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嚴洞

(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箱蓋山開鑿石窟)

鎖定
華嚴洞有開鑿於北宋建隆元年(960)的華嚴洞和開鑿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兩大石窟,內有宋代造像159軀,歷代碑刻題記24處,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箱蓋山上
中文名
華嚴洞
地理位置
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箱蓋山上
景點級別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時間
北宋建隆元年

華嚴洞旅遊

華嚴洞文化

華嚴洞窟造像
華嚴洞窟造像(18張)
華嚴洞位於中閔園,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內。巨巖北端上翹,呈窩掌形。傍臨小溪,幽篁遮天。洞前築牆成屋,進門見古洞,深丈餘,高七尺,寬二丈五尺左右,隔成內外兩間。外間供佛像一尊,內間築成小樓,下鋪地板,窗明几淨,幽靜異常,別有洞天。
華嚴洞
華嚴洞(5張)
西側相連的是華嚴海慧寺。寺外是遠山、近壑、山泉、幽澗,宛如世外桃源。
華嚴洞周圍的高峯深谷,嘉木繁盛,靈草叢生,有石斛石耳靈芝黃精、首烏、丹皮等貴重的野生藥材,是著名的“藥谷”。
在藥林、靈草之間,飛鳥眾多,舌簧悦耳。其中以搗藥鳥為珍禽之一。它又名“丁當烏”,與金錢樹(即青錢柳)、娃娃魚並稱為“九華三寶”。其喙紅色,羽毛有黑白兩色,尾巴略長,體略大於畫眉。曉伏夜出,多在夏季出現,其聲“克丁當”,如杵臼藥。

華嚴洞旅遊地點

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19張)
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石羊鎮箱蓋山上,距石羊鎮6公里,安嶽縣城56公里,重慶市大足縣30餘公里。華嚴洞建造於宋代,是集石刻文化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

華嚴洞起源

華嚴洞 華嚴洞
華嚴洞有開鑿於北宋建隆元年(960)的華嚴洞和開鑿於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兩大石窟,內有宋代造像159軀,歷代碑刻題記24處。華嚴洞石窟

華嚴洞華嚴洞的介紹

華嚴洞石窟在石羊鎮箱蓋山懸崖峭壁上,鑿有大小兩洞,內有宋代造像159軀,歷代碑刻題記24處。
大洞叫華嚴洞,洞高6.2米,寬10.1米,深11.3米。正壁坐高5.2米的華嚴三聖像,中坐毗盧遮那佛,左右分別是文殊、普賢。毗盧佛頭戴寶冠,身穿袈裟,面頰豐潤,兩耳下垂,雙目半睜,神態嚴肅,趺坐於蓮台上,手作法指,似在講經説法;兩側文殊、普賢頭着飾有化佛的寶冠,身穿通肩袈裟,胸前綴飾瓔珞,面目慈祥端莊,分別盤腿安坐於青獅、白象的背上。
正壁兩角還有兩個高3米、表情十分虔誠、兩耳恭聽佛法的木犍蓮、舍利佛二弟子站像,佛前和兩邊均設有仿木石雕供桌。佛的左右兩臂排列着10尊通高4.1米的菩薩(又稱十大弟子),兩壁頂部浮雕《善財童子求法經變圖》,共有10組亭台樓閣、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飄渺雲彩以及各類人物,均呈現在雲層之上。洞中有一仿木石刻的大供桌。在右壁第五和左壁第十菩薩座側,一隻下山猛虎,一隻金毛吼獅,怒目圓瞪地守在洞口。在洞門左右兩壁上還雕有三頭六臂的準提佛母和八臂的摩利支天像,佛母前雙手合十,後上雙手各捧日、月,後下兩手左持鏡右握才印,才印上刻"仙佛同宗"四字,支天八臂各手分執日、月、玲、標、繩等法器,與佛母遙相對應,橫眉怒目,把守洞窟出入口,守護法場。
小洞位於華嚴洞右側,叫大般若洞,開鑿於南宋,為三教合一的大型石窟造像遺址。
華嚴洞是全縣造像窟中最大的洞窟,也是兩宋時期的中國造像藝術典範。
約700立方米,華嚴洞造像,以密宗為主,是釋、道、儒同窟造像,題材達39種。其佈局嚴謹,造型奇妙,動靜結合,虛實得體,採光科學,殿堂似的石窟燦爛輝煌,氣韻生動,在中國石窟造像中獨樹一幟,是北宋石刻藝術精品,是安嶽石刻旅遊區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洞窟。造像分佈於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華嚴三聖”雕像,左右並排高4.1米的“十大菩薩”坐像,洞壁刻滿“經變”故事圖景。造像中的人物,個性鮮明,姿態優美,比例均勻,穿戴華麗,非常貼近生活和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特別是十大菩薩,古匠師們着力對面部的細膩刻畫,充分表現出了眾菩薩外表的俊俏和內心的慈善;線面結合的鐫刻手法,使形體更加優美、楚楚動人。加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鏤空飾花寶冠,珠光寶氣,粒粒可數的珠串瓔珞,行雲流水似的帔巾、衣褶,更加襯托出氣質的高雅,身份的華貴。連環畫式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求法圖”極具特色,所刻善財童子參拜的眾多大德無一雷同。大德們所在環境中的樓台亭閣精巧玲瓏,寶塔宮闕氣勢雄偉,花草樹木生機盎然,雲霞霧靄,嫋嫋舒捲。“剪雲補衣”、“眾妙香國”、“化城七寶”等眾多求法場景躍然壁間。這些世俗化、民族化、地方化、生活化的説教作品,無不使人歎為觀止。華嚴洞窟口兩邊所刻下山獅、準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兇惡,與慈悲的佛、菩薩及多變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獨特的對比造像手法,使窟中造像全都活了起來,顯得十分生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造詣。

華嚴洞大般若洞

高4.7米,寬、深各約5米,洞額刻有洞名。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薩,兩廊分三層,下層列十八羅漢,中間是廿四諸天,上層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後壁,有兩龕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屬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洞頂刻有一個直徑為2.2米的“人丫”字,現該字尚無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釋義,“兩個人字顛倒顛,認到了你就是活神仙”廣為流傳,成為千古之謎。

華嚴洞詳細介紹

華嚴洞位於安順市南郊,距安順市火車站僅2公里。據《安順府志》載:“城南華嚴洞山名讀書山。洞極深邃,非秉燭不能遊。惟洞口寬敞,夏涼冬暖,遊人常寄興焉。前輩講學樓中頗稱名勝。安順華嚴洞山由於樹木青翠,濃廕庇日,原名叫紫峯山。清乾隆貴州學政洪亮吉來遊時,並賦詩一首曰‘萬峯深處掩禪關,百頃平田水一灣。我借薄游來勸學,芳名應肇讀書山’。”於是將山改名“讀書山”。
在火車上遇到的劉老先生送我至華嚴村路口附近,時正接近午飯時間,説沿路過橋直走便是華嚴洞,可在洞中吃齋飯。遠遠看見新修的紅牆就想大概是了。大門上豎寫“華嚴洞”,而橫寫“妙法禪寺”,“華嚴”想必與佛教華嚴宗有關,而至於現在怎麼是禪寺,當中定有一段曲折。雖然香客很少,寺中卻一派繁忙,十幾位老阿姨忙裏忙外收拾前一天農曆九月十九觀音會的鍋盞和大掃除,沒人理我,就自顧自掏出相機隨意走動。

華嚴洞安順

舊時曾有八景,是市民休憩遊玩之所,華嚴洞就是其中之一,因為華嚴洞人氣很旺,民國時期安順首富帥燦章在華嚴洞山門處修建了憩園作為義塾,這座憩園曾在1940年至1942年作為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200師的置所。1938年,為保護故宮博物院國寶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宮博物院將文物分批轉移到我國西部進行隱藏和保護,這其中有80箱共計1022件國寶於1939年初轉移至安順華嚴洞,並在洞中秘藏六年。1944年,為了感謝安順人對國寶的保護工作的支持,應安順地方人士的邀請,故宮博物院破例在安順舉辦了一次小型的文物展覽。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各地的文物開始由後方運回南京。1944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任命楊森為貴州省主席,而據説華嚴洞口的“天地妙藴”四字即由楊森所題。1948年,部分藏品被運往台灣,並在這些文物的基礎上建立了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在洞中秘藏六年的寶藏中唐寅的《山路松聲》、馬和之的《閒忙圖》等如今都是台灣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木匠的《故宮國寶南遷的貴州往事》一文對這段歷史有着詳盡的記述。
洞中乾燥寬敞,開放的有大雄寶殿和三聖殿,旁有一門上鎖,不知殿後是否還有洞。據洞中大雄寶殿十八羅漢石座上所刻《華嚴洞重建序則》載:(華嚴洞)原名崇仁裏,明末清初開山祖師上覆下園老和尚入洞頌華嚴經四十九日,化感地方人捐資建寺。時當改朝換政,加之交通不便,資金來源不寬。洞內外建設由地方主持施工。寺院沒有規劃和正規殿堂名稱,佛菩薩塑造不合寺院要求。清初華嚴宗未有傳承。光緒十八年,當地人捐資維修。1949年後規劃重建,按照禪、淨道場塑造佛像。大雄寶殿原只有十八羅漢像,新塑佛祖、文殊、普賢菩薩像。大殿背面增塑海潮音諸天等像,新建西方三聖殿、大殿石柱、牌匾,分別於1994年和1985年落成。1998年貼金逐步完善。原上殿改建天王殿,洞之深處新建地藏殿、放生池,重建三橋觀音碑。想來我看到的那扇鎖上的門就是深入洞中地藏殿、放生池和當年藏寶處的入口。
出得洞來,一老阿姨拿着掃帚問要喝水不,我以為她要倒水給我喝,忙道謝説不用了。接着她指着我的水壺,説去洞裏接一壺“大士神水”嘛,我雀躍答好哇。重回洞中大雄寶殿,在左側九羅漢像前有一石缸內接有石壁上滴下的水,裝滿一壺,飲一口清涼沁心,才想起在戴明賢老先生的《一個人的安順》書中有這樣一段關於華嚴洞的回憶“常年遊客不斷的是城南近郊的華嚴洞。端午遊此洞,是一項傳統。洞口幾隻長滿綠苔的大石缸,長年貯着岩漿水,供和尚食用,平時無人一顧,端午節就要論杯賣了。
最後,還是沒有在華嚴洞吃齋,我想回到市區去找尋一下安順的美食,阿彌陀佛,俗心未了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