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莫里斯一世

鎖定
莫里斯(希臘語:Μαυρίκιος,拉丁語:Mauricius,英語:Maurice;539年—602年 [1]  ),即莫里斯一世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軍事家、軍事理論家,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王朝第五位皇帝(582年—602年在位)。
莫里斯一世是前任皇帝提比略二世的女婿,於582年登基。他即位後,鑑於此前查士丁尼一世的征戰耗盡國力,故而改採守勢戰略,並建立完整的國防體系 [2]  。對外擊敗巴爾幹的阿瓦爾人、西部薩珊波斯及北非摩爾人、意大利倫巴第人的進攻,並支持庫思老二世奪取波斯王位,使帝國邊境穩固。但因對內縮減軍隊的薪金、加重賦税徵繳,招致了下層民眾反對,最終在602年的福卡斯之亂中被推翻處死。
莫里斯總結了6世紀拜占庭軍隊的作戰經驗,提出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理論 [1]  ,有軍事著作《戰略》12卷 [3] 
概述內圖片來源 [4] 
本    名
莫里斯一世
所處時代
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王朝
出生地
拜占庭帝國小亞細亞的卡帕多契亞
出生日期
539年
逝世日期
602年
主要作品
戰略
主要成就
扶植庫思老二世成為波斯王,抵禦阿瓦爾人
在位時間
582年—602年

莫里斯一世人物生平

莫里斯一世早年與登基

莫里斯一世生於拜占庭帝國小亞細亞的卡帕多契亞。582年8月,在皇帝提比略二世死後,他登基為帝。

莫里斯一世東援波斯

莫里斯一世在位期間, 戰爭幾乎燃遍了帝國全境。公元586年,莫里斯麾下大將菲利皮庫斯在索拉孔會戰中大敗薩珊波斯大將卡爾達裏幹率領的部隊,但拜占庭-波斯戰爭仍在延續。
591年,波斯名將巴赫蘭·楚賓(Bahram Chobin,即後來的巴赫拉姆六世)被逼反叛,霍爾米茲德四世被殺,王子庫思老流落到拜占庭求助。莫里斯儘管深深驚訝于波斯君主的落魄,但經過再三的利弊權衡後,他還是決定援助庫思老復位,條件是對方割讓亞美尼亞和德拉要塞給拜占庭。為了加強復辟後兩國的友誼,莫里斯同時還將自己的女兒西琳公主嫁給庫思老。拜占庭與薩珊波斯這對百年宿敵終於相互達成諒解,為時20年的“絲綢戰爭”也宣告終結。
591年,庫思老和拜占庭將領納西斯統率着一支由兩國軍隊組成的聯軍(包括隨同皇帝一起流亡的波斯舊部和7萬拜占庭志願軍),開始向泰西封進發。這時,巴赫拉姆六世奪位尚不足一年,力量有限,面對在數量上遠勝於己的聯軍,只能整裝迎擊。於是,有拜占庭人插足的波斯內戰再次爆發了。巴赫拉姆六世的軍隊經過兩次激烈的戰鬥,在巴拉拉圖斯河戰役被徹底擊潰,他本人走投無路,最後幾經輾轉進入了突厥人的領地。庫思老入主泰西封,再度當上了這個極度破亂的帝國的君主,即庫思老二世

莫里斯一世四面出擊

公元600年的拜占庭帝國 公元600年的拜占庭帝國
在巴爾幹地區,在此後的594至600年間,得益於普里斯庫斯(Priscus)將軍的領導,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不但成功地遏制住了阿瓦爾人南進的步伐,還難得地在與草原蠻族的較量中佔據了上風,這還自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晚年以來第一次。
601年,拜占庭帝國與阿瓦爾人在蒂薩(Tisza)河岸進行了最後的決戰。結果,伯顏可汗(巴顏可汗)徹底戰敗,喪失了他的4個兒子和近3萬人的軍隊。於是,羅馬人自3世紀撤出達契亞(Dacii)以來,第一次再度踏上多瑙河下游北岸的匈牙利的土地。
在意大利和北非,莫里斯擊敗了倫巴第人摩爾人的進攻,並將這些地方交給當地的軍事統帥(總督)來統治。莫里斯花了整整20年時間,利用金錢、武力、聯姻和結盟等手段,終於成功解除了西、北、東三面的威脅。但與此同時,他在應對國內的危機與矛盾時卻日益陷入困局。

莫里斯一世身死內亂

鑑於帝國的財政依舊匱乏,莫里斯政府為了取得對外的進展,盡力縮減軍隊的薪金和首都平民的救濟金,但同時也不斷加重賦税徵繳,因而招致了下層民眾普遍的怨聲載道。他們對於這種過於明顯的階級政策的反應,越來越頻繁的表現於各省不斷的起義和吉莫、軍隊等的暴動中。
到了602年秋末,在對阿瓦爾人的戰鬥中,拜占庭帝國軍隊再次取得一系列勝利,伯顏可汗因之憂憤而亡。但莫里斯政府為了加強北邊國防,卻發出了一道軍隊冬季到多瑙河駐紮的命令。這道不得人心的命令立即招致了軍隊普遍的堅決抵制。這時,軍中有一位百夫長名叫福卡斯,是普里斯庫斯將軍的老部下。他狡猾地利用了士兵們對政府的怨憤與不滿,公然暴動起來(福卡斯之亂)。隨後,譁變的士兵們在福卡斯的率領下直湧向君士坦丁堡,推翻不得人心的莫里斯政府。莫里斯及他的子女都被處死,僅有太子提奧多西(Theodosius)化裝成修道士逃亡波斯。至此,查士丁尼家族的統治也告結束,規模空前的內戰開始。

莫里斯一世為政舉措

戰略革新
莫里斯一世時期,鑑於此前查士丁尼一世的征戰耗盡國力,故而改採守勢戰略。現代學者鈕先鍾認為,莫里斯一世的戰略構想“為企圖使用各種手段以避免戰爭,最好是能使敵人知難而退,不敢進犯。此即所謂守勢的嚇阻戰略,換言之,就是用防禦手段來達到嚇阻目的”。為實現這一目的,莫里斯一世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國防體系:一方面企圖用最小的成本來維護最大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可預防國內軍閥叛亂的危險。 [2] 
莫里斯一世對於其戰略構想的實踐,可分為四點:(1)健全人事制度,使軍事人員的升遷調動之權都直屬中央,部隊指揮官不得擅專;(2)減少傭兵人數,並對其任務加以嚴格限制,只用來組成中央戰略預備隊和充任邊防部隊的骨幹;(3)建立民兵制,並依賴他們來防守邊疆,同時建築要塞網來增強防禦;(4)對於民兵採取免税和授田的措施,在邊區逐步推行兵農合一的制度。 [2] 
有研究認為,他的改革使拜占庭帝國渡過難關,並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 [2] 
軍事理論
莫里斯一世是拜占庭著名軍事理論家,撰有軍事著作《戰略》。《戰略》主要探討戰術範疇的問題。該書是在總結6世紀拜占庭軍隊的作戰經驗,並利用《論軍事》一書的觀點寫成的。重點論述了軍隊的編制、武器裝備、訓練、隊形編成、作戰方法、戰鬥保障和各民族進行戰爭的特點,以便為拜占庭那些軍區指揮官們提供作戰理論上的指導,培養軍事人才。 [3] 
遵照拜占庭帝國重視騎兵的傳統,《戰略》首先極力主張建立更為強大的騎兵隊伍,並裝備精良的防護器具和武器,認為優良的騎兵才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力量。其次,該書強調作戰的突然性,認為戰爭勝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攻擊時間和地點的選擇。其三,該書特別重視將帥的個人素質和指揮才能,認為將帥應當關心武器,更應當講求指揮藝術。就像離開舵手不能把船從大海領入海港一樣,離開高超的指揮藝術就不能戰勝敵人;與其與敵人直接戰鬥,不如用計謀打敗敵人 [3]  。在《戰略》中,他提出了海陸軍協同作戰理論 [1] 
《戰略》與後來利奧六世所撰的《戰術》並列為拜占庭的軍事經典,法國戰略理論家約翰·弗雷德裏克·查爾斯·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在其《西洋世界軍事史》中指出:“直到19世紀為止,西歐都不曾產生過如此優秀的軍事教範,這絕非誇大的評論。”1770年,這兩部書由法國人梅齊樂(Paul de Maizeroy)譯成法文,而他又根據二者的書名創造出“strategy”和“tactics”兩個新名詞,並於1777年在其自己所著的《戰爭理論》(Theorie de la guerre)一書中首次使用。此即為“戰略”和“戰術”兩個現代軍語的起源。 [2] 

莫里斯一世主要作品

莫里斯一世著有海陸軍協同作戰理論的軍事著作《戰略》(Strategikon)12卷 [2] 
參考資料
  • 1.    朱玉國主編.高等院校現代軍事理論教程:國防工業出版社,2015-08:144
  • 2.    西方戰略思想史:第三章 拜占庭  .理論研究[引用日期2020-07-03]
  • 3.    金玉國著.世界戰術史:解放軍出版社,2012-01:196
  • 4.    Maurice Tiberius, 582-602 AD, AV solidus (4.47 gm). Constantinople. Obv.: D N MAVRIC TIbER PP AVI, crowned, cuirassed bust facing, holding cross on globe and shield. Berk 81. Cf. DO 4 (officina Z). MIB 5. Sear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