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莎萊

鎖定
莎萊(1923~2014.02.18), 女,原名李如琳,祖籍河北,1923年生於安徽蚌埠。 [1]  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老紅軍,著名文藝家,武漢市文聯原主席、黨組書記(比照副市長級享受生活待遇、享受省長級醫療待遇), [2-3]  全國第二至第五次文代會代表。1939年調魯藝音樂系,師承冼星海等,魯藝首演《黃河大合唱》時,擔任《黃河怨》女高音獨唱。畢業後留院工作。解放戰爭中演《白毛女》中的喜兒。創作作品有女聲合唱《紡棉花》(駱文詞),入選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聲樂教材及我國小學音樂課材。合唱《歌唱井岡山》被選入我國中學教材,日共《赤旗報》譯日文刊登。主創大型歌舞詩樂《九歌·屈原》音樂,獲文化部“文華獎”、湖北省“屈原文藝創作獎”等。在部隊立功。歌劇《兵》(與海默、程雲合作)的創作與演出獲冀察熱遼軍區甲等功等。
中文名
莎萊
別    名
李如琳
出生日期
1923年
逝世日期
2014年2月18日

莎萊個人履歷

青少年時的莎萊 青少年時的莎萊 [4]
1949年,隨軍南下來到武漢,從此在此生活和創作。
年輕時,莎萊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革命和音樂事業。在延安創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導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鴨綠江》,這首歌很快就在“東北抗聯”中傳唱。1939年,《黃河大合唱》首演時,擔任《黃河怨》的女高音獨唱,獲得“戰地百靈”的美譽。
在延河邊,譜寫了《紡棉花》等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紡棉花》後入選我國小學音樂課材,並被俄羅斯最著名的音樂學府——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選為聲樂教材。
解放戰爭期間,在歌劇《白毛女》中飾演喜兒,角色深入人心。
20世紀80年代,主創大型歌舞詩樂《九歌·屈原》。 [5] 
1993年離休後,社會公益事業成為莎萊人生的新起點。
莎萊還創作了《獻上心中的歌》《抗議北約炸我駐南使館》《學習孔繁森》《武漢江灘圓舞曲》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音樂,每一首都激盪着時代的精神。 [6] 

莎萊生平事蹟

莎萊在延安

邂逅冼星海 與音樂結緣
1939年魯藝排演黃河大合唱(前左四莎萊) 1939年魯藝排演黃河大合唱(前左四莎萊) [7]
1923年,莎萊出生在安徽蚌埠一個革命家庭。上小學時,她隨家人遷至北京。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莎萊在兩個姐姐的帶領下,離開北京,去往革命聖地——延安。 對莎萊而言,“在延安的那些歲月,有最艱苦的環境,也是最快樂的時候”。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中央黨校召開時,莎萊是學校裏第21班的學員。一次偶然的機會邂逅冼星海,讓莎萊與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結緣,也一輩子與音樂相伴。 “當時,我和妹妹正在唱《囚徒歌》,”莎萊回憶,“走進來一位膚色有點黑、目光堅毅的長者,他鼓勵我們繼續唱下去,還拉起提琴為我們伴奏。” 這位長者就是冼星海。他問莎萊:“你喜歡唱歌嗎?”莎萊點點頭。“那希望你能到魯藝學習,歌聲一樣可以打鬼子。”這樣,莎萊進入“魯藝”,成為冼星海的學生。
莎萊在延安創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導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鴨綠江》,這首歌很快就在“東北抗聯”中傳唱。1939年,《黃河大合唱》首演時,莎萊擔任《黃河怨》的女聲獨唱,廣受好評,由此獲得“戰地百靈”的美譽。 在延河邊,莎萊譜寫了《紡棉花》等一批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極大地激勵了人們的抗戰熱情。從《紡棉花》開始,莎萊走上了專業譜曲之路。 [6] 

莎萊在武漢

注重培養 文藝新興力量
1950年27歲的莎萊 1950年27歲的莎萊 [6]
1949年,莎萊跟隨南下大軍,來到武漢,歷任中南人民藝術劇院、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長期擔任武漢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武漢音樂家協會主席。在武漢的幾十年裏,莎萊關注並推動武漢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在“文革”期間,莎萊也沒有放棄培養文藝新興力量。“文革”結束後,在莎萊影響下,周翼南楊書案池莉劉醒龍冷軍等文藝新星,成為武漢文藝界的主力軍。
20世紀80年代,莎萊作為主創人員之一,將屈原的《九歌》以歌舞詩樂的形式搬上舞台。莎萊不顧年邁體弱,多次深入宜昌秭歸山村採風,跋山涉水追尋屈原的足跡,到楚國的故土去搜集民間音樂。《九歌》的藝術性、震撼力、時代感,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成為她新時期最重要的作品。
20世紀80年代,作為主要組織者與領導者,莎萊策劃舉辦了湖北省“琴台音樂會”。 [6] 

莎萊離休後

2012年5月20日莎萊在家中 2012年5月20日莎萊在家中 [8]
不計報酬 為羣眾寫歌
1993年離休後,社會公益事業成為莎萊人生的新起點。“為羣眾寫歌是我的快樂”,許多大型企業、鄉鎮、學校慕名請她寫歌譜曲,莎萊老人有求必應,從不計報酬。
1998年的簰洲灣,2003年的“非典”一線,她都身體力行。莎萊為癌症康復會生命之歌藝術團譜曲的《抗癌戰鬥曲》,傳唱了10年。她走進學校和孩子們談心,為他們創作校歌。 [6] 

莎萊主要作品

1952年,莎萊在荊江分洪工地 1952年,莎萊在荊江分洪工地 [4]
在7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莎萊先後創作了數百首歌曲、5部大型歌劇、兒童歌劇、4部小型歌劇曲譜和《武漢江灘圓舞曲》等器樂作品。
《怒吼吧,鴨綠江》
莎萊她在延安創作的第一首歌,是在冼星海的指導下完成的合唱《怒吼吧,鴨綠江》,這首歌很快就在“東北抗聯”中傳唱。
《紡棉花》
“太陽出來磨盤大,你我都來紡棉花,棉卷那個緊緊握在手,線線不斷地往出拉……”1948年,莎萊與著名詩人駱文共同創作了《紡棉花》,由於其節奏搖曳輕快、朗朗上口,這首歌傳遍了祖國內外,被收錄到前蘇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的中國民歌聲樂教材中。
朱德與莎萊在延安合影 朱德與莎萊在延安合影 [4]
《歌唱井岡山》
我國第一首歌頌紅色根據地的歌曲——《歌唱井岡山》也出自莎萊之手。
《九歌》
20世紀80年代,作為主創人員之一,莎萊將屈原的《九歌》以歌舞詩樂的形式搬上舞台。10年後,由《九歌》改排的《楚韻》登場後,在全國引起轟動,榮獲“文華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9] 

莎萊個人榮譽

2013年11月15日莎萊90大壽 2013年11月15日莎萊90大壽 [6]
1.20世紀80年代,莎萊主創大型歌舞詩樂《九歌·屈原》。20世紀90年代,由《九歌》改排的《楚韻》在全國引起轟動,榮獲“文華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5]  [9] 
2.2005年,獲中國文聯“金鐘獎”; [6] 
3.2008年,獲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稱號; [6] 
4.作為主要組織者與領導者,莎萊策劃舉辦了中國四大音樂節之一“琴台音樂會”。 [5] 

莎萊逝世

2014年2月18日7時35分,莎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91歲。 [3]  [10] 

莎萊社會評價

1952年莎萊在荊江分洪工地 1952年莎萊在荊江分洪工地 [11]
1.莎萊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武漢著名作家董宏猷第一時間在微博上題寫輓聯:“花季赴延安進魯藝聽講座領唱黃河寶塔巍巍紡棉紗;青春耀江城率文聯興琴台譜寫九歌大江滔滔頌英魂。”董宏猷説:莎萊一生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晚年筆耕不輟,她的辭世是文藝界的損失。 [4]  [11] 
2.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方石評價:“莎萊的經歷記錄了武漢音樂文化歷史發展的脈絡”。 [5]  [10] 
2012年5月莎萊在家中 2012年5月莎萊在家中 [12]
3.武漢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第一任會長謝培棟:武漢市延安精神研究會2000年成立以來,曾任副會長的莎萊始終關心並積極參與各種活動。2006年之前,她經常到中小學校給孩子們講故事,這樣的活動通常要一小時,她那時已經83歲了,很辛苦,但她每次都充滿激情,也非常受歡迎。 [7] 
4.武漢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楊向玲:2012年,莎萊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了,但她還是樂意參加各種活動,好幾次,我用輪椅推着她到中小學校、機關、社區去。她雖然不能自己走路,但精氣神非常好,我從她身上看到一種可貴的精神。 [7] 
5.莎萊長子程雪林:“我印象中的母親工作特別認真,對我和弟弟妹妹都特別嚴格,因為忙於工作,我小時候常常是半個月才能見她一回。家裏沒人做飯,我們就自己去食堂吃飯。”“母親是把一生都獻給黨和事業的人”。 [11] 

莎萊社會影響

2012年5月20日莎萊在家中 2012年5月20日莎萊在家中 [13]
2014年2月20日上午,莎萊遺體告別儀式在湖北武漢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敬獻花圈。湖北省、武漢市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及文化藝術界人士和數百羣眾為莎萊送行。
莎萊逝世後,中央、湖北省及武漢市有關領導,中國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敬獻了花圈。 [14-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