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茨藻

鎖定
茨藻屬植物細胞學資料用於該屬分類學研究的工作報道不多,而且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另外,其它多種近代分析技術在苯藻屬分類中的運用更為少見。因此,為能給茨藻屬各類羣的劃分提供新證據;為茨藻屬植物全面的系統學研究及探討茨藻屬的分類學地位和種間 茨藻科Najadaceae 。
中文學名
茨藻
拉丁學名
Najas marina
植物界
茨藻科
茨藻屬
分佈區域
南美洲

茨藻形態特徵

一年生沉水草本。多分枝。葉常聚生於枝端或對生,葉片帶狀,緣具刺齒6-11個,葉表葉背在中脈處常有少數棘刺狀突起。花單生葉腋,雌雄異株,雄花有佛焰苞,雌花無花被。果實橢圓形。花果期夏、秋季。
茨藻 茨藻
植株纖長、柔軟,二叉狀分枝或單軸分枝;下部匍匐或具根狀莖。莖光滑或具刺,莖節上多生不定根。
葉線形,無柄,無氣孔,具多種排列方式;葉脈1條或多條;葉全緣或具鋸齒;葉基擴展成鞘或具鞘狀托葉;葉舌、葉耳缺或有。
花單性,單生、簇生或頂生,雌雄同株或異株;
雄花無或有花被,或具苞片;花絲細長或無,花葯1室,縱裂或不規則開裂,花粉粒圓球形、長圓形或絲狀;雌花無花被片或具苞片,具1、2或4枚(少有其他數目)枚離生心皮,柱頭2裂或斜盾形。果為瘦果。

茨藻生長環境

生內陸淡水、半鹹水、鹹水或淺海海水中。
為害對象:水稻
發生規律: 生於稻田或靜水池沼,是水稻田常見雜草,低窪積水稻田,有時發生數量較大,對水稻的生長髮育有較大的影響。

茨藻分佈範圍

分佈於東北、華北、長江流域及西南、廣東等地
症狀識別: 幼苗下胚軸明顯,其基部與初生根相接處有一明顯的頸環,其表面密生根毛,上胚軸不發育。子葉出土,針狀,子葉鞘頂端呈倒心臟形;初生葉1片,互生,葉緣有疏細齒,無明顯脈,葉鞘的頂端呈倒心臟形。成株長4—25釐米。根為鬚根系,入土極淺。莖於基部分枝,叉狀,直徑1毫米,基部節間長l一6釐米,漸至莖頂而漸短。葉葉鞘寬2—3毫米,上部倒心形,通常在每側邊緣有5—7個齒尖;葉片線形,分枝下部三葉輪生,上部對生,長1—2.5釐米,寬約0.5m,邊緣每側通常有6—10個細齒。花單性,均生於葉鞘內,雄花與雌花通常分別着生在相鄰的葉腋內;雄花內具1個雄蕊,花葯1室,外被橢圓形的佛焰苞,苞頂端有不規則的刺尖;雌花裸露,外無佛焰苞包被,花柱略呈圓柱形,頂端有2個不等大的柱頭。果瘦果,條狀長橢圓形,長2—3毫米,直徑約0.6毫米,淡褐色或褐綠色。種子表面細胞為橫的狹長方形。一年生沉水草本。花果期8—9月。種子繁殖。 [1] 

茨藻種類

得到草茨藻小茨藻和澳古茨藻三個種的新的染色體數目,分別為2n=36,24和60。核型特徵及外種皮細胞壁上構造,可望作為茨藻屬植物分類的新證據,各類羣的同工酶酶譜亦有這種可能性。日本茨藻、草茨藻、小茨藻和澳古茨藻等四個種的關係密切,並可能通過小茨藻而聯繫,推測小茨藻在茨藻屬類羣進化的一定階段具關鍵作用。
本科共5屬。我國產3屬,12種,4變種。
1、 角果藻屬Zannichellia 心皮通常(2-)4(-8)離生。瘦果先端具喙。我國產1種1變種。
a. 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角茨藻。產我國南北各省區。生於淡水或鹹水中,亦見於海濱或內陸鹽鹼湖泊。廣佈勸酒。變異大,性狀不穩定,須做深入研究。
茨藻 茨藻
b. 柄果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 var. pedicellata
角果藻Zannichellia palustris
2、 絲粉藻屬Cymodocea 花粉粒絲狀。本屬7種。我國海南產1種。本屬分佈區域寬廣,產東半球熱帶到也熱帶海域,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直達紅海。
絲粉藻Cymodocea rotundata產海南三亞。
3、 茨藻屬Najas 有些種類莖上有刺。本屬40-50種,分佈於温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我國9種,3變種。
a. 大茨藻Najas marina 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新疆、江蘇、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台灣、雲南等省區。生於池塘、湖泊和緩流河水中,常羣聚成叢,生長於水中0.5到3米或更深,海拔可達2690米(雲南瀘沽湖)。也分佈於朝鮮、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及歐洲、非洲和北美。全草可做綠肥和飼料。
b. 粗齒大茨藻Najas marina var. grossedentata
c.短果茨藻Najas marina var. brachycarpa 產內蒙古、新疆。中亞也有分佈。
4.小茨藻Najas minor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省區。成叢生於池塘、湖泊、水溝和稻田中,可生於數米深的水底,海拔可達2690米(雲南瀘沽湖)。也分佈於、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各地。形態變異大。
5. 纖細茨藻Najas gracillima 產吉林、遼寧、內蒙古、台灣、浙江、湖北、福建、廣西、海南、貴州和雲南等省區。多生於稻田或藕田中,亦見於水溝和池塘的淺水處,海拔達1800米。也分佈於日本和美洲。
6 .高雄茨藻Najas browniana產台灣和廣西等地;生於水深0.5-1米的鹹水中。也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西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等地。
7 .彎果茨藻Najas ancistrocarpa產江西浙江台灣湖北等地。生於0,5-2米深的靜水中。也分佈於日本。
8. 澳古茨藻Najas oguraensis產江西(鄱陽湖)、湖北(東湖)。生於0.5-2米的淨水中。也分佈於日本。
茨藻 茨藻
9 .東方茨藻Najas orientalis產吉林、遼寧、浙江、江西、湖北、台灣、廣西、廣東、海南、雲南等省區。生於池塘、水溝、藕田、水稻田和緩流河中。水深0.2-2米,海拔達1800米。也分佈於日本及歐洲等地。過去在我國一直被定為多孔茨藻Najas foveolata。
10.多孔茨藻Najas foveolata產廣西(北海)生於水坑和池塘中。也分佈於馬來西亞印度等地。
11.草茨藻Najas graminea產遼寧、河北、江蘇、安徽、福建、台灣、河南、湖北、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等省區。生於靜水池塘、藕田、水稻田和緩流中,水深0.2-1米。也分佈於印度、馬來西亞、朝鮮、日本及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12.彎果草茨藻Najas graminea var. recurvata 產湖北利川和咸豐。生於稻田中。雄茨藻Najas browniana產台灣和廣西等地;生於水深0.5-1米的鹹水中。也分佈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西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等地。

茨藻細胞分析

茨藻 茨藻
得到草茨藻、小茨藻和澳古茨藻三個種的新的染色體數目,分別為2n=36,24和60。核型特徵及外種皮細胞壁上構造,可望作為茨藻屬植物分類的新證據;各類羣的同工酶酶譜亦有這種可能性。日本茨藻、草茨藻、小茨藻和澳古茨藻等四個種的關係密切,並可能通過小茨藻而聯繫,推測小茨藻在茨藻屬類羣進化的一定階段具關鍵作用。

茨藻景觀用途

茨藻生於湖泊等靜水水域,在園林水體中常有生長,有助增加水中氧氣,淨化水質。也可放植於熱帶魚魚缸中,作點綴裝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