中,稱同一地點為“天堂”。這些素材無疑佐證了此圖當系明朝之物。此外,林梅村還通過比對明代刻本,推斷原圖長約40米,即起止點應為嘉峪關和“魯迷”(注: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而圖中長約10米、由“天方”到“魯迷”的這一段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被人為裁掉了。 [2] 
《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縑帛設色,為中國傳統手卷式地圖,原圖應長40米,從嘉峪關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城),堪稱明代絲綢之路地圖。此圖有兩個明代刻本:一個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收入馬理等人纂修的《陝西通志》;另一個是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刻本《西域略圖》,收入明代無名氏《陝西四鎮圖説》,《蒙古山水地圖》手卷為《西域土地人物圖》等各種版本的母本。後來此圖流落民間。 [1] 
林梅村教授考證現存的《蒙古山水地圖》手卷應繪製於明嘉靖三年至十八年之間(1524——1539年),且現圖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另外的四分之一、有近十米長的部分則被人割去了,地理範圍應是從天方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城)。現圖為30.12米,從嘉峪關到天方(今烏沙地阿拉伯的麥加),211個明代地域名。圖上題簽雖被撕掉,但圖背面有尚友堂題簽“蒙古山水地圖”。尚友堂為明清著名書坊,曾因刊刻明代小説家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聞名於世。所謂“蒙古”實乃稱雄歐亞大陸的蒙古四大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金帳汗國)的後續王朝。如果説《鄭和航海圖》(即《武備志·航海圖》)是明朝與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實寫照,那麼《蒙古山水地圖》手卷則全面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兩者充分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 [1-2] 
林梅村介紹説,如今在台北故宮還發現了此圖的宮中彩繪抄本,且抄本為明代兵部禮部用圖,這又倒推出《蒙古山水地圖》屬嘉靖皇帝御覽圖,只是後來才散佚至民間。 [1] 
作品的山水畫風格明顯帶有明代中葉吳門畫派的印跡,除了大量運用青綠山水傳統的勾勒法之外,還匯聚了用界畫作建築,用寫意呈現遠山等表現方式。”他分析説,色澤上大膽用石青、石綠作烘染,更顯寫意山水的恢弘氣勢,“如同中國古代地圖的華彩樂章”。 [1-2] 

蒙古山水地圖歷史淵源

《蒙古山水地圖》於新中國成立前非法流出中國,被日本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館藤井有鄰館收藏。當時,有鄰館把這幅地圖當作清代山水畫收藏。2002年,國內收藏家易蘇昊、樊則春二人前往有鄰館徵集中國文物時,偶然發現了這件被命名為“清代青綠山水畫手卷”的作品,即花大價錢購回國內。因為此圖藏於該館期間從來秘不示人,幾乎沒人知曉它的存在,更無從研究它的真實身份,直至經國內著名文物鑑定專家傅熹年鑑定,才識得“真面目”——其絕非清代作品,當屬明朝中葉;並不是山水畫,而是古代地圖。 [1-2] 

蒙古山水地圖歷史價值

《蒙古地圖》足以與《伽泰羅尼地圖集》(1375年)、《大明混一圖》(1389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年)、《毛羅世界地圖》(1495年)四大地圖相媲美,可稱為中國考古界的巨大發現。該地圖為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與《鄭和航海圖》一道證明了明代中葉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知識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3] 

蒙古山水地圖延伸閲讀

在古代中國,圖和畫是不分的。與後來從西方引進的那套地理學不同,古代中國並沒有嚴格區分實用性的地圖和藝術性的山水畫,亦圖亦畫的特徵在包括《大明混一圖》和《鄭和航海圖》在內的諸多作品裏體現得淋漓盡致。“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地圖並不僅僅用來丈量距離,它還肩負着教化與美學功能。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