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水

(中華大地、華夏民族的文明之水)

鎖定
“華水”指中華版圖,華夏大地上的區域之水。是中華大地、華夏民族的文明之水,水利之水,文化之水。
中文名
華水
釋    義
中華版圖,華夏大地上的區域之水

目錄

華水釋義

“華”即中華,古代華夏族生息、建邑、建都於母親河黃河南北,因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後也借指中國。“中華”一詞,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鍾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複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寓意為華夏族羣(漢族前身)。
“華”也即華夏。華夏是古代漢族的自稱(即華夏族)。原指中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中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中國的古稱。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
“華”本義指光圈外圍的泛光,相對於“主光”而言。總是附着在“主光圈”的邊緣,亮度稍暗,有朦朧感,又有裝飾感,而有美意。也寓意繁華、榮華富貴。“華”在漢字使用中,地位極高,被稱之為“族之根、國之姓”。
古史辯派學創始人顧頡剛及其弟子劉起紆認為,華水是古代汾水下游的一條支流,出自今稷山、鄉寧的華谷(今稷山猶有華峪鎮,鄉寧猶有黃華峪),毗鄰於古代的冀國國都冀亭。居住在華水流域的夏人以其所居地之“華”水來命名自己的部族,其他戎、狄部族的人也稱他們為“華人”,於是河東的夏人便有了“華人”、“華族”這樣的名稱。 [1] 
“華水”指中華版圖,華夏大地上的區域之水。包括煙波浩渺的海洋,奔騰不息的江河,碧波盪漾的湖泊,涓涓流淌的小溪,騰空而下的瀑布等等。“華水”二字,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有地域(中華大地水)之概念,又有水利(華夏水利)之概念,又有文化(中國水文化)意義上之概念。是中華大地、華夏民族的文明之水,水利之水,文化之水。

華水內涵

1.水生萬物,水孕文明,華水是中華大地生命發祥的文明之水。
水於萬物不可或缺,水是生命之母。最早的生命於30億年前誕生在原始海洋中,進而發展演化為如今有數千萬個生物體的大千世界。人類祖先就是從海洋移居陸地,又在淡水的滋養下進化成具有高智能的生物。
水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水在創造生命的同時,也孕育了中華文明。水與人類的文明進步緊密關聯。人類創造的所有文明,都離不開水的滋潤。水孕育滋養了厚重深邃、燦若星河的人類文明。縱觀世界歷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無不與河流息息相關,其中,非洲的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印度的恆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華夏民族則視黃河為母親河,因為它與長江等大江大河一道孕育和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中華古代文明。
中華民族與水的聯繫更是十分緊密,華夏文明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人和水之間的關係史。我們常以“龍的傳人”自稱,龍與水就密不可分;我們又以“炎黃子孫”自喻,炎帝和黃帝是遠古傳説中的兩位帝王,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先與象徵,而相傳炎帝居姜水,黃帝居姬水,均出自水域之鄉。在人類的童年,我們的祖先便依傍江河而居,從江河及其兩岸得到衣食之源。孕育了迄今為止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綿延至今的華夏文明。
2.水潤萬物,水利民生,“華水”是滋潤華夏惠澤民生的水利之水。
“水利”一詞是中國所特有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已使用了“水利”詞。所謂水利,“水之為利害也”,即興水之利,除水之害。現在我們所指的水利,是指以水利系統為主體一切從事“以水利人”的各部門,包括農業、林業、航運、電力等與水關係密切的行業。
水是生命之源。
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説:“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水,是生命的本原。是滋潤萬物生命的源泉。一切生命都不能離開水,因為水是生命原生質的組分,水參與細胞的新陳代謝,水是決定生物生長和繁衍的關鍵要素,水藴含着所有生命的密碼。在浩淼的星際中,蔚藍色的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得益於水和空氣,水周流地球的同時給萬物注入了生命。人的生命也源與此。水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資源,最基本的條件,最關鍵的因素。
水是生產之要。
孟子就曾明確指出:“民非水火不生活”,管子也説過:“食之所生,水與土也。”都認識到水是人類賴以生產、生存、生活的基礎與條件。華夏先民在很早的時候便逐水而居。相傳周族遠祖公劉在率領部族選擇聚居地時,“觀其流泉”、“度其隰原”(《詩經·大雅·公劉》),把尋找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作為定居的必要條件。水更是農業的命脈、工業的血液,生活的甘露、城市的生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而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質條件,是生產力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人類居住地-城市形成、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生存的重要條件。
水是生態之基。
水之於生態,猶如血之於人體。水在生態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水是構成生態環境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水是良好生態系統的必要條件。水可以為人類帶來靈氣,帶來活力,帶來良好的生態環境。如果沒有了水,就沒有了“憑高疑是變滄桑,澎湃共驚百谷王”的氣象,沒有了"發此清流去不渾,滔滔分入海天門"的清逸,就沒有了“濤頭洶洶雪山傾,江流卻作鏡面平”的意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從一定意義上説,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就是一部興水利、除水害的歷史。華水與水利和民生息息相關,華水是確保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護生態與環境之水,華水是保障生產生活、生存發展、人居環境、合法權益之水,華水是服務於民生,造福於民生,保障於民生,潤澤於民生的水利之水。
3.水利萬物,以水為師,“華水”是天人合一人水和諧的文化之水。
水,為萬物之靈。春水温潤,夏水絢爛,秋水清靈,冬水醇厚。水有澤被萬物之德,有匯納百川之量,有因勢利導之智,有百折不撓之勇,有隨物賦形之美,有滴水穿石之力。水始終是歷代文人騷客筆下永恆的文學題材。或以水喻德、以水喻理、以水喻時、以水喻人;或以水論事、以水寄情、以水生趣、以水明志;或以水為師、以水尚德,以水揚善,以水驅惡,揭示水的美學內涵的詩詞歌賦可為浩如煙海。解讀水的恬淡、秀美、雋永和水的靈氣、神韻等萬種浪漫風情,在《詩經》、《楚辭》中開卷可見,自魏晉至隋唐臻於鼎盛,延至當今未見其衰,堪稱華夏文化的瑰寶,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水的文化內涵。
自己活動而且還能推動別人的,是水;能夠經常探求自己前進方向的,是水;無論多艱難也要向大海流去的,是水;用身體鋪平腳下才繼續前進的,是水;能夠洗淨並且容納他人污濁的,是水;變成雨雪冰霜仍能保持本性的,是水。水這種自然物質的許多特性,能給人們勇敢、堅定、包容、靈敏、趨下、公平、意志、禮義等啓迪作用,對人們美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塑造人格作用。上善若水,水“幾於道”和“智者樂水”,水堪為萬物之師。我們應當學習“水”自助、求索、恆一、務實、寬容、慎獨的精神,涵養柔軟的心性,修煉謙遜圓融的美德,習得滴水穿石的毅力,練就海納百川的胸懷,陶冶奔騰不息的情操,汲取潤物無聲的智慧。
華水不僅是中華水文化、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水文化和全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認識水、治理水、開發水、保護水和欣賞水的過程中,形成的大禹治水的民族精神和“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已經作為一種水文化成為激勵水利人的精神支柱、精神動力、精神財富。提煉出的“天人合一,人水和諧”的人文精神,更是人們以水為載體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精華,華水則是“天人合一,人水和諧”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靈魂,是文化之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