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花身鯻

鎖定
花身鯻,學名細鱗鯻,是鯻科鯻屬魚類 。體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體背黃褐色,腹部銀白色。背鰭硬棘部有一大型黑斑,尾鰭上下葉有斜走之黑色條紋。吻略鈍,口中大,前位,唇不具肉質突起。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體被細小櫛鱗,頰部及鰓蓋上亦被鱗,背及臀鰭基部具弱鱗鞘。背鰭連續,硬棘部與鰭條部間具缺刻,硬棘12個,鰭條10個。臀鰭硬棘3個。 [2] 
花身鯻分佈於印度洋北部沿岸至中國、日本,在中國產於南海、台灣海峽和東海。為淺海沿岸小型魚類,主要棲息於沿海、河川下游及河口區砂泥底質之中 [3]  。常成小羣活動,具晝夜垂直移動習性,白天多活動於水體近底層,夜晚棲息於水體中上層。 [4]  為廣鹽性肉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甲殼類及其他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3]  幼魚在內海港灣肥育,成魚移向外海。移動範圍不大,冬季在深水生活,春季移至淺水區生殖。 [4] 
花身鯻含有較高維生素A、B1、B2、D、E, [6]  有一定的食用價值,在秋季產量較高。 [5] 
中文名
花身鯻
外文名
Jarbua terapon
別    名
丁公魚,斑豬
茂公
唱歌婆
花身雞
雞仔魚 展開
別名
丁公魚,斑豬
茂公
唱歌婆
花身雞
雞仔魚
三抓仔
四線雞魚 收起
中文學名
花身鯻
拉丁學名
Terapon jarbua (Forsskål, 1775)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鯻科
鯻屬
花身鯻

目錄

花身鯻命名

花身鯻中文名稱以《台灣魚類志》為主 ,又稱為細鱗鯻 ,另外俗名有花身雞魚花身仔斑吾雞仔魚三抓仔海黃蜂斑豬斑梧等。 學名則以Terapon jarbua (Forsskål, 1775)為有效種名,Therapon jarbuus (Forsskål, 1775)為其同種異名 [1] 
花身鯻 花身鯻

花身鯻特徵

花身鯻 花身鯻
鱸形目特徵:體側扁,鰓蓋上具一明顯突棘。魚體銀棕色,具3條深褐色弧形縱帶,背鰭具一大黑斑;尾鰭略凹,具3~4條縱帶。與條紋鯻T. theraps)相似,但後者體側的縱帶為直線,且尾鰭具5條縱帶。本魚體呈銀白色,背鰭硬棘與軟條之間有深刻。 背鰭棘部有一大型黑斑。 尾鰭上下葉有斜走之黑色條紋。 體側有3條成弓狀的黑色縱帶,其最下方的一條由頭部起經尾柄中央到達尾鰭後緣中央。 背鰭硬棘12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9至10枚。 體長可達36釐米。

花身鯻習性

性兇猛且貪食,游泳能力強,會發出「嘓、嘓」聲。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花身鯻分佈

本魚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爾羣島馬爾代夫亞丁灣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 、 印尼 、 日本韓國 、 中國台灣地區、 中國大陸沿海、 馬里亞納羣島馬紹爾羣島瑙魯帕勞密克羅尼西亞 、 新喀里多尼亞 、 澳洲 、 斐濟羣島所羅門羣島 、 萬納杜 、 圖瓦盧基里巴斯 、 東加 、 夏威夷羣島薩摩亞羣島 、 法屬波里尼西亞等海域。
分佈深度於水深1至25米。 [1] 

花身鯻附記

經濟性食用魚,小至中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 清蒸 、 紅燒 、煮湯皆適宜。 以夏、秋兩季較常見其漁獲。
參考資料
  • 1.    花身鯻  .Terapon jarbua -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13-11-19]
  • 2.    徐華林,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潮間帶動物圖譜,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08,第58頁
  • 3.    徐華林,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潮間帶動物圖譜,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08,第58頁
  • 4.    《福建魚類志》編寫組編著,福建魚類志 下,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07,第215頁
  • 5.    楊德康主編;中水遠洋漁業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水產大學編著,印度洋西北海域的魚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05,第142頁
  • 6.    鄒國華,郭志傑,葉維均主編,常見水產品實用圖譜,海洋出版社,2008.06,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