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原

(契訶夫作品)

鎖定
《草原》是契訶夫創作的小説集。這部小説以旅途為主線,描繪了葉果魯希卡內心的情感變化,以及他在草原上經歷的種種遭遇。通過描繪自然與人物內心的交融,小説展現了人生的美好與愁苦,使讀者深思人生意義和價值。
作品名稱
草原
作    者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文學體裁
小説集
語    種
俄語

草原文學作品

本部小説並沒有嚴格的敍述中心,結構鬆散,有流水敍事的意味,唯一可作為小説線索的大概只有葉果魯西卡,他在這一路旅行中的見聞事實上構成了小説的主體。葉果魯希卡離開了母親和往日熟悉的生活,帶着祝福和希望,隨着舅舅的商隊外出求學。縱然求學之路並非坦途,葉果魯希卡自身也對生活的小鎮充滿了留戀,小説中開篇的景緻描寫還是將葉果魯希卡心中的希望表達了出來。“這個男孩凝神瞧着那些熟地方,可恨的馬車卻飛也似地跑過去,把他們全撇在後面了。”其中不難體會出一股感傷的情緒,但事實上,作者筆下的墓園卻一掃沉悶肅穆之氣,反而是“快活地從牆裏面往外張望”,這何嘗不是暗示了葉果魯希卡此時內心的期待之情呢?這種期待經赫利斯托佛爾神甫的一番勸導又似乎顯得格外真實。再向前,草原的晨景,露水的滋潤下花木迴轉了生機,陽光的灑照下萬物體會到温暖;各種昆蟲的鳴叫,鳥獸的飛逐也正暗示了葉果魯希卡愉悦的心情。縱然是烈日下的草原,悶熱令人窒息,途中偶遇大車上的姑娘,簡尼斯卡惡作劇似地鞭狗,又給略顯沉悶的畫面增添了眾多動感元素。葉果魯希卡大概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的草原景象吧?但一個九歲的孩子對途遇的一切並未顯示出太多的陌生感。途中第一次休息時,四周一片沉靜。葉果魯希卡獨自一人在草原上閒逛,捉蟋蟀,追蝴蝶,尋找遠處飄來的歌聲。車子再次出發,一陣狂風之後,四周又歸於寧靜。“沉寂又回來了。雲藏起來,被太陽曬焦的羣山皺起眉頭,空氣馴服地靜下來,只有那些受了驚擾的鳳頭麥雞不知在什麼地方悲鳴,抱怨命運。”不久之後,黃昏來了。出門在外,時遇黃昏,怕是會勾起人種種愁緒的。可恰在這時,昏黃的暮色中出現了一所大平房,原來是一座旅店。店主家的熱情顯然有些過,但這卻也是反應了其與庫茲米巧夫和神甫一行人的熟烙。而他以及猶太女人對葉果魯希卡的誇讚顯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客套,這其中更多體現了一種熱情和親切。如果事情僅停留在此,大概還不能説明太多的問題。在這當兒,德蘭尼茨卡雅伯爵小姐登場了。“她親熱地吻葉果魯希卡兩邊的臉蛋兒。葉果魯希卡微笑了,可是想到自己在睡覺,就閉緊眼睛。”温馨的場景!伯爵小姐的光臨給小説帶來了別樣的美感和一股清新的空氣,甚至於“簡尼斯卡都壓低聲音説話,直到馬車走出四分之一俄裏,他回過頭遠遠地望去,看不見那個旅店,只看見一點昏暗的燈光時,才敢拿起鞭子抽那匹棗紅馬,吆喝一聲。”
夜色中的草原輪廓模糊,孤零零的灌木和巨石雜亂錯置在道路的兩旁。“鵪鶉已經不再叫喚,夜鶯也不在樹木叢生的峽谷裏唱歌,花卉的香氣也沒有了”,“‘睡鳥’的叫聲中含着很多的悲苦和怨艾’”,但是“草原還是美麗的,充滿了生命”,草地裏升起一片快活而年輕的鳴叫聲。在這不斷的鬧聲中,葉果魯希卡大概在回想伯爵小姐的吻吧,抑或是跟媽媽送復活節禮物得到回贈的場面?月亮升起來了,夜色淡去,四周充滿了靜謐安寧之感。時間好像停止了。在靜謐安寧之中,人得以細細品味悠久的傳説,盡意暢想燦爛的未來。夜鳥無聲地滑過夜空,一切讚美的祥和的辭藻洋溢心頭。草原如此親切,如此令人陶醉。此時,葉果魯希卡心中盪漾着的温暖恐怕是旅居在外的人所不太能體會到的吧?草原,原本茫茫一片,如今卻和主人公的心貼的如此之近,似乎周圍陌生的一切原本就是相識,漫漫的長夜旅行不過是走親訪友,草原也成了家的延伸。
然而草原畢竟是草原,“在美的勝利中,在幸福的洋溢中,透露着緊張和愁苦”。無聲的長夜,縱然可以沉醉於美麗的神話,也避免不了無言的惆悵和孤獨。“久久凝望這深邃的天空”,葉果魯希卡的“思想和感情匯合成一種孤獨的感覺”。夜空中的星星,行進其中的草原,多少年來一直如故,默默注視注視着芸芸眾生。而芸芸眾生呢?人生苦短,葉果魯希卡又想到了他去世的奶奶,想象着他熟悉的人有朝一日一一離他而去,油然而生的是難以名狀的孤獨。一個人獨自面對空曠的原野,感嘆着吾生之須臾;一羣人在狂風暴雨的草原中前進,大自然淫威下人的無能為力表現的愈加明顯。“風呼嘯着,捲起滾滾的灰塵”,“雷聲憤怒的響起來”,“漆黑的天空張開嘴,吐出白色的火來”,“在雷聲的襯托下,閃電更顯得猙獰可怕”。“我們家的人在草原上過夜”,老太太的這句話恐怕並不是單純指他們家的人吧,葉果魯希卡、庫茲米巧夫、神甫,這羣押車的人,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人,有誰不是無時無刻在草原上過夜呢?草原的寧靜,草原的憤怒,都是其中的人所要經歷,無法迴避的呀!生活之路忐忑不平,人的生命卻又是如此的脆弱。
午夜時分,葉果魯希卡和車伕們圍坐在一小堆篝火旁。四周異常安靜,火光中隱約可見二十餘步遠處的十字架。和墓主人同為草原上的過客,相似的身份大概勾起了這羣人的遐思吧?人生一世,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事件,防不勝防。黑暗之中,彷彿有人走來,那是“一個微微發白的東西”。“難道是死去的商人在草原上溜達?”人影走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笑臉,“非常善良、開朗、温柔的笑容”。緊張的氣氛在這笑容和潘捷列夫“歡迎你”的回答聲中戛然而止。陌生人叫康斯坦丁,新婚不久。他無法掩蓋自己因幸福而產生的激動,跟這羣陌生人講起了他的妻子愛情。在他幸福的描述中,一羣人陷入了煩悶,對他的幸福產生了嫉妒。迪莫夫輕哼着一支悲涼的歌,但一會兒就又沉默了;葉美里揚獨自一人唱起聖歌,雖然嗓子裏只發出乾啞而無聲的喘息,但他唱的熱烈而痛苦。葉果魯希卡又想起了伯爵小姐的吻,這種想法令他非常難為情。四周盪漾着的甜蜜和幸福,沖淡了黑暗的沉寂。旅居在外的人呀,心中也有愛,也要追求親人的關懷和愛情的滋潤。迪莫夫因心煩而跟同伴兒找碴,還和葉美里揚吵了起來。但快要上路的時候,他卻又主動向葉美里揚道歉,“我的心裏好悶呀,我們這種生活沒什麼指望,苦透了”。是呀,大概昨夜篝火邊康斯坦丁的話還在他的耳邊縈繞吧?幸福的人,温暖的家!而相比之下,迪莫夫們卻不得不遠離温暖,缺少愛情,在月夜中行進於蒼茫的草原,一日一日單調的前行,已經經歷了還要再經歷無數的不確定。這樣的生活怎能不使人平生許多怨氣呢?迪莫夫將這羣人的心聲都講了出來:飄零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啊?什麼時候才能安靜地享受家的温暖呢?
這羣人的生活經歷、人生命運本身就如此奇異,甚至使得傳説和神話的離奇怪誕也蒼白失色。但是他們並未因此拒絕故事,甚至連潘捷列夫明顯胡謅出來的故事也不例外。他們聽着,想着,體會着這些故事給予他們的真實感受。他們從這些故事中味出了命途多舛,也敏鋭地捕捉到了其中飄過的絲絲暖意。在這些故事中,那些過往一幕一幕在眼前回放,曾經的生活多麼美好,如今的飄零又顯得如此無奈。“俄羅斯人喜歡回憶,卻不喜歡生活”,這句話恐怕不應僅僅從字面上來理解。他們並不是不喜歡生活,事實上他們都算得上生活主義者。但是他們於生活之外還有夢,還有追求,而夢和追求的源頭,與其説是回憶,還不如説是當下和未來,過往不過是一個引子。單調如一物的大草原,瓦夏看到的是“玩耍的狐狸,用小爪子洗臉的野兔”,平淡之中有生機和活力;迪莫夫感嘆到“我好煩啊”,其中不正也意味着他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嗎?這羣人始終都懷着一顆火熱的心,只要這顆心沒有麻木,只要這顆心還有能力來感悟,只要旅行還是繼續,生活還在繼續,他們就能發現美,發現幸福,發現温暖和亮色,因為這個世界‘是上帝造的美世界’。對於他們來説,心中有寄託,生命便有希望。
小説的結束部分,葉果魯希卡“用悲傷的淚迎接這種對他來説還剛剛開始的,不熟悉的心生活”。這生活會是怎麼樣呢?作者沒有説。對葉果魯希卡而言,往後的生活大概也會如這一路草原之行一樣罷,有寧靜温柔,也有煩惱怨恨,但在上帝的關照下,追求在,生活總會充滿樂趣,充滿美。

草原結構特點

《草原》本身並無複雜的結構,全文自始至終由“旅行”牢牢佔據着,由一個九歲孩子的視覺和心理記錄牢牢控制着……它不是用矛盾,不是借外部人物事件的衝突來建立故事,而是借巨大的景色美和人的生存企求之間的對比、落差以呈現小説主題:作為生命容器的大自然是如此令人迷戀、陶醉,而這美麗器皿中盛放的竟是無數艱辛、酸楚、命運的粗暴與乖張。
在《草原》中,你幾乎找不到任何人物間的對立,沒有,表面上被打掃得乾乾淨淨。但命運的掙扎感、無力感、被掠奪感、控訴感、悲愴感——卻像無處不在的陰雨和空氣一樣低低地籠罩着草原和草原上的流浪漢們,讓人疼痛,讓人悽然和震顫——
比如忠厚笨拙的車伕簡尼斯卡,這個壯漢被主人允許拿東西吃時表現出的卑微與惶恐:“他忸忸怩怩地走到墊子這兒來,拿起五根又粗又黃的黃瓜(他不敢拿小一點的、新鮮的黃瓜),和兩個煮硬的、顏色發黑的、開了綻的雞蛋,然後猶疑地、彷彿擔心自己伸出去的手會捱打似的……很快傳來一種響亮的咀嚼聲,連馬也迴轉頭來懷疑地瞧了瞧簡尼斯卡。”再比如腿又瘦又長、跟蒼鷺一樣的農婦,有六個子女的窮客棧主莫伊塞維奇:“我有六個子女,一個要上學,一個要看病,一個要人抱,等他們大了,麻煩就更多……《聖經》裏也是這樣,雅各有了小孩子的時候,盡是哭,等到孩子長大,他哭得更傷心了。”還有善良抱病的老車伕潘台萊(“死亡離他不會太遠了”,孩子心想):“我把自己看作一個失敗的人……你,葉果裏,現在還小,可是你會長大,養活你爹,你娘……上帝是這麼規定的,尊敬你的父親和母親……我自己也有兒女,可是他們燒死了……主顯節那天晚上,草屋着火了,當時我不在家,我在奧遼爾趕車,在奧遼爾……瑪麗亞跑到街上,可是想起小孩還睡在草屋裏,就跑回去,跟她的孩子們一起燒死了……第二天沒找到別的,只找着些骨頭。”還有路邊沉睡的墳墓、寒冷十字架、種種殺人越貨的恐怖傳説,“他們匆匆看一眼那個十字架,一塊塊紅光正在那十字架上跳舞……人感到了墳墓的沉靜,沉靜使人感到眼前有一個身世不詳的人的靈魂,那人躺在十字架底下。那個靈魂在草原上覺得太平嗎?它在月光裏悲傷嗎?靠近墳墓的一帶草原也顯得憂鬱,寂寞,淒涼;青草好像更愁苦些……沒有一個過路人不記得那孤獨的靈魂,一個勁地回頭看那座墳,直到那墳遠遠地落在後面,掩藏在霧氣裏……”較之兒童的純淨,成年世界是陰鬱、煩躁、焦慮、憂心忡忡的,帶着無數的匆忙、騷動、繁重和憂愁。正如那個脾氣暴烈、一路上對草原打打殺殺、罵罵咧咧的夥計戴莫夫——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我心裏好煩啊!這生活又苦又殘酷!”

草原作者簡介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俄語: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莫斯科大學畢業,做過醫生。其主要作品有《變色龍》《勝利者》、《乏味的故事》、《決鬥》、《草原》、《農民》、《在峽谷裏》、《海鷗》、《哀傷》、《苦惱》、《萬尼亞舅舅》、《套中人》 、《普里希別葉夫中士》、《第六病室》、《小公務員之死》小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5課《凡卡》、《三姐妹》、《櫻桃園》等。小學S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7課《凡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