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聖陶論創作

鎖定
《葉聖陶論創作》是《中國現代作家論創作叢書》之一。本書收入了135篇文章,是葉聖陶60多年從事創作、教育和編輯工作的經驗積累。
中文名
葉聖陶論創作
中文名
葉聖陶論創作
作    者
葉聖陶
價    格
RMB1.70
語    種
中文簡體字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頁    數
566頁
開    本
32
出版時間
1982年11月
裝    幀
平裝

葉聖陶論創作圖書簡介

封面
《葉聖陶論創作》全書分成兩輯。第一輯論文學創作,既有關於創作規律的精闢論述,又有對寫作方法的具體闡述。第二輯談閲讀欣賞,把讀者領入文學寶庫擷華採英,發微探幽。作者的評論文章善於在談閲讀時兼談寫作,把對別人作品的分析和自己寫作的心得體會融為一體。其中有不少是對文學青年的悉心指導,既啓人疑竇,又引人入勝。文章深入淺出,質樸無華,使人讀後並不感到理論深奧莫測,創作難以企及。本書不僅對文學愛好者和習作者有實際的指導作用,而且對語文教學也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1] 

葉聖陶論創作內容賞析

葉聖陶先生在書中提到:“作文一課,我謂認定標的,師生全力以赴之。標的為何?文理通順而已……至於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關係於學養,習作課所不克任也。”
葉老所説的這段話,為我們寫作思想給予很大啓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教師認識和研究學生作文,首先要從端正教學指導思想開始,要搞清楚作文的性質和任務。作文是語言訓練的專門課程,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用口頭説心頭,用筆頭寫口頭的能力。“就是我口説我心,我手寫我口。”這裏強調的是我口、我手、我心,是“我”,是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因此,作文訓練不能離開學生的基礎,不能離開學生的實際,更不能離開學生的生活。不能要求學生像作家寫作一樣“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只要求學生把已經認識的事物和已有的思想積蓄説清楚,寫明白即可。現在的學生為何怕寫作文,為何一拿起筆就感到頭疼,這與教師作文教育指導思想有關。教師不必強調過多的技巧,不必提過多的寫作要求,要在培養興趣上下功夫。所以,讓學生處於一種放鬆的心態來進行作文,讓學生敢於寫,喜歡寫。強調這一點,在學生普遍存在寫作恐懼心理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葉老在書中指出:“命題作文也沒有什麼不好,命題作文而含着八股的精神,才發現毛病,學生中了那種毛病,把胸中所積蓄與紙面所寫看作互不相關的兩回事……所以寫下來的文章也不足觀了。”《新課程語文標準》貫徹了這樣的思想,只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提倡自擬題,少寫命題作文。葉老的這些論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命題作文容易使學生在寫作中出毛病的實質問題。學生寫作文,意在練筆,不得已才採用命題作文的辦法,即使是命題,也必須是“題意所含必學生心所能思。”我認為,在平時教學中,應把着力點放在開闊學生作文思路和啓發學生自由表達上。要讓學生根據表達的需要,自主選擇表達的方式,或記敍、或説明,儘量營造寬鬆的思維與寫作環境;要注重學生的練筆,可以從寫日記開始到寫放手文。在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看圖作文、材料作文、定範圍作文、自擬題目作文等訓練中,提倡後幾種訓練,儘量少去束縛學生的思想、觀點,還他們的自由和個性。
葉老曾經設想過:“凡是乾的、玩的、想的,覺得有意思就記,一句兩句也可以,幾百個字也可以,不勉強拉長,也不硬要縮短。總之,實事求是,説老實話,對自己負責。”新課程寫作目標和葉聖陶先生的作文指導思想都體現了注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良好寫作習慣的思想。特別強調情感態度方面的因素,把重點放在培養寫作的興趣和自信上,讓孩子願意寫作,熱愛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盡人皆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內驅力,只有主張對學生作文的內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順乎自然,讓學生自己寫平時喜歡寫的東西,學生才會樂於去寫。當學生把作文看作一種需要,一種能表現自我的方式時,那麼他們作文的長進還會有什麼問題呢?我們認為,如果能按葉老的這些思想去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會有效地激發出來,就會把寫作當成一件自己需要的事。只有這樣,才能解放學生,不把寫作當成一種負擔;也解放了教師,只要隨時抽看學生的日記或筆記本,給他們一些必要的指點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還注重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例如對書寫、行款、標點,對作文修改等,這些要求也體現在葉老的作文教育思想中。總之,我們要深刻領會葉聖陶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歷久彌新,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工作做得更好。

葉聖陶論創作作者簡介

葉聖陶(1894~1988)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紹鈎,字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聖陶、桂山等。江蘇蘇州人。1907年入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1911年畢業後任10年小學教師。1914年開始發表了10餘篇文言小説,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在20年代陸續出版了《隔膜》、《火災》、《線下》、《城中》、《未厭集》等短篇小説集,以及長篇小説《倪煥之》。早期小説大多描寫知識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難中》等;後轉向攝取與時代鬥爭有關的重大題材,如《夜》、《倪煥之》等,較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他的小説呈現出樸實冷雋的藝術格調。“九·一八”事變之後,積極參加愛國抗日活動,發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説,技巧日臻圓熟。抗日戰爭爆發後,輾轉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寫作以散文和文藝評論為主。主要散文集有《腳步集》、《未厭居習作》,《西川集》,《小記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樸實,意趣雋永,語言潔淨,大多具有厚實的社會內容。《藕與蓴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牽牛花》、《春聯兒》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葉聖陶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童話集《稻草人》展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但有時氣氛顯得低沉和悲哀,稍後的童話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現人民羣眾團結抗暴的集體力量。他的童話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富於現實內容。魯迅説,葉聖陶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表·譯者的話》)。
葉聖陶從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1923年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任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主編過《文學週報》、《小説月報》、《中學生》等多種重要刊物,發現、培養和舉薦過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還出版不少詩集、評論集和論著,編輯過幾十種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文化教育的領導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