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家村

(廣西賀州市鐘山縣清塘鎮下轄行政村)

鎖定
英家村,別名英家街,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鐘山縣清塘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偏北、鐘山縣西南部,村域面積2平方千米。 [1-2] 
英家村位於喀斯特地貌的羣山環繞中,三面靠山,一面臨水,思勤江從古鎮前繞過,聚落形態呈組團式分散佈局,現存粵東會館、英家清壙古墓羣等文物古蹟,村內流傳着彩調、桂劇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家村是一座紅色古村,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的英家起義在廣西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5] 
1997年,英家村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抗戰時期的革命老區。 [1]  2013年8月26日,英家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6]  2019年1月21日,英家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7]  2022年11月,入選2022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12] 
中文名
英家村
別    名
英家街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鐘山縣清塘鎮
村域面積
2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蔬菜、水果、烤煙、頭菜、水稻
保護級別
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3年8月26日
主要景區
粵東會館、中共廣西省工委歷史博物館

英家村村落歷史

5萬—10萬年前,英家村已發現有人類活動。
新石器時期人類在這裏活動已十分頻繁,位於英家街的牛王爺上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一洞天“遺址。
漢代已有許多人在英家村居住。
明朝英家村已成為較為繁榮的商業街市。明朝萬曆年間,明政府鎮壓了當地的瑤、壯、苗民起義,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在岸邊崖石上刻下“百蠻遵道”石刻。
明末清初,英家村已是鐘山縣西南的重要集鎮,為方圓數十里土特產、日用百貨的集散地,村落進入鼎盛時期。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英家起義是廣西各地起義的第一響槍聲。同年4月,中共廣西省工委在橫縣召開重要會議,決定準備武裝起義。桂東黨組織根據橫縣會議精神,決定於6月5日在英家舉行武裝起義。4日晚集中了3箇中隊50多人槍和幾百羣眾,在總指揮吳贊之的指揮下,從油榨村的白巖塘分成兩隊進攻英家鄉公所和英家糧倉,一槍不發取得了勝利,之後,起義隊伍在英家、花山一帶同敵人周旋了1個多月,由於敵強我弱,起義隊伍被迫化整為零,轉移外地。
解放前英家村一直是個鄉,解放後由鄉更改為區,後又改為公社,又由公社改為大隊,再由大隊改為村委,隨後由村委改為鄉,又由鄉改為鎮,2005年英家鎮併入清塘鎮,英家變成村委。 [1]  [3] 
全景圖 [3]

英家村地理環境

英家村位置境域

英家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鐘山縣西南部,處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偏北,分佈於西面的會館山、中部和偏東部的螺山、東南部的牛王爺之間,距離清塘鎮政府約6千米,距鐘山縣城約23千米,村域面積2平方千米。 [1]  [5] 

英家村地形地貌

英家村村莊位於喀斯特地貌的羣山之中,其東、西、南三面山嶺綿延,地勢中部高南北低,所屬地域為小山丘陵地貌。 [5] 

英家村氣候

英家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温19.6℃,雨量達1530毫米,日照年均勻628小時,氣候温和,四季分明。 [5] 

英家村水文

英家村前思勤江從古鎮繞過。 [5] 
自然環境分析圖 自然環境分析圖 [5]

英家村村落格局

英家村選址理念

英家村選址遵循古訓,科學合理,山體形成自然的屏障,水體形成滋養生息的紐帶。英家村選址位於南嶺山脈中段,萌渚嶺都龐嶺兩大山脈之西南,處在思勤江瀟賀古道邊,距古鎮黃姚約30分鐘車程,距桂林,陽朔約2個小時車程,便利的交通也是英家先人選址於此地的原因之一。 [5] 
村落選址 村落選址 [5]

英家村空間佈局

英家村分佈於西面的會館山、中部和偏東部的螺山、東南部的牛王爺山之間,山勢呈弧形環繞,螺山山隘形成的山坳為承接英家北部與南部的通道。羣山環繞為村莊分佈格局的基本參照物,綜合考慮山體走勢、農耕、風水和防禦因素等綜合情況,村落順應山勢分佈,高低錯落,起承轉合,形態呈組團式分散佈局,依從螺山分區相隔,互為犄角之勢,村落古建築羣主要集中在螺山以北,而村莊北面則主要以現代磚混結構建築為主,這種聚落形態是村莊分佈的常見方法之一。 [5] 
村落選址佈局 村落選址佈局 [5]

英家村建築特色

英家的傳統建築以泥磚建築為主,建築形式大體一致,整體縱向聯排,大門旁出,單位建築以小四合(天井式)為主,部分圍攏、硬山式,部分垂脊飾蝙蝠,檐角高翹。部分內牆彩繪,隔屏雕花,花窗,有着濃郁傳統文化氛圍。 [5] 

英家村經濟社會

英家村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英家村以漢族為主,有户籍人口1230人,常住人口850人。 [1] 

英家村經濟

英家村以種植蔬菜、水果、烤煙、頭菜、水稻為主。 [1]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英家村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800元。 [1] 

英家村主要景點

英家村綜述

英家村(街)保存有青磚瓦古民居七十餘座,以街道式古民居建築為主。街內有粵東會館一座,古戲台一座,三界廟一處,門樓兩座等。 [2] 

英家村“百蠻遵道”石刻

石刻 石刻 [5]
“百蠻遵道”石刻位於英家村尾思勤江河道旁的觀音角石崖上,為萬曆二十五年(1595年)刻,刻面高90釐米,寬50釐米。1980年7月,鐘山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5] 

英家村粵東會館

會館鳥瞰圖 會館鳥瞰圖
英家粵東會館開間37.43米,進深32.30米,佔地為1733平方米,是英家起義紀念地址之一。粵東會館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所建的古建築。會館總體平面的主體建築是前後兩座硬山頂式磚木石結構的單體建築。1980年被鐘山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西重點革命文物之一。1987年將英家粵東會館闢為英家革命歷史陳列館,列為鐘山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10月,英家革命歷史陳列館被列為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 

英家村古戲台

古戲台 古戲台 [5]
古戲台,面積約70平米,為磚、石、木結構,呈正方形,通高10餘米,由前台和後台兩部分組成。整座戲台青石青磚,四柱樑構架,八角藻井復頂,鼓石墊柱,青磚砌牆,青石為基。後屏風飾以山川樓閣,綵鳳仙鶴等木雕。 [5] 

英家村五將關門樓

五將關 五將關 [5]
五將關是英家著名八景之一,前俯小橋流水吞吐四季之景,後依古渡碼頭迎送八方商賈,是古驛道英家之門户。明末清初有五位將軍率兵前往梧州參與總兵反清復明之舉,行至英家忽聞總兵被斬,於是遣財散兵自縊於此關。清嘉慶年間,當地百姓為紀念五將護主為神而立五將廟祀之。該廟歷盡滄桑,解放前毀於風災。如今,為振興古鄉、造福後世已重建五將關。 [5] 

英家村六甲門樓

劉家門樓 劉家門樓 [5]
六甲古門樓位於英家村七甲古街上,為明清時期建築。古門樓山牆採用青磚砌成,青磚蓋頂,屋頂為硬山形式,裝飾豐富多彩,屋脊上有飛禽走獸,屋脊正中間飾葫蘆寶頂。 [5] 

英家村歷史文化

英家村歷史人物

英家村有錢興莊炎林吳贊之羅文坤黃彰、蘇蔓、陳作民、鄒冰、王家紀、張贊周、黃嘉、肖耆、黃希文、吳福賢、韋立仁孫憶冬、黃若冰、李林林、陳林祥、姚大年、陳大良、肖林、楊國民、莊受田、丘時清、何水記、何一情、陳德專等紅色革命人物。 [3] 

英家村節慶活動

英家人每年都會用農曆有紀念意義的節日作為自己村寨的節日。
正月十五: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供奉三界聖爺的廟會,是英家村一年中的重要節日。廟會白天演戲宴請親戚朋友,晚上舞龍舞獅娛樂昇平,耍起各種民間手藝,這邊擺着各種各樣的商品,那邊擺着各式各樣的玩具和水果,這邊吆喝着,那邊高唱,堪比過年盛況。 [8] 
節慶正月十五 節慶正月十五 [8]
慣節:農曆三月二十三是英家村的傳統慣節,也稱“趕會期”,是英家人獨特的節日。慣節當天各家殺豬宰雞,拿着自家做好的餈粑、米酒,到三界廟裏祭祀,以求平安健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親朋好友共聚一堂話佳節,村人自組桂劇、彩調、舞草龍、耍手藝,增添熱鬧氣氛,人情你來我往,慣節也因此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資源平台。 [8] 

英家村祭祀崇禮

英家村每年的清明節、“慣節”英家人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緬懷革命先烈、祭祀先祖先輩。進一步傳承了紅色文化,弘揚革命傳統的精神。 [8] 
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 [8]

英家村文物古蹟

  • 清壙古墓羣
古墓羣碑刻 古墓羣碑刻 [5]
英家村清壙古墓羣有封土堆多座,是鐘山四個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之一,主要為土坑墓和石室墓,為東漢至南北朝時期較多,曾發掘過數座古墓,出過陶瓷器、青銅器、鐵器等文物數十件。英家古墓羣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於1981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 一洞天遺址
一洞天遠景 一洞天遠景 [5]
一洞天遺址,位於英家村東牛王爺山南麓,為石灰岩洞穴,洞口東南向。遺址距山腳地面約7米,洞口寬10餘米,高3米,洞深50餘米,分內外兩進,文化堆積層主要在外洞,呈灰褐色,膠結堅硬,經普查,及堆集層發掘有螺蚌殼、獸骨、燒土、石器、陶片等遺物,在洞中採集有磨製鹿角矛、骨珠、打製砥石片、繩紋夾吵陶片和鹿牙、獸骨等化石。是一處比較明顯完整的新石器人類遺址。2004年8月鐘山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5] 

英家村非遺項目

  • 彩調劇
彩調起源於桂北,是廣西傳統地方戲之一,1955年,統一定名為“彩調劇”。彩調又稱“彩燈”、“唱燈”,是鐘山縣地區的戲曲劇種之一,英家村的彩調團自解放初組建。2006年5月,彩調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 
英家村彩調劇表演 英家村彩調劇表演 [9]
  • 桂劇
桂劇是中國十大戲曲劇種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柳)方言演唱的劇種,英家村有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的業餘劇團,每到廟會或慣節等重大節慶,劇團都會排演桂劇、彩調、曲藝、歌舞等。2006年桂劇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英家桂劇文化傳承提供有力支持。 [9] 
桂劇表演 桂劇表演 [8]

英家村方言

英家村英家街語言豐富多樣,有普通話、桂柳話、壯話、客家話、鐘山話,尤以説鐘山本地話(鐘山土話)居多。
鐘山土話的形成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同化語”。開始遷來時,有的講中原話,有的講西南官話,有的講廣東白話,或者閩南話,或者客家話,或者其他話。但是,為了交流的方便,説話時你的變一點調,我的變一點音,使原來各人説的本語都變了種。再者是通婚形成,兩個不同語種的人通婚後,其後代的語言、語種發生變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人都説得出,聽得懂的一種話語,這就是鐘山土話。一個地方形成的一種話語體系,既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種歷史文化的沉澱和羣眾的智慧,因而有其特殊的文化意義。
列舉示例:
如:“佛雪”、“窩堆”,就是不衞生、不乾淨、好邋遢的意思。你這個人衣服這“窩堆”了,也不洗一下,這麼“佛雪”的。如吃飯時跌東西或嘴角有飯時、或不乾淨的東西也拿來吃時,就説你這個人這麼“佛雪”,這“窩堆”的東西也吃。
如:“扼雲”就是抓癢、撓癢的意思,我身上好“雲”(癢)幫我“扼”一下呢等。 [8] 

英家村榮譽稱號

199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英家村為抗戰時期的革命老區。 [1] 
2013年8月26日,英家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6] 
2019年1月21日,英家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7]  [10]  同年12月24日,英家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名單。 [9] 
百色學院農業與食品工程學院教工黨支部
2021年6月,鐘山縣清塘鎮英家村黨總支部 [11]  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2022年11月,入選2022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12] 

英家村旅遊信息

  • 交通
英家村位於鐘山縣的西南之清塘鎮,北距和平村約1.6千米,南距大同村1.2千米,西至廟六村,東臨河東村。西距清塘鎮政府約6千米,距鐘山縣城約23千米,距賀州市區約50千米。英家村東距迎賓大道2千米,北距G323國道2.5千米,G323國道是英家村通往東面鐘山鎮的最主要交通幹道,建設中的桂梧高速公路途經此處。結合英家村旅遊線路的組織,共有兩條入村線路:
班車出行:在鐘山客運站坐班車去英家村英家街,班車停在鐘山西路上,離客運站200米。班車終點英家村英家街,途徑公安鎮、燕塘鎮。車行到英家村英家街下。用時為45—50分鐘。 [2] 
自駕車出行:起點為鐘山縣縣政府,從鐘山縣到廣場西路,行駛50米;右轉,進入廣場西路,行駛20米;右轉,進入興鍾中路,行駛300米;右轉,進入鐘山西路,行駛2.2千米;請直行,進入瑞臨線,行駛21.1千米;左轉,從瑞臨線到英家村,行駛2.9千米。用時約34分鐘,路程26.5千米。 [2] 
村內導覽
入村線路圖 入村線路圖 [2]
走在英家村的大道上,首先來到廣西省工委博物館廣場,眼前呈現的“中共廣西省工委歷史博物館”,2016年7月1日,博物館建成並免費向社會開放,博物館主要有三個區域展廳,即省工委革命歷史展廳分為桂林“七九”反共事件、省工委在英家、茅舍春暉、牛垌半年、艱苦卓絕的五年五個部分;英家革命歷史展廳分為星火初起、支部建立、組織發展、英家黨組織主要貢獻四個部分;英家起義展廳分為起義行動與經過、起義隊伍轉移花山、英家起義的歷史功績三個部分。
下面來到了紅色旅遊景點英家起義舊址——英家粵東會館,走出英家會館,往北走為七甲街,七甲街大部分為新建建築,往東走是古門樓,便來到了英家古街主街,沿着英家主街便來到了英家古戲台。 [2] 
村內導覽 村內導覽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