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鎖定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意思不能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不善於學習,不能夠由此及彼。
中文名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作    者
孔子
出    處
《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解    釋
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目錄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原文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譯文

孔子説:“不到他(她)努力想弄明白卻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她)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啓發他。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説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要再教他(她)了”。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評析

這裏是孔子介紹了他在教育方面的體會,他並不覺得一個老師一言堂地給學生灌輸就能有好的教學效果,而是覺得關鍵在於怎樣啓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讓老師替學生去舉一反三、反覆列舉,而是啓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我想這是值得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思考和借鑑的。
聰明的老師在向學生教授新課的時候,往往從提問或做遊戲開始,那樣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學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啓發學生的思維。如果只是單純地將現成的答案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會缺乏靈活運用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這裏的譯文和評論分析就是答案,你也可以試着從另外的角度來理解《論語》的原文。如果你善於開動腦筋勤思考,往往會有意外的發現和驚喜。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出處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作者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