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萬斯同墓

鎖定
萬斯同墓是清代浙東學派代表人物萬斯同的墓葬,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蓴湖鎮東烏鴉冠山南麓。墓葬建成後曾湮沒無聞,清末被再次發現,1937年進行修整。2006年,萬斯同墓與白雲莊黃宗羲墓全祖望墓一起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萬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號石園,私諡貞文,鄞縣管江岸人。布衣,清初史學家,撰有《明史稿》。 [11] 
中文名
萬斯同墓
外文名
Tomb of Wan Sitong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

萬斯同墓發展歷史

主條目:萬斯同
《清代學者象傳》之萬斯同像 《清代學者象傳》之萬斯同像
萬斯同,字季野,浙江鄞縣(今寧波市海曙區)人,門人私諡貞文。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開明史館,萬斯同拒絕了翰林院纂修官的七品俸祿,而以平民身份進入明史館參與明史編纂,曾手定《明史稿》五百卷 [2]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萬斯同於王鴻緒家中去世,喪事由王鴻緒興辦 [3]  ,靈柩先停靈於寧波西郊白雲莊萬氏祖墳,後葬於烏鴉冠山。 [4-5] 
萬斯同死後,由於家族四散,墓葬逐漸湮沒。清同治年間,奉化人謝午峯再次發現萬斯同墓,此後與鄉人一同祭掃。1936年,在日本侵華步步緊逼之時,為激發國人的凝聚力,國民政府褒揚萬斯同為鄉賢,奉化人應夢卿、莊崧甫等人發起修復萬斯同墓和萬斯同祠,籌款一萬餘元,蔣中正林森等國民黨高層也參與了籌款併為墓道題詞。墓道建成後,印發《建修萬季野先生祠墓紀念刊》,蔣中正撰寫了弁言 [4]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墓葬被毀,墓穴被平毀,墓坊、華表、墓圈石材被拆除,僅存祭桌和墓碑無法搬走。1985年,當時的奉化縣政府根據1936年出版的《紀念刊》進行修復。 [6-7] 

萬斯同墓墓葬形制

萬斯同墓道佈局模型 萬斯同墓道佈局模型
萬斯同墓位於蓴湖鎮烏鴉冠山(或稱烏陽觀山)南麓,坐北朝南,三面環山,剩餘一面面向象山港。墓前有華表,上書“萬鄉賢墓”四字。華表後有牌坊一座,正面墓坊題額“萬季野先生墓道”為蔣中正所書,聯語“史筆殿千軍先生不死,布衣終一世後進羣瞻”為莊崧甫所書,背面墓坊題額“高風亮節”四字為林森所書 [4]  。牌坊後為拜壇,形狀為方形,邊長17.7米,上有一張祭桌,兩張石凳。墓葬前的墓碣和兩側聯句為清代遺物 [7]  ,墓碣“鄞儒理學季野萬先生暨配莊氏傅氏墓”為大學士王頊齡所題,兩邊“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對聯為翰林裘璉所題。墓壙直徑7米。 [1] 
蓴湖鎮內原有1936年建“鄉賢祠”一座,包含前後兩進,蔣中正和林森曾分別題額“志行卓絕”和“民族典型”,後被蓴湖小學改為大禮堂使用 [1]  ,20世紀90年代尚存後進三開間正廳 [7]  ,1997年蓴湖小學擴建時拆除 [1]  。2018年,蓴湖岙新建萬斯同紀念館。 [5] 

萬斯同墓保護

萬斯同墓
萬斯同墓(4張)
萬斯同墓於1982年6月以“萬季野(斯同)墓”的名義列入奉化縣文物保護單位 [7]  ,2005年以“萬斯同墓”的名義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8]  ,2006年與白雲莊黃宗羲墓全祖望墓一起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墓葬保護範圍為墓葬本體、拜壇並向周圍延伸10米 [9]  。墓葬曾於1985年重修 [7]  ,2012年再次進行修繕,重葺墓圈和拜台,修復墓道,重建墓坊和華表。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