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貢鹽場

鎖定
自貢鹽場,是指位於四川省自貢市的鹽場。
自貢地區的鹽業生產,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已成為四川三大產鹽場之一。清咸豐、同治年間,更發展成為四川鹽業生產中心,產量佔全省一半以上。到1914年,自貢東西兩場共有水火井960眼,火灶4584口,炭灶88口。民國初年,自流井鹽場年產鹽20多萬噸,佔全省產量的六成,為全國所需的五分之一。 [1-2]  [14] 
自貢鹽場是20世紀初期中國早期少數幾個工業聚集地,在歷史上,大安鹽場是自貢三大老鹽場之一,大山鋪是自貢古鹽運陸路的重鎮,深受鹽文化滋養。 [3] 火井沱、大來井、大灣井為中心的郭家坳地區,是自貢鹽場最主要的產鹽基地。在抗日戰爭中是被日寇轟炸最為集中的地區。 [10]  自貢鹽場分為八大產區,自東向西第一個就是涼高山。涼高山老街形成於清朝晚期,是井鹽陸上運輸的重要驛站,一度商賈雲集、物流通達。 [12] 
中文名
自貢鹽場
地理位置
四川省自貢市
清末富榮鹽場按井、灶、筧生產過程的粗略估計,勞動分工達四五十種。在、灶、筧中,分別置有掌櫃、經手、管事、外場等管理人員,並有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採用“龍門帳”的固有複式帳法,代表了當時中式會計的最新水平。 [4] 
2019年,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名單正式對外公佈,自貢古鹽場系列工業遺產(老鹽場1957、東源井古鹽場、燊海井古鹽場)榮膺本批次49個工業遺產項目之一,成為自貢首個入選國家工業遺產的項目。
自貢古鹽場系列工業遺產項目包含老鹽場1957東源井古鹽場燊海井古鹽場,從手工木質天車到真空製鹽車間,完整清晰地展現了自貢近現代製鹽的工業文明脈絡。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後,加快自貢優質工業遺產向文旅產業轉化,把製鹽工業遺產開發、利用,發掘城市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5] 
自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間,自貢鹽場累計生產食鹽達193.9萬噸,為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食鹽保證,當地鹽商累計上繳鹽税達二十多億元,為前線提供了鉅額軍費開支。 [6]  自貢鹽場由自流井貢井2鹽區組成。自流井屬富順,貢井屬榮縣;在鹽務行政上上合稱富榮鹽場,自流井稱東場,貢井稱西場,為川鹽最重要的區域之一 [7-9]  曾任川康鹽務管理局局長的曾仰豐在《自貢鹽場簡述及其展望》中考證:川鹽濟楚之後,自貢鹽場大辟井灶,產量猛增,達到全川年產萬噸居其半數的程度,自貢自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鹽都”。 [13] 
自貢鹽場,歷史上叫做富榮鹽場,為了便於管理,在民國初年的時候,鹽務管理當局將其分為富榮東場富榮西場。東場以自流井為中心,依次分為涼高山、大墳堡、東嶽廟、豆芽灣郭家坳五個區;西場則以貢井為中心,依次分為席草田苟氏坡黃石坎三個區。其中,郭家坳屬富榮東場的第五區,所達地域是:東至高山井,西至白家塘,南至仰天窩,北至大塘山。 [11] 
1902年,蒸汽機車在自貢鹽場試用成功。1904年,汲滷鋼繩在自貢鹽場開始取代了傳統的篾索。很快,從1913年起,第一部站爐機車的作用就迅速被自貢鹽場認識,隨即被鹽場相繼採購,使用者逐年多起來。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