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原

(老舍散文作品)

鎖定
《草原》是老舍於196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清新的筆觸記敍了自己到內蒙古草原訪問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漢族同胞的動人情景。文章思路嚴謹,結構精妙,主旨鮮明,文字優美,意藴雋永,讚美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歌頌了民族團結的情誼。
作品名稱
草原
出    處
《小花朵集》
作    者
老舍
創作年代
1961年
作品體裁
散文

草原作品原文

草原
自幼就見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的詞句。這曾經發生過不太好的影響,使人怕到北邊去。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羣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沒骨畫那樣,只用綠色渲染,沒有用筆勾勒,於是,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綺麗的小詩。在這境界裏,連駿馬與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紫塞,紫塞,誰説的?這是個翡翠的世界。連江南也未必有這樣的景色啊!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的牧業公社。汽車走了一百五十華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至為灑脱,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迂迴的明如玻璃的一條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羣,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着,飛馳着,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馬飛過了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裏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我們約請了海拉爾的一位女舞蹈員給我們作翻譯。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陳旗的人,鄂温克族。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呼呼地握着,握住不放。我們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給作翻譯了。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説你的,我説我的,總的意思都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正是:
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
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温克姑娘們,戴着尖尖的帽兒,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人的生活變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隨着變。看那馬羣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馬,也有高大的新種三河馬。這種大馬真體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龍馬精神”這類的話兒,並且想騎上它,馳騁萬里。牛也改了種,有的重達千斤,乳房像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並非浮誇。羊羣裏既有原來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種的短尾細毛羊,前者肉美,後者毛好。是的,人畜兩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氣象之一。 [1] 

草原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出自老舍的遊記《內蒙風光》,全文收在百花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的《小花朵集》。1961年夏,老舍與一批作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來人,應烏蘭夫邀請,由文化部、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文聯組織,到內蒙古東部、西部參觀訪問八週,看了林區、牧區、農區、漁場、風景區、工業基地和一些古蹟、學校、展覽館。遊記分七節對上述內容依次作了介紹,牧區的一節小標題為《草原》,即這篇文章。 [2] 

草原作品賞析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社會主義牧區在作者面前展現了一幅美麗的草原景色和一派人畜兩旺的氣象,蒙古族同志對作者一行的熱情款待又充分體現了民族團結親如兄弟的一幕幕動人景象。這一切,都大大激發了作者對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團結事業的熱愛之情,使他難以抑制地要抒發出來。然而,作者的感情又十分深摯與含蓄,因此,他沒有用直抒胸臆的筆法來暢懷謳歌,而是採取了間接抒情的手法,讓激情在寫景、敍事、狀物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從而使文章充滿了感情色彩,顯得分外真切感人。
首先是作者對草原景色的描繪。畫筆是由“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勾起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這三句詩飽含了當時人們低沉的感慨,浸透了悲愴的幽情。然而時代變了,“天”不再“蒼蒼”了,它“明朗”“清新”得令人總想愉快地“高歌一曲”;“野”也不再“茫茫”了,“翠色慾流”的草原令人“舒服”得直想“低吟”小詩;“牛羊”也無須“風吹草低”時才顯現了,連“駿馬和大牛”都好像在回味着“無限樂趣”。依着三句詩的順序,作者明快地作了令人信服的對比,綺麗的色彩把舊時代的感慨與幽情一掃而空,對草原景色的讚美之情借托着“紫塞,紫塞,誰説的?”這樣的反問句,由衷地吐露了出來。昔“紫”今“翠”,基調上的鮮明對比,甚至使作者感慨道:“連江南也未必有這樣的景色啊!”這裏,寓情於景,情由景生,無須多用抒情筆墨,濃烈的情緒就從令人賞心悦目的草原畫面中溢出來了。
接着是作者對牧業公社的訪問的記敍。記敍是以時間為順序的。迎客、交談、款待、盡歡,這一個又一個場面並未着意鋪排,也絕少濃筆塗抹,讀來仍不失明麗濃烈之感。關鍵依然在感情的抒發上。如果説,寫景時是寓情於景,情由景生,那麼,敍事時就是融情於敍,情由事託了。
譬如,寫迎客。花那麼多筆墨寫初入草原時的靜寂和空曠,無非是藉此襯托好客的主人迎出幾十裏外的那幅有聲有色的熱鬧畫面。畫面中融注的正是蒙漢兄弟之間的深情厚誼。
再如,寫交談。不寫交談的內容,不介紹幾句精彩的對話,而偏偏要寫那位翻譯“水晶花”,這是為了強調交談是在言語不通的情況下進行的。然而,此時此地,這位必不可少的人物卻恰恰“用不着”了。因為儘管“你説你的(蒙語)”,“我説我的(漢語)”,“總的意思”卻是心心相印,“都是民族團結”。這是親密無間的手足之情的又一次別有風味的抒發。
又如,寫款待。寫主客“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不拘束”。“有禮貌”卻又“不拘束”,看似有點矛盾,實則這兩個側面實在是統一的。而且還是統一在“情”上。因為有情,主客就互相尊敬,皆有禮貌,因為有情;不講虛偽客套,就能毫不拘束。洋溢在這場面中的還是一個“情”字。
這類融情於敍的語句比比皆是。諸如,用獨詞句“河!”所表達的猛然見到河水的欣喜之情;“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所體現的不分彼此的友愛之情;“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所流露的生活在友誼海洋之中的微醉之情;“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所暗示的流連忘返之情,都使這次訪問帶上了濃烈的感情色彩。至於相繼出現的“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和“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夕陽”這兩組詩句當然更是把感情凝聚起來的點睛之筆。
最後是作者對草原上牲畜的描繪。描繪的筆集中在馬、牛、羊三種牲畜上。對馬的介紹,主要通過感受,“真體面”,“令人想起龍馬精神”,“想騎上它”,字裏行間,包含着讚賞之情;對牛的介紹,主要藉助描繪,“重達千斤”“乳房像小缸”的形象,化成詩句“牛肥草香乳如泉”,驚歎之情溢於言表;對羊的介紹,則主要進行評價,“肉美”,“毛好”,流露出的依然是喜不自禁的誇耀之情。和“寓情於景”、“融情於敍”相匹配,這裏的狀物可以稱得上“借情賞物,情隨物移”了。
總之,無論是草原景色的描繪,訪問過程的記敍,還是牲畜情況的介紹,“樁樁件件總關情”,處處飽含着作者強烈而又含蓄、鮮明而又深摯的感情。這或許就是一千多字的文章卻能具有打動人心的魅力之所在。 [2] 

草原名家點評

蘭州大學教授吳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講》:寫罷林海,很自然地轉入草原。有別於《林海》突出的是興國安邦的現實意義,《草原》則暢談蒙漢民族的兄弟情,但這裏同樣沒有任何説教。 [3]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卜師霞《從語言規律到文學形象——以老舍〈草原〉的景色描寫為例》:《草原》第一段景色描寫共二百餘字,卻生動地反映了老舍在語言結構、字詞運用、寫作手法上的高超技巧,體現了語言規律在文學形象表達中的作用。 [4]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詹丹《談談對老舍〈草原〉的閲讀理解》:由於作者是作為一個陌生者第一次進入草原的,所以在寫作中,有意把生活中得來的真切感受,以一種衝突方式來設計表達的策略,從而加深讀者的閲讀印象。 [5] 

草原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小説家、戲劇家、人民藝術家。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一生創作極勤,碩果累累,主要作品有小説《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茶館》,兒童劇《寶船》等,其作品多選材於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下層居民生活,通過塑造極為生動的人物形象、於“平常”中透出深刻的社會意義。 [6] 
參考資料
  • 1.    老舍.老舍散文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8:47-49
  • 2.    過傳忠.樁樁件件總關情——讀老舍的《草原》[J].語文學習,1983(09):30-31.
  • 3.    吳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講.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146-147
  • 4.    卜師霞.從語言規律到文學形象——以老舍《草原》的景色描寫為例[J].語文學刊,2022,42(04):54-58.
  • 5.    詹丹.談談對老舍《草原》的閲讀理解[J].語文學習,2018(11):48-51.
  • 6.    孫士英.酉雞起舞.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