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斐爾前派

(19世紀英國的藝術團體)

鎖定
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由但丁·羅塞蒂、威廉·亨特和約翰·米萊斯成立於1848年,是由詩人、藝術家、藝術批評家組成的英國文化團體。團體不滿僵化的學院藝術,反對以拉斐爾為代表的的文藝復興藝術家開創的各種法則,提倡到文藝復興之前的“原始畫家”的作品中尋找靈感。拉斐爾前派影響深遠,對唯美主義、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都造成了影響。
中文名
拉斐爾前派
外文名
Pre-Raphaelites Brotherhood
Pre-Raphaelites
別    名
前拉斐爾派
發源地
英國
發生時間
1848年

拉斐爾前派概念簡述

1848年,詩人兼畫家但丁·羅塞蒂聯合其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同學威廉·亨特和約翰·米萊斯,成立了拉斐爾前派兄弟會,後又發展了包括畫家詹姆斯·柯林遜(James Collinson) 、藝評家弗雷德裏克·喬治·史蒂芬(Frederic George Stephens)和雕塑家托馬斯·伍爾納(Thomas Woolner)等多名成員。拉斐爾前派希望摒棄古典藝術的傳統,從文藝復興之前的“原始畫家”的創作中尋找靈感。拉斐爾前派得到了著名批評家約翰·羅斯金的支持。兄弟會在成立5年後解散,但拉斐爾前派成員並未終止藝術活動,團體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拉斐爾前派歷史溯源

拉斐爾前派背景

拉斐爾前派的藝術受到了英國浪漫主義的滋養。19世紀中後期,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但隨着工業化的到來,來自農村的勞動力湧入,他們被擠在不斷髮展的城市骯髒、污染和不衞生的住房和工作環境中,犯罪率也明顯增加。政府未能及時調節這些快速變化,浪漫主義批評家則對現狀進行了持續的揭露與批判 [1]  。與此同時,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風格被美術學院所推崇,他們一直以拉斐爾的藝術為典範,弘揚學院派古典主義,在社會上,同時流行的還有維多利亞時代媚俗和淺薄的匠人藝術。這種現狀引起許多藝術家,特別是浪漫派的不滿。儘管在風格上不盡相同,對於上述問題,拉斐爾前派和浪漫主義藝術家持相同看法。評論家羅斯金是拉斐爾前派的理論支持者,他與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同樣反對當時工業化社會的醜陋和物質主義的貪慾。他為這些年輕人的新鮮思想辯護,幫助他們舉辦展覽。拉斐爾前派還發行了雜誌《萌芽》,在創作和理論上擴大了影響,同時促進了當時英國繪畫、文學、詩歌、裝飾藝術的發展 [10] 

拉斐爾前派第一階段

1848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成立於約翰·埃弗裏特·米萊斯位於倫敦的父母家。開始的聚會只有米萊斯、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威廉·霍爾曼·亨特三人。到了1848年的秋天,威廉·邁克爾·羅塞蒂、托馬斯·伍爾納、詹姆斯·柯林遜、弗雷德裏克·喬治·史蒂芬也加入兄弟會,畫派逐漸形成。一些畫派之外的年輕畫家和雕刻家也和他們有緊密關係。
三名核心成員肖像
作為批評家的畫派成員威廉·邁克爾·羅塞蒂為畫派制定了早期準則,那便是:
1 要以確實存在的概念來表達
2 要專注於研究自然的狀態
3 要對以前的藝術中直接、認真而真誠的態度感同身受,排斥那些陳腐的、自我炫耀的、死記硬背的態度
4 要創作出非常好的畫和雕像 [2] 
這些準則具有較高的開放度,旨在尊重每位藝術家的個性表達。不過,畫派成員普遍青睞中世紀藝術,認為它具有精神和創造性的完整性,而後來的作品則丟失了這種完整性。不過,對中世紀文化的強調與其原則“專注於研究自然的狀態”相沖突,這一點在畫派成立時未被充分意識。在後來的幾年裏,兄弟會解散,畫派開始朝相沖突的兩個方向發展。 [3]  1856年後,但丁·羅塞蒂成了拉斐爾前派裏中世紀派畫風的領導人,他的作品影響了威廉·莫里斯,後者成了羅塞蒂堅定的追隨者,福特·馬多克斯·布朗與畫家愛德華·伯恩-瓊斯也成了夥伴。相較之下,米萊斯於1860年後拋棄了拉斐爾前派原則,重拾皇家藝術學院創始人雷諾茲的鬆散風格。莫里斯和其他人則極力批評米萊斯的這種改變 [2] 

拉斐爾前派第二階段

威廉·莫里斯和伯恩-瓊斯 威廉·莫里斯和伯恩-瓊斯
拉斐爾前派在19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迎來新的高峯。當時,牛津大學畢業生威廉·莫里斯和伯恩-瓊斯與但丁·羅塞蒂和畫家亞瑟·休斯、瓦倫丁·普林塞普等人合作,用亞瑟王的壁畫裝飾了牛津聯盟辯論室。在倫敦,伯恩-瓊斯、羅塞蒂、羅斯金、普林塞普和福特·馬多克斯·布朗在工人學院教授藝術課。該學院是一所基督教社會主義機構,旨在讓工人階級男性獲得通識教育。1861年,福特·馬多克斯·布朗和建築師菲利普·韋伯 (Philip Webb)等人與莫里斯、伯恩-瓊斯和羅塞蒂創立了一家裝飾藝術公司,這便是莫里斯公司的前身。作為對工業時代大規模生產的抗議,該公司的設計師復興手工藝和舊技術,以強調天然材料的獨特品質和美感,拉開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序幕。 [4] 

拉斐爾前派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作品
創作簡介
威廉·霍爾曼·亨特(William Halman Hunt,1827—1910年),畫派創始人之一。
《覺醒的良心》,1853年 《覺醒的良心》,1853年 [12]
在拉斐爾前派成員中, 亨特最早把寫生的方法作為藝術的基礎, 走上一條藝術創新之路。他賦予作品以鮮明而肯定的形體, 細緻的細節, 清晰而發亮的色彩。當拉斐爾前派解體時, 三個主要成員走向不同的道路, 但亨特後期的作品, 仍具有拉斐爾前派的特徵。 [5]  [11]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年),詩人兼畫家,畫派最核心創始人。
《受胎告知》,1850年 《受胎告知》,1850年
羅塞蒂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個人的愛情生活、《聖經》故事和古老的傳説, 長髮 美目的病態女子是他畫中的永恆的主角。他的畫遠離大工業時代機器的隆隆聲,主張以真誠來重讀《聖經》、讓人 們重返中世紀。 [6] 
約翰·埃弗裏特·米萊斯(Sir 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年),拉斐爾前派創始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伊莎貝拉》,1848—1849年 《伊莎貝拉》,1848—1849年
米萊斯技藝全面,對細節的關注幾乎達到戀物癖的程度。其早期宗教寓言畫常常將聖人置入世俗環境,從而表達他對現實的關注。除此之外,他後來的作品更是直接描繪現實,真誠率直地揭示了當時英國農村的生活。米萊斯的畫作常常瀰漫着傷感的情調。
詹姆斯·柯林遜(James Collinson,1825—1881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七成員之一。
《聖家族》,1887年 《聖家族》,1887年
柯林遜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被拉斐爾前派的虔誠和高教會派特徵所吸引,其作品也飽含宗教情感。作為天主教徒,科林森曾為迎娶克里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改變信仰,開始信奉英國國教,但良心迫使他迴歸天主教並解除了婚約。當米萊斯的畫作《基督在他父母家》被指控褻瀆神明時,柯林遜退出了兄弟會。 [7]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年),畫家、詩人、設計師、社會活動家。
“草莓小偷”圖案設計 “草莓小偷”圖案設計
儘管在一生中,莫里斯以詩人、作家和社會正義運動家的身份而被大眾所熟知,但他被世人所銘記,則是因為他的設計作品。他會給每個平面設計作品取詩意的名字,比如“金盞花”或“莨苕葉”。 [8] 

拉斐爾前派影響

拉斐爾前派對於19世紀70年代出現的唯美主義運動和頹廢主義運動產生了影響。兩場運動都偏離了最初的理想,即忠實於自然和表現非理想化的主題。 唯美主義將作品的感官效果置於內容之上。以愛德華·伯恩-瓊斯為代表的幾名拉斐爾前派藝術家開始以唯美主義風格作畫,作品給人帶來感官刺激,但也常常被人認為過於庸俗。 [9]  但丁·羅塞蒂則被看作歐洲象徵主義的先驅。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拉斐爾前派的貢獻很少被討論。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許多藝術一樣,這一運動被認為早已過時。只有少數人重新關注了拉斐爾前派,其中便有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他稱讚拉斐爾前派筆下的女性是“肉慾的幻想”。 儘管英國本土對畫派的興趣不減,但其藝術很少在國際範圍內展出。直到 20世紀90年代,拉斐爾前派才重新吸引世人的目光。相關展覽重新審視了拉斐爾前派對現代主義的貢獻。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