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興固寺

鎖定
興固寺位於平鄉縣豐州鎮竇馮馬村西部,相傳始建於東漢,發展於宋元之時,兩代達到鼎盛時期,寺院佔地面積100多畝,有僧田300多畝。為當時直隸南部最大的佛教聖地。興固寺座北朝南,東西寬、南部131.8米、北部162.8米,南北長113.5米現存佔地面積16718.6平方米。千餘年來,興固寺曾多次重修維護,今中軸線上僅存三殿(民國六年)、大雄寶殿(1990年換頂),大殿東側金剛舍利殿(清乾隆十五年)等主要建築。現將各部分基本狀況描述如下:三殿(天王殿)三殿,又名天王殿,高9米,面寬三間,硬山瓦頂,抬梁式木架結構。今為民國六年重修之殿,殿內正面供奉彌勒佛,背後有護法彌陀站像,東西兩壁彩繪四大天王。其殿內梁檀多為鳥栢木料,鳥栢刮刨翻新,鳥形益加清晰,其狀如燕如鵲,或站或翔,或仰首鳴唱,或翅尾側聽,栩栩如生,有滿殿繞飛之感。二殿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拆除後未能復建,今僅存墟址。 [1] 
中文名
興固寺
外文名
HingTemple
地理位置
邢台市平鄉縣豐州鎮
氣候類型
温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16718.6平方米
開放時間
早上9:00-下午18:00
景點級別
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
門票價格
87元/人
著名景點
大雄寶殿、金剛舍利殿
建立時間
東漢初年

興固寺歷史沿革

興固寺始建於東漢年間,後趙初期(319——332年)在北方影響最大的印度高僧佛圖澄經西域來華,受到後趙皇帝石勒的信賴和恩寵,在今邢台的襄國一帶廣置寺院,弘法傳道,並攜大量金銀造寺,興固寺由常年居住襄國的印度高僧佛圖澄在原寺基礎上加以擴建完善。 [2] 
北宋時期,興固寺為汴京安國寺上寺,安國寺作為下寺直接受興固寺的總額,興固寺享有開壇受戒之權。當時寺內僧人眾多,香火鼎盛。至南宋末年,由於連年戰火不斷,興固寺幾經兵焚面目全非。 [2] 
元至元元年(1264年),邢州噠治,興固寺也得以重新大規模重修,據地方文獻記載,沿興固寺軸線建有九龍壁迎北、山門、三殿、二殿、大雄寶殿、西側建有大悲殿,軸線兩側建有鐘鼓樓、東西廂房、東西方丈室、戒堂、齋堂、客房等,寺院西側建有歷代高僧圓寂的石塔林,當地民間流傳着“先有興固寺,後有北京城”之説。元代開國元勳劉秉忠與興固寺素有往來,後輔佐忽必烈定都進北京,並奉旨規劃京都,劉秉忠設計皇城,以興固寺為參考,建造了北京城。 [2] 
明朝時期,興固寺重修增建,使該寺佔地面積達到108畝,有僧田330畝。據嘉靖十五年興固寺重修碑記載:“金碧輝煌,見者改觀,宮殿巍峨,眺遠望也,佛像森列,動人欽也”。 [2] 
乾隆十五年,又在大雄寶殿東側增建金剛舍利殿,規制之高,國內罕見。據清乾隆十六年《平鄉縣誌》記載:僧祥光自山西奉聖寺迎舍利數顆藏之。當時,興固寺無論是規模建設還是僧眾都達到鼎盛時期,據清代重修碑記載:“然興固寺乃冀南一大叢林”與“天竺白馬”齊名。 [2] 
民國六年,對興固寺三殿再次修整。 [2] 
1937年,日軍侵華後,興固寺成為抗日學校。 [2] 
1945年,平鄉縣全境解放後,興固寺的房屋作為共產陸續被改為供銷社、鄉政府、糧站。“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些極具藝術價值的建築、碑刻、飾物遭到嚴重破壞。 [2]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根據黨的宗教政策,興固寺開始恢復小型的活動。 [2] 
1984年,興固寺被平鄉縣人民政府公佈為平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92年,經平鄉縣人民政府批准,開放興固寺佛教活動場所,把修繕恢復興固寺列為旅遊開發重點項目。馮馬鄉政府、糧站、衞生院、供銷社和馮馬鄉中等單位陸續從興固寺遷出,同時雕刻漢白玉佛像數尊。
1996年,印宏法師受邢台市佛協委派,來興固寺主持佛事。 [2] 
2004年,大雄寶殿、三殿相繼舉行開光慶典大會。中國佛協副會長、河北省佛協會長淨慧法師、普彤寺首座弘川法師、平鄉縣委主管文化宗教的副書記等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來自全國各地的佛教徒4000多人齊集本寺,傳道宏法,場面宏大壯觀。 [2] 
2006年,竇馮馬又被申報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興固寺已成為冀南大地重要的佛事活動場所。前來觀瞻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2] 

興固寺建築規模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3張)
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五間,高10米,歇山頂滾龍花脊,脊高盈來,其脊角獸碩大,現存角獸殘片中,僅獸嘴足有二尺。殿內正面供釋迦摩尼座像,為木質通體貼金,腹空,其心臟處置一金質元寶,寺敗後被寺僧盜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活躍在漳河兩岸,以興固寺為落腳地,曾在佛像腹內藏匿過傷員或武器。佛像兩側置十八羅漢雕像,佛前左側置七十二盞蓮花燈樹,每朵蓮花座上置一青銅燈碗,其後為一尊高不足尺的小佛像,形態各異。“破四舊立四新”時被砸爛。今大殿是在原木架結構的基礎上,於1990年重新加固換頂,正面供釋迦摩尼漢白玉座為新雕刻像。 [3] 
金剛舍利殿
金剛舍利殿
金剛舍利殿(3張)
金剛舍利殿,為清乾隆十五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面寬三楹,進深三間,高三丈餘。硬山瓦頂,琉璃鑲邊,疊梁式木架結構,龍頭鳳尾斗拱,山花為高浮雕琉璃彩游龍戲珠,背頂東西磚雕“峻”“極”二字,殿前有兩組三層磚雕飾頭,集透雕、浮懸雕於一身,刀工手法細膩,獸鳥神態逼真,花草惟妙惟肖。殿內木雕更為獨特,梁檀柱架交接處的花牙角魚户不對稱,各有千秋,二十四塊檀隔架雕造各異,無一雷同。殿頂脊檀處的八組透雕花飾各具風采,通殿木雕千姿百態。殿內梁檀、托架、金坊遍施彩繪,因年代久遠,彩繪勻變烏脱落、唯貼金游龍雨蝕不脱,浮塵揮去,光亮如新。更讓人歎為觀止的是,殿內能看到的木架上都繪有雙龍圖案,全殿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龍圖多達365幅,形態生動,或飛或翔或動或靜,無不美輪美奐,特別是夜間,燈光一照,你好像置身在龍的海洋。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為歷代帝王所專有,舍利殿這種遍繪金龍的高規格,更代表着它的至高無上,為國內寺廟建築所絕無僅有。 [3] 

興固寺主要價值

興固寺歷史價值

興固寺 興固寺 [4]
興固寺建寺較早,據傳始建於東漢,後趙石勒初期,在北方影響最大的印度高僧佛圖澄在原寺基礎上加以擴建完善。北宋時期,興固寺為汴京安國寺上寺,享有開壇受戒之特權。據確切史料記載:元至元元年,興固寺重新大規模重修。沿興固寺軸線,建有九龍壁、山門、三殿、二殿、大雄寶殿,西側建有大悲殿,軸線兩側建有鐘鼓樓,東西廂房、戒堂、戒場、齋堂、客房、東西方丈室,寺院西側建有歷代本寺高僧圓寂的石塔林。元代開國功勳劉秉忠與興固寺素有來往,後輔佐忽必烈定都北京,並奉旨規劃京都,其設計方案以興固寺為參考,建造了北京城。所以在當地民間盛傳“先有興固寺,後有北京城”之説,其説並非全無道理。清代增建金剛舍利殿,更是規格之高,非一般寺廟能有,至今保存完整,寺內藏有釋迦摩尼真身舍利三顆,明代線裝版大藏經20餘卷,這對河北乃至全國佛教傳入及發展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5] 

興固寺藝術價值

興固寺大雄寶殿舍利殿,歷經數百年,滄桑歲月,仍保留着清代建築風格。舍利殿建築裝飾獨特,更有365條貼金龍圖,國內罕見。無論是建築工藝,還是彩繪藝術,均已達到登峯造極的程度,是研究明清古建裝飾和工藝美術的重要史料。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