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憶冬

鎖定
孫憶冬(1920~1947),原名孫鋒,又名楊漢城,河南省信陽市人,是1947年6月25日古城武裝起義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及古城起義八烈士之一。 [1] 
中文名
孫憶冬
別    名
楊漢城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47年
原    名
孫鋒
出生地
河南省信陽市
人物生平
孫憶冬家境貧寒,幼年喪父,隨母在姐姐家生活,小學畢業後求學於信陽師範。1938年隨同學參加四望山區信陽挺進隊(新四軍五師前身)。1939年孫憶冬被分配到豫鄂邊區黨委民運部任幹事。1940年5月,豫鄂邊區黨委成立羣眾工作隊,孫憶冬任指導員。同年8月,孫憶冬調回邊區黨委任湖北抗日救國聯合會秘書長。1941年1月,分配到襄西地委工作,在一次日軍的掃蕩中被捕,關押在應城監獄。後用捕獲的一日本貴族女子,交換關押在應城的幾位同志,孫憶冬因此得救出獄。1940年1月皖南事變後,新四軍五師在豫鄂皖邊區成立,孫憶冬調到該師政治部民運科工作。1942年他在五師任連指導員,上半年隨部隊到湖北京山大洪山區活動,遭國民黨軍隊圍攻,孫憶冬再次被捕。 [1] 
1942年底,孫憶冬被押往湖南省衡陽集中營(當時對外稱為“戰時青年訓導團衡陽分團”)。孫憶冬堅守革命氣節,與敵人進行機智頑強的鬥爭,並鼓勵獄中的革命青年抵制敵人的“感化”。 [1] 
1944年夏天,孫憶冬被保釋出獄。出獄後,按照中共地下黨員陳寅星的介紹到桂林找到中共黨員陳大良,通過陳的關係前去陽朔興坪,與趙治光等人組織戰時青年服務隊,以後發展為臨陽聯隊武裝。1944年冬,孫憶冬經陳大良介紹,莊炎林監獄,重新入黨。1945年8月,中共廣西省工委領導的抗日武裝——臨陽聯隊正式成立,孫憶冬是聯隊組建人之一,擔任聯隊第二大隊教導員兼第四中隊指導員。1945年5月,中共廣西省工委決定臨陽聯隊化整為零。7、8月間,孫憶冬等12名地下工作人員衝破國民黨反動團隊的圍堵,撤到鐘山英家。省工委安排他和地下黨員姚大年到昭平縣黃姚中學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宣傳革命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黃姚中學成立地下黨支部,他是支委之一。 [1] 
1947年5月上旬,孫憶冬受中共桂東地下黨組織的委託,與姚大年到香港,向在港的中共廣西省工委書記錢興彙報,5月下旬,回到昭平走馬向桂東特派員昊贊之和桂東北特派員蕭雷傳達錢興的指示。在會上他與姚大年強調要鐘山英家迅速發動武裝起義和做好起義的準備工作。6日8日在鐘山英家召開的骨幹會議上,決定吳贊之擔任英家起義的總指揮,孫憶冬負責軍事工作。6月5日孫憶冬參加了英家起義。6月7日,吳贊之派孫憶冬任富川古城起義戰鬥支部書記、指導員。6月25日,古城起義爆發,他帶領起義人員30多人槍攻打古城鄉公所。後起義部隊在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下,化整為零,分散隱蔽。孫憶冬和毛文彥、姚大年等前往賀縣公會尋找黨組織彙報情況時不幸被捕,押到鐘山監獄,慘遭刑訊毒打。縣警長用兩條棕繩捆綁孫憶冬,他用力繃斷了一條,繼而兇狠的看守所長改用鐵索捆綁,孫憶冬毫無懼色,視死如歸,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英雄氣慨。7月30日,孫憶冬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於鐘山望高白虎頭,年僅27歲。 [1] 
參考資料
  • 1.    富川瑤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富川瑤族自治縣誌,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12,第619-6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