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

鎖定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是出自《全唐詩》的五言古詩,作者是李白。此詩抒寫了詩人與從侄李良同遊天竺寺的所見所感。
作品名稱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字    數
60個
作品風格
以遊記形式抒發情感
詩中所寫內容
與從侄李良同遊天竺寺的所見所感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作品原文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
掛席凌蓬丘⑵,觀濤憩樟樓⑶。
三山動逸興⑷,五馬同遨遊⑸。
天竺森在眼,松風颯驚秋⑹。
覽雲測變化,弄水窮清幽。
疊嶂隔遙海,當軒寫歸流。
詩成傲雲月,佳趣滿吳洲⑺。 [1]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註釋譯文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作品註釋

⑴唐時,杭州隸江南東道。州有天竺寺,乃今之下天竺寺。《鹹淳臨安志》:下竺靈山寺,在錢塘縣西十七里。隋開皇十三年,僧真觀法師與道安禪師建,號南天竺寺。唐永泰中賜今額。《淳祐志》雲:大凡靈竺之勝,週迴數十里,而巖壑尤美,實聚於下天竺靈山寺。自飛來峯轉至寺後,巖洞皆嵌空玲瓏,瑩滑清潤,如虯龍瑞鳳,如層華吐萼,如皺縠疊浪,穿幽透深,不可名貌。林木皆自巖骨拔起,不土而生。傳言茲巖產玉,故腴潤能育焉。其間,唐宋遊人題名不可殫紀。《一統志》:下天竺寺,在杭州府城西十五里。晉咸和中建,寺前後有飛來、蓮花諸峯,合澗、跳珠諸泉,夢謝、流杯、月桂諸亭,遊人多至其間。
⑵《十洲記》:蓬丘,蓬萊山也。
⑶《夢梁錄》:樟亭驛,即浙江亭也,在跨浦橋南江岸。《浙江通志》:樟亭,在錢塘縣舊治南五里,後改為浙江亭,今浙江驛其故址也。
⑷三山,謂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
⑸五馬,古太守事。
楊齊賢曰:自西湖入天竺寺路,夾道皆古松,其地名曰九里松。靈隱、天竺同在一處,皆由松門而進。
顏延年詩:“振揖發吳洲。” [2]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作品譯文

乘坐帆船來到蓬丘島,上樟樓觀賞著名的錢塘江潮。
五馬大車載你我一同遨遊,興致如三山逐浪高。
天竺寺森然收如眼底;一路松風在唱着秋天的歌。
看雲捲雲舒,變化莫測;順水流而上,窮其源頭的清幽。
遙遠的大海在重重山巒的那邊,窗外江水奔湧歸大海。
詩寫好了,足以傲視日月,吳國山水充滿了無限樂趣! [3]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4]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着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