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船箭塔組合體

鎖定
船箭塔組合體是指由飛船、運載火箭和逃逸塔三個部分組合而成的發射整體。在載人飛船發射的整個過程中,船箭塔組合體是不斷被剝離的,發射週期完成後將僅留下返回艙(包含宇航員以及儀器、資料等)。船箭塔組合體剝離的全過程依次為:逃逸塔分離、助推器分離、一級火箭分離、整流罩分離、二級火箭分離、推進艙帆板展開、宇航員出艙、宇航員回艙、返回調姿、軌道艙分離、推進艙點火變軌、彈出減速傘、發動機點火着陸。
中文名
船箭塔組合體
外文名
The towers ship, "she said
特    點
神七載人飛船
發生時間
2008年9月20日15時15分

船箭塔組合體神七船箭塔組合體

2008年9月20日15時15分,神七載人飛船、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順利垂直轉運至發射區,標誌着神七任務已進入最後的發射準備階段。
飛船、火箭、逃逸塔在完成技術區所有準備工作後,於9月18日吊裝對接構成一個完整的組合體,參試各系統具備了垂直轉運的條件。
14時許,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廠房6扇提拉大門已全部打開,58.3米高的船箭塔組合體巍然矗立。隨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一聲“出發”令下,載着船箭塔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台在電源車的驅動下,沿着一條長1500米、寬20米的無縫焊接重型鋼軌,緩緩駛向發射工位。活動發射平台以28米/分的速度行駛,要求轉運風速不能超過10米/秒,發射中心20餘名氣象人員一直在現場“保駕”,氣象觀測員測出瞬時風速為6米/秒。途中按規定停車檢查設備和產品狀態兩次。經過1個多小時的行駛,船箭塔組合體安全運抵發射架,活動發射平台自動對中鎖定。
據發射場總指揮崔吉俊介紹,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三垂一遠”模式,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可使產品運轉時間縮短到兩小時以內,發射區工作時間由原來的10—15天縮短到3—4天,並具備了15天以內連續發射能力。

船箭塔組合體神七發射器

船箭塔組合體 船箭塔組合體
酒泉衞星發射中心負責人20日透露,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將用長征二號F型火箭進行發射。長征二號F型火箭是中國目前唯一用於發射載人飛船的火箭。它是在長征二號E型即“長2捆”火箭的基礎上,按照載人航天工程總體任務和技術指標要求而研製的。 據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介紹,長征二號F型火箭全長58.3米,起飛重量479.8噸,由4個液體火箭助推器和芯一級、二級、整流罩、逃逸塔組成,包括控制系統、故障檢測系統、遙測系統、外測安全系統、逃逸系統、箭體結構、動力系統、推進劑利用系統、附加系統和地面設備等10個分系統。
劉宇介紹,與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用於這次發射的火箭有36項技術改動,可靠性指標從原來的0.97提升到0.98,航天員安全性指標達到0.997,乘坐的舒適性也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從1992年開始研製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是中國航天史上技術最複雜、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標最高的運載火箭。火箭能夠安全可靠地將飛船送入預定軌道,同時,在飛出大氣層之前,若出現重大故障,能按救生要求使航天員安全脱離故障危險區。
到目前為止,長征二號F型火箭已經成功地將4艘無人飛船和二艘載人飛船送入太空預定軌道,發射成功率達到100%.

船箭塔組合體火箭和飛船的組裝

茫茫的戈壁灘一眼望不到邊,偶爾有稀稀拉拉的駱駝刺從車窗前掠過。從機場出發,經過幾十公里的枯燥行程後,視野中出現了一棟藍白相間的建築———酒泉衞星中心的垂直總裝廠房。在距離廠房不遠的地方,是一座高大的發射塔架。即將託舉神舟七號飛船飛天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已經矗立在發射架上,飛船發射進入倒計時。從7、8月份開始,火箭、飛船、航天員就開始陸續進場,已經完成了多輪人、船、箭、地聯檢聯測。“測試過程一切順利。”崔吉俊説,“對於發射安全,特別是航天員的安全,我們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船箭塔組合體 船箭塔組合體
“航天員的安全高於一切。”測試發射站站長郭忠來告訴記者,發射中心在各個環節都做好應對突發情況的準備和預案。從航天員進入飛船到發射前30分鐘,如果發生意外,航天員可以從發射塔救生裝置逃生。屆時,還會有配置齊全的救生車等待在發射架下,隨時準備搶救航天員。在火箭點火後,航天員可以啓動逃逸飛行器,逃逸系統將帶着飛船離開箭體,在安全地區着陸。 在相當於38層樓高垂直總裝廠房,記者看到,這座大樓其實是空心的,中間沒有任何樓板。只有在這樣高大的空間內,疊加起來高達58.3米的火箭和飛船才能組裝起來。這個亞洲最大單層建築,還有一扇亞洲最大的大門———高74米、上寬14米、下寬25.6米、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自身整體重量350多噸。組裝好後的船箭組合體,就是通過這個大門,在一條20米寬的特製“鐵道”上駛入發射塔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