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英國人

(2000年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

鎖定
《英國人》是 2000年12月1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傑里米·帕克斯曼。該書主要講述了英國的歷史以及其他國家對該國的評價。文中引用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發展,以及英國元首丘吉爾對自己國家的陳述。 [1] 
中文名
英國人
作    者
傑里米·帕克斯曼
出版社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
2000年12月1日
頁    數
292 頁
定    價
15.4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532724499

英國人內容簡介

真正的英國人怎麼生活?答案是,住在鄉下,一杯接一杯喝茶。英國人堅持認為他們不屬於自己實際居住的城市,而是屬於自己並不居住的鄉村,他們仍然覺得真正的英國人是個鄉下人。住在鄉下,是英國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願意為此奮鬥終生。 [1] 

英國人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一個失去內容的國家
第二章可笑的外國人
第三章英格蘭帝國
第四章“真正的英格蘭人”及其他謊言
第五章我們快活的少數人
第六章理智的國教堂區
第七章心中唯有家庭
第八章永遠有個英格蘭
第九章典型的英格蘭人
第十章跟妻子見面
第十一章古老的國家,簇新的外衣
志謝 [1] 

英國人內容摘錄

丘吉爾説,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他的國家“最美好的時刻”。我們有充分理由贊成他的話。他指的是英國和大英帝國,但英格蘭人喜歡認為,大英帝國的價值是他們臆造出來的。當然,在人們的記憶中,那場戰爭以及戰後幾年,是英格蘭人最後一次對自已有個明確的、肯定的看法的時期。他們發現,《我們為之而戰》之類的電影就反映了這種看法。在那部電影裏,諾埃爾·科沃德以小説的手法描寫了皇家海軍艦艇“凱利號”驅逐艦的沉沒經過。它是被德國俯衝轟炸機炸沉的。艦上的倖存者們躺在救生艇上,回憶着自己戰艦的光榮歷史。他們腦海裏浮現出的卻是一個強大的英格蘭的形象。艦長和水兵們也許操着不同的口音,但在關於他們的國家代表什麼的問題上,他們卻有着共同的基本信念。這是個井然有序、等級森嚴的地方,戰爭只是帶來某種需要忍受的不便,就像舉辦村民遊樂會的時候突然下起雨來。這是個樸實無華、克已忘我的國家,女人們知道自己的位置,孩子們聽到吩咐便會乖乖上牀。“別緊張,”妻子們在一次空襲中互相安慰説,“過一會兒我們就去喝茶。”一位海軍上士離家上戰場的時候,他的岳母問他何時再度靠岸。
“這完全取決於希特勒,”他説。
“哼,他以為他是個什麼東西?”岳母問道。
“你真是好樣的。”
對於一個自己的文化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的民族來説,《我們為之而戰》是一種坦然無愧的宣言,因而使人大開眼界。我們從中得知英格蘭人喜歡怎麼看待自己。這部以及許多類似的電影向人們展示,他們是一個恬淡寡欲,樸實無華,沉默寡言,很有紀律,自我否定,和藹可親,光明磊落,舉止莊重的民族;他們寧可永遠照管自家的花園,也不願意去反對法西斯的專制統治,保衞世界。
我一輩子生活在擺脱了希特勒陰影的英格蘭,不得不承認我對當時這個地方懷有欽佩之情,儘管它心胸狹窄,虛偽矯飾,持有偏見。它曾陷入一場再三得到保證可以避免的戰爭。在此過程中,它提前幾十年喪失了在世界上的顯赫地位。修正派歷史學家對我們説,英國在戰爭中取得的許多成就並不像當時看來那麼輝煌。當然,英格蘭人拼命堅持有關那場戰爭的英雄主義錯覺,其中最得意的有敦刻爾克的“小船”,不列顛戰役中的“少數人”的勝利,以及閃電戰中倫敦人和其他城市居民的勇氣。算了吧,“小船”的作用被誇大了,不列顛戰役的勝利既要歸因於戰鬥機駕駛員的英雄主義,也要歸因於希特勒的錯誤判斷,閃電戰的勝利要歸因於轟炸機司令部的勇敢精神和對德國毫不留情的報復性襲擊。説英格蘭人獨門贏徘廠那場戰爭顯然是不正確的,只要看看丘吉爾如何竭力想要美國干預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在1940年夏天,這個國家確實獨自支撐着局面,那是個不容否認的事實。要不然,歐洲的其他地區就會落人納粹之手。要是沒有地理上的巨大優勢,這個國家也許會像從法國到波羅的海的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找到心甘情願的劊子手來聽命於納粹。但是,地理位置起着重要作用;它決定人的特性。
在詹姆斯王合併英格蘭和蘇格蘭之後的兩個世紀裏,英格蘭人似乎時而仇視蘇格蘭人——因為他們在內戰中“背信棄義”,1715到1745年期間又爆發了詹姆斯二世黨人起義——時而持不大在乎的態度。“蘇格蘭……肯定是地球上的藏垢納污之地,”卡洛登戰役之後,有一位大公在信中説。他收到了首相的弟弟紐卡斯爾公爵的回信,説,“至於蘇格蘭,我是活着的人當中對它最沒有偏見的人……然而,我們必須考慮,他們生活在我們這個島國之內。”我們不禁覺得,無論是仇視,還是假裝不大在乎,都表達了同一種感情:內心深處,英格蘭人非常敬重蘇格蘭人。最瞧不起蘇格蘭人的著名英格蘭人要算是約翰遜博士。他認為,“看到蘇格蘭,你就看到了一個更加糟糕的英格蘭。”當他被告知蘇格蘭“有許多人有望成為高尚和非凡的人”的時候,鮑斯韋爾記錄下了他的回答:“我認為,先生,你們確實有許多這樣的人,”那位偉人答道。“挪威也有這樣的人;拉普蘭以出大量這樣的人而著名。不過,先生,我要對你説,蘇格蘭人向來看到的是,只有沿着通往英格蘭的康莊大道前進的人,才最有希望成為高尚的人。”連約翰遜本人也解釋不清自己的偏見;然而,蘇格蘭人可以聊以自慰的是,他們至少還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約翰遜只能找出一句話來回答鮑斯韋爾有關威爾士的問題:威爾士“跟英格蘭沒有太大不同,遊客們別指望在那裏看到任何新鮮東西”。
有的時候,英格蘭人似乎需要那樣看待自己。《這一個英格蘭》雜誌矯揉造作地認為.敵人“拼命想要摧毀英格蘭人花了一千年才完善起來的生活方式”;這個敵人就是由下列勢力組成的一個罪惡同盟:十進位的公制,城市規劃人員,未經選舉的官僚,擅自佔地者,毀壞文物者,主張墮胎的人,通姦者,令人反感的廣告,一貫正確的政治,現代電話亭,“由報紙、電台和電視組成的邪惡的三位一體”,多元文化主義,尤其是那些打算把國家交給歐洲聯盟的膽小鬼,背叛國家的政客。叛國元兇就是倒黴的保守黨首相愛德華·希思,是他説了許多關於歐洲沒有多少野心的話,並把英國帶進了歐洲共同市場。結果證明,他的話都是一派謊言。雜誌編者希望英國退出歐洲共同體,因為他認為那不過是德國人耍弄的一個陰謀,試圖達到他們在1940年用梅塞施米特式109型戰鬥機沒有達到的目的。從他每週收到的幾百封來信看,他的大部分讀者也是這麼希望的。“整個事情是個騙局,到頭來我們將淪為德國的一個殖民地。我們贏得了戰爭,但他們將贏得和平。”
我們又回到了彼得·辛普爾的世界:野蠻人已經兵臨城下,英格蘭人還在城裏睡覺。英格蘭人就喜歡這麼看待問題。
別人也想塑造一個典型的英格蘭人——約瑟夫·艾迪生的伍斯特郡準男爵羅傑·德·柯弗利出過一時的風頭——但都不像約翰牛那樣恆久。這個不大起眼的人物居然留傳那麼長的時間,這是很有意思的:畢竟,他既不相貌堂堂,也不特別聰明。他之所以能長命百歲,是因為他身體壯實。在漫畫裏,他很快被描繪成一條鬥牛狗。面萬是一頭牛。因此,在他問世將近兩個世紀之後,在跟德國進行海上大對抗的時候,他能跟阿瑟·里斯那首沙文主義讚歌·大海的兒子。全都主在英國”一拍即合。歌裏杜撰了“鬥牛狗種的小夥子們”的表達方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個國家出了一個人——温斯頓·丘吉爾,他的相貌似乎將鬥牛狗和約翰牛合二為一。
正如英格蘭人堅持認為他不屬於自己實際居住的城市,而是屬於自己並不居住的鄉村一樣,他們仍然覺得真正的英格蘭人是個鄉下人。17世紀的一位威解釋説,“要是你擅長吹獵人號角,具有追擊的本事,精於訓練和攜帶獵鷹,你就是一名紳士。”理查德·伯頓勳爵在《剖析憂鬱症》一書中發表過類似的看法。他談到貴族熱衷狩獵的時候説:“他們學的是打獵,練的是打獵,平時乾的是打獵,他們談的也是打獵。”三個世紀以後,這條原則依然適用:實際上,直到最近,鄉紳們才開始重視學歷證書;即便如此,那也不是為了自身目的,而是因為他們的兒子有了學歷證書容易賺錢,便於維持鄉村生活。
虛構的典型鄉紳是菲爾丁的小説(湯姆·瓊斯)裏的那位一本正經的西部鄉紳。他酷愛騎馬,酒量很大,紅紅臉蛋,咒罵漢諾威王室,張口就是“見鬼!”。生活中哪個謎的複雜程度,也無法與一羣獵狐狗或者——頭處於絕境中的獾的表現相比。但是,西部鄉紳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瑪麗·沃特利·蒙塔古夫人寫到那類人的時候説,“他們早上跟獵犬一起度過,夜晚跟野獸般的同夥一起度過——帶着所能弄到的酒。”傑克·米頓是個典型例子。他生於17%年,據説在21歲那年繼承了每年1萬英鎊遺產和6萬英鎊現金。米頓兩歲喪父,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他先被逐出威斯敏斯特學校,後被哈羅公學開除。米頓把家庭教師打倒在地,後者離職而去。由於嗜好賭博,他不得不離開第7輕騎兵團,中斷了軍事生涯。他擔任過什魯斯伯裏的保守黨議員,默默無聞地幹了一年;之後,他的真正才華發揮出來了,那就是蓄意破壞,從中取樂。
米頓不考慮後果的勇氣是遐邇聞名的。他曾騎馬全速越過一個養兔棚,看看它能否承受他的重量結果,兔子棚倒塌,馬也摔倒,接着又滾在他的身上。他曾跟人打賭,夜間駕着一輛兩匹馬拉的馬車穿過田野,飛越一條水溝、兩道樹籬以及一座三碼寬的暗牆。他隨時跟人打架,有一次跟個威爾士礦工鬥了20回合,直到那人認輸為止。還有一次,他在隆冬出去打野鴨子,為了不弄濕衣服而赤條條地從一處冰面上爬過去。他從來不帶手帕,也不戴手套或手錶。有一位搭他的馬車的乘客對他説,他從來沒有遇到過車禍。米頓聽後喊道,“你這傢伙這輩子活得真是沒勁兒,”然後駕着馬車朝一個土堆駛去,將它翻倒在地。要是上他家裏吃飯的客人佔了烤火的有利位置,他會把赤熱的炭火塞進他們的口袋塑。然後,當他們吃完飯駕車回家的時候,他經常扮作剪徑強盜,搶劫他們的財物——被搶的人當中包括他自己的管家。有一位客人留下來過夜。他喝得爛醉如泥,倒頭睡下,醒來的時候發現米頓在他牀上放了一頭活熊和兩條鬥牛狗。
最後,奢侈的生活毀了他自己。他每天喝四到六瓶波爾圖葡萄酒(早晨邊刮鬍子邊喝第一瓶),也無濟於事。(他那心愛的猴子跟他一樣勁頭十足,經常坐在馬背上跟他出去打獵;它也愛那杯中之物,後來誤喝了一瓶鞋油而一命嗚呼。)在他生命的最後15年裏,據“尼姆羅德”説,他揮霍了50萬英鎊。他終於債台高築;不得不逃往加來。一天晚上,他突然喘不過氣來。“這該死的打嗝兒,”他罵道。他用火點着棉睡衣的後襟,想把打嗝兒嚇跑。那衣服像紙一樣燒起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