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國美術

鎖定
指英國各種形式的視覺藝術。英國美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位於韋爾峭壁的洞窟壁畫已有13000—15000年的歷史。不過,英國美術開始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則是在中世紀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中世紀過後,英國美術曾一度沒落,被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家超越,直到18世紀才靠肖像畫和風景畫重新繁榮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藝術在當代藝術界佔有重要地位。
中文名
英國美術
外文名
English Art
別    名
英國藝術

英國美術開端

最早的英國藝術創作發現於德比郡韋爾峭壁(Creswell Crags)的洞窟,距今已有13000—15000年的歷史。 [1]  在約公元前 2600 年的新石器時代,一座規模宏大的巨石陣出現在英格蘭的索爾茲伯里平原。大約從公元前 2150 年開始,“大杯族”(Beaker People)學會了製作和使用金屬,並開始將金屬工藝品用於祭祀。在鐵器時代凱爾特文化(Celtic culture)出現,金器開始流行。到了羅馬時期,外族入侵為英國帶來了古典風格,這一時期的許多紀念碑和雕像仍留存於世。公元4世紀,基督教藝術在英國出現,《亨頓聖瑪麗馬賽克》(Hinton St. Mary Mosaic)中的基督形象是留存於世的最早的基督形象之一。
早期藝術

英國美術中世紀

隨着羅馬帝國的衰落,從歐洲東部進入西歐的日耳曼人帶來了一種古老的、廣為流傳的藝術傳統。即所謂的“動物風格”。這種風格融合了抽象和具象的元素,融合了嚴謹的形式和自由的想象,成為凱爾特-日耳曼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 [2]  出土於英格蘭薩頓·胡(Sutton Hoo)的鍍金琺琅錢包蓋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凱爾特-日耳曼藝術還以精美華貴的手抄本知名,著名例子包括《林迪斯芳福音書》《凱爾斯書》。11世紀中葉諾曼公爵威廉入侵英格蘭併成為英格蘭國王,這標誌着這英國從奴隸制進入封建制。表現諾曼征服的史詩性刺繡作品《貝葉掛毯》(長約70米)描繪了這一事件的始末。而直到諾曼征服之後的一個世紀,英國的建築仍以羅馬式為主。12世紀末,哥特式建築在英國興起 [3] 
中世紀藝術

英國美術16—17世紀

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不同,在英國的文藝復興時期(約1520—1620年),地位更高、影響力更大的是劇作家和詩人,而並非藝術家。在這一時期的都鐸王朝,肖像畫取代了宗教繪畫的位置,成了最流行的藝術樣式。不過,英國最出名的肖像畫家並非出自英國本土,而是來自歐洲大陸:服務於亨利八世的德國畫家小漢斯·霍爾拜因和服務於查理一世的弗蘭德斯畫家凡·戴克。查理二世的御用畫家彼得·萊利則來自荷蘭。這一時期的肖像畫有着強烈的政治色彩,是權貴們表現其影響力的手段。肖像畫的風格以細膩、寫實為主。
16—17世紀

英國美術18世紀

英國本土培養出來的第一個重要畫家是威廉·荷加斯,他擅長創作諷刺畫,尤其是多幅組作品構成的、具有詳細故事情節的諷刺畫。其著作《美的分析》是歐洲美學史上第一部以形式分析為基礎的論著。
在18—19世紀,肖像畫仍舊是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約書亞·雷諾茲是英國最早的本土肖像畫家之一,也是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第一任院長。他受到凡·戴克和威尼斯畫派的影響,注重在繪畫中表現詩意和史詩效果。他在促成英國形成自己的肖像畫傳統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同時代畫家托馬斯·庚斯博羅也在肖像畫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筆下的人物優雅恬靜,且常常出現在美麗的田園風光中。其用色層次較多,畫面有一種流光溢彩的感覺。
歷史畫和風景畫也在18世紀的英國逐漸興起。
18世紀

英國美術19世紀

實際上,在18世紀後期,已經有很多英國藝術家不再相信權威,浪漫主義開始在藝術界發展。而浪漫主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打破教條的學院藝術的壟斷。在英國,浪漫主義繪畫主要以風景畫的形式存在,流行於19世紀上半葉。詩人兼畫家威廉·布萊克對著名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約翰·康斯太布爾威廉·特納產生了重要影響。特納在古典風景畫中引入了一種具有強烈動感的技巧,這為後來的印象派帶來了很大啓發。
到了19世紀下半葉,拉斐爾前派產生了重大影響。該團體以畫家兼詩人但丁·羅塞蒂為核心,重要成員則包括亨特和米萊斯等畫家美術學院畢業生。拉斐爾前派希望摒棄學院藝術的傳統,從文藝復興之前的“原始畫家”的創作中尋找靈感。後來加入團體的成員威廉·莫里斯引領了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
19世紀

英國美術20—21世紀

到了20世紀,儘管現代主義運動在歐洲大陸的藝術界(特別是法國)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的現代派卻仍處於邊緣的位置。新英國藝術俱樂部受印象派的影響較大,代表藝術家包括華特·席格(Walter Sickert)和菲利普·威爾遜·斯蒂爾(Phillip Wilson Steer)。布盧姆茨伯裏派(Bloomsbury Group)則是一個由作家、批評家、詩人和藝術家組成的團體,成員包括藝術家瓦妮莎·貝爾(Vanessa Bell)和杜肯·格蘭特(Duncan Grant)。
“二戰”之後,英國湧現了一批蜚聲國際的藝術家。繼承學院傳統並加以革新的藝術家包括弗朗西斯·培根和盧西安·弗洛伊德。其中,前者的作品不僅記錄了藝術家個人生活中的情感問題,還提出了許多令人焦慮的社會問題;後者的肖像畫則毫不掩飾地暴露出人性本質的脆弱 [4]  。受商業廣告和流行文化影響頗深的藝術家包括理查德·漢密爾頓大衞·霍克尼。前者引領了世界波普藝術的潮流,而後者則靠“在藝術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把當代藝術放進大眾視野中的大膽辯論” [5]  ,從而保持其創作的強烈吸引力。
而在20世紀末,英國“青年藝術家聯盟”(YBA)攪皺了當代藝術的池水。這羣藝術家包括達明·赫斯特翠西·艾敏、馬克·奎恩、薩拉·盧卡斯等,他們“延續了西方黑色文化和前衞藝術中關於生命的意義、上帝的存在和死亡的極限等終極問題的探討,通常以反正統的、破壞偶像式的作品刺激人們的神經” [6]  ,“用令人震驚的方式,揭露隱藏在全球化旗幟下的壟斷經濟、強權政治、僵化的藝術體制和物質社會中的更深層的暴力” [6]  。而到了21世紀,YBA的很多藝術家仍保持着很高的曝光度。
20—21世紀
參考資料
  • 1.    PREHISTORY  .English Heritage.[引用日期2022-05-23]
  • 2.    張敢.外國美術史簡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73頁
  • 3.    MEDIEVAL ARCHITECTURE  .English Heritage[引用日期2022-05-24]
  • 4.    邵亦楊.穿越後現代:後前衞視覺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 5.    邵亦楊.全球視野下的當代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76頁
  • 6.    邵亦楊.後現代之後:後前衞視覺藝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