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富榮鹽場

鎖定
富榮鹽場 ,是民國時期對自貢鹽場的稱謂。我國最大的井鹽產地。在四川省南部偏西的自貢市附近。自貢地區東邊屬富順縣,西邊屬榮縣,因兩地都盛產井鹽,所以在川鹽生產史上稱為“富榮鹽場”。鹽場分富榮東場富榮西場,東場的滷水自己噴出,被稱為“自流井”;西場的井鹽質量特別好,曾用來進貢宮庭,故稱為“貢井”。 [7-9] 
自貢城市的雛形是以生產井鹽著名的富榮鹽場,包括自流井和貢井地區,又稱富榮東場和富榮西場,在自貢設市之前,自流井和貢井分屬富順縣榮縣管轄。 [2]  富榮鹽場的鹽在清代時幾乎佔據全川一半以上的份額,四五千口井,年產近30萬噸。那時候水路可以行船,是絕對主要的運載方式,自貢富榮鹽場的鹽大多便沿着釜溪河順流而下,在匯入沱江之後再裝炭花船,運到瀘州轉到大鹽船上,順流東運宜昌,進入楚地。 [4-5] 
四川省的鹽井遍佈於省內的東南北,但產量最豐者首推富榮鹽場(自貢鹽場舊稱富榮鹽場),故論川鹺者,皆以富榮鹽場為主體。富榮鹽場在抗戰前產浮於銷,岸積廠困,1926年,兩場曾產至四百八十萬擔。 [3] 
中文名
富榮鹽場
時    期
民國時期

富榮鹽場史料記載

早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富順榮縣分別設立自流井和貢井縣丞署,“專司鹽務”,1937年4月,國民政府更是將四川鹽務稽核分所與四川鹽運史署合併,改組為四川省鹽務管理局(其辦公地點就在後來的沙灣飯店),並設置了富榮東場公署和富榮西場公署,負責管理鹽税徵收、鹽的產製、質量檢查、鹽斤稱放,以及指揮鹽警、查產緝私。這説明,作為四川首屈一指的井鹽產場和鹽業中心,富榮鹽場的重要地位顯而易見,也是自貢設市的重要基礎。 [2] 

富榮鹽場歷史淵源

自貢鹽場清代稱“廠”,民國稱“場”。
清初自流井與貢井向系一廠,名富義廠。
雍正八年(1730)分貢井屬榮縣,富義廠遂分為兩部分:自流井稱“富廠”,貢井稱“榮廠”。因兩廠地域相連,以地勢高低而又分為上、下兩廠,貢井為上廠,自流井為下廠。
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川鹽濟楚,自貢鹽場得以迅速發展,兩廠經濟上逐漸融為一體,合稱“富榮廠”。

富榮鹽場區劃沿革

民國四年(1915)又以土地坡為界,將富榮廠分為兩部分:自流井稱“富榮東場”,貢井稱“富榮西場”。東場分為涼高山大墳堡東嶽廟豆芽灣郭家坳五垣,西場分為苟氏坡黃石坎席草田三垣,並分別成立東、西兩場署管理鹽場事務,在行政區劃上仍分隸於富順和榮縣。
民國二十八年自貢市成立後,兩場均隸屬自貢市管轄,但名稱仍為富榮東場富榮西場
民國三十二年富榮東場改為“自流井場”,富榮西場改為“貢井場”。 [1] 

富榮鹽場產業規模

作為四川鹽業中心的富榮鹽場,便承擔起了供應軍需民食的重任。為此,國民政府財政部於1938年3月明令川鹽增產,並提出“增加產量首先從富榮兩場着手”,要求自貢鹽場年產食鹽增加300萬擔,比1937年的327萬擔將近翻一番。從1938年1月起,富榮鹽場開始大量起復滷井增加鹽灶,提高產量,加運鹽斤。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