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艾爾伯·費爾

鎖定
艾爾伯·費爾在1938年3月7日出生於法國卡爾卡松,已婚並有兩個孩子。1962年,費爾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獲數學和物理碩士學位。1970年,費爾從巴黎第十一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為巴黎第十一大學物理學教授。費爾從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學固體物理實驗室工作。後任研究小組組長。1995年則擔任國家科學研究中心-Thales 集團聯合物理小組科學主管。1988年,費爾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同時他對自旋電子學作出過許多貢獻。他於2014年6月加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費爾北京研究院並擔任首席科學家,教授及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
艾爾伯·費爾
外文名
Albert Fert
出生日期
1938年3月7日
畢業院校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本科,碩士),巴黎第十一大學(博士)
職    業
教師 [1] 
出生地
法國的卡爾卡松
職    務
國家科學研究中心-Thales 集團聯合物理小組科學主管
職    稱
教授

艾爾伯·費爾簡介

艾爾伯·費爾(法語:Albert Fert,1938年3月7日-),法國物理學家,2007年以巨磁阻效應與彼得·格林貝格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艾爾伯·費爾獲得榮譽

艾爾伯·費爾
艾爾伯·費爾(1張)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Peter Grünberg因發現巨磁電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現象而獲得此獎項。
外加磁場會引起一些磁性材料的電阻發生巨大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巨磁電阻效應。磁性金屬和合金一般都有磁電阻現象,即在一定磁場下電阻改變的現象,而所謂巨磁阻就是指在一定的磁場下電阻急劇減小,一般減小的幅度比通常磁性金屬與合金材料的磁電阻數值高出10餘倍。
實際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獎勵的是從電腦硬盤讀取數據的技術的根源。1988年,法國人艾爾伯·費爾和德國人Peter Grünberg 分別獨立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理學現象——巨磁電阻效應(GMR),磁場的微弱變化會導致巨磁阻系統電阻的劇烈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巨磁阻系統是從硬盤讀取數據的完美工具,因為讀取過程中磁存儲的數據必須轉變成電流。
此後不久,科學家和工程師開始探索將巨磁阻效應用於讀取頭(read-out head)。1997年,首個基於巨磁阻效應的讀取頭開始進入市場,很快成為一項標準技術。即便是最先進的讀取技術也沒有擺脱巨磁阻技術的影響。 [2] 
成就
費爾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已經取得多種獎項,包括1994年獲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新材料國際獎,1997年獲歐洲物理協會頒發的歐洲物理學大獎,以及2003年獲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金獎。並於2007年獲得諾貝爾獎。他於2014年6月加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費爾北京研究院並擔任首席科學家,教授及博士生導師。 [1] 

艾爾伯·費爾巨磁阻效應

巨磁阻效應(Giant Magnetoresistance,縮寫:GMR)是一種量子力學凝聚體物理學現象,磁阻效應的一種,可以在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相間的薄膜層(幾個納米厚)結構中觀察到。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發現巨磁阻效應(GMR)的彼得·格林貝格和艾爾伯·費爾
這種結構物質的電阻值與鐵磁性材料薄膜層的磁化方向有關,兩層磁性材料磁化方向相反情況下的電阻值,明顯大於磁化方向相同時的電阻值,電阻在很弱的外加磁場下具有很大的變化量。巨磁阻效應被成功地運用在硬盤生產上,具有重要的商業應用價值。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