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畫像

(清代高鳳翰創作繪畫)

鎖定
《自畫像》是清代畫家高鳳翰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中,畫家將自己置於陡峭的絕壁之間,險峻的山石,洶湧的江水,奇生的古木,使人感受到的不是士大夫寄託林泉之志的山水,而是預示着人生的艱險,仕途的艱辛。 [1] 
中文名
自畫像
作    者
高鳳翰
創作年代
清代
幅    式
立軸
材    質
絹本
畫作類型
設色畫
規    格
縱106釐米,橫53.4釐米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自畫像畫作內容

畫幅右側有作者自題“寥天弧鶴,託跡冥鴻。回臨絕嶠,坐領長風。倘有成長剌,舡出沒其中乎?丁未三月初一日南邨居士自題。”鈐“鳳”、“翰”(白方聯珠)印,收藏印二方不辨。
此畫中的主人翁為作者自己。高鳳翰身着白色寬服長袍,頭戴斗笠,長髯垂胸,雙手相合,雙目凝視,側身依石坐於斷壁懸崖的石台上。其背景截取山河的一角。山石險峻陡峭,造型奇特。懸崖和山腰松柏怪生,有的矗立山腰平坡處,有的倒懸在懸崖壁,有的橫卧在懸崖上,崖下為寬闊的江河、波濤澎湃。在畫面左下側江面上,陡峭巨石衝出水面,似一根巨大的石柱,巨石頂端屹立數株松柏,與對岸懸崖上的卧松遙相呼應,點綴着美好的湖光山色。在這幽雅謐靜的環境中,作者正在俯視水面,突然長空中有孤鶴飛翔而來。 [2] 

自畫像創作背景

《自畫像》作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時年作者45歲。當時正值高鳳翰仕途轉折時期,是年,他赴濟南省試,應選,次年赴京應試,考列一等,分發安徽試用。他並不熱衷仕途,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也很不滿,應試做官可能是生活所迫,作品即是他當時心境的寫照。 [1] 

自畫像藝術鑑賞

構圖
《自畫像》局部
《自畫像》局部(2張)
此畫構圖新穎奇特,取高遠之景,把景物拉近,僅截取山水某一角。畫面的景物安排得體,虛實搭配相宜,能很好地體現出山水的整體感。 [1] 
技法
圖中的自畫像也很寫實。人物描繪雖筆墨不多,但刻畫得深刻細膩,十分傳神,面部以細線勾勒,赭墨烘染,衣服用柳葉描,衣紋清晰。故儘管畫中的人物相對而言比例較小,但通過作者精心構思,人物造型準確生動,起到了突出此畫的主題作用。 [2] 
圖中人物面部作細緻渲染,類似“墨骨法”;衣紋勾勒簡略,取“白描法”;樹石勾、皴、染工整勁健,具宋人之骨,畫法反映了他中年兼取諸家、秀勁蕭散的特色。 [3] 

自畫像作品評價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國強:畫面主人公偉軀美髯,瀟灑地依坐在懸崖石台上,俯身凝視着洶湧波濤中巍然屹立的危石和挺直俊秀的勁松,天際有一隻孤鶴從遠處飛來,姿態矯健。從頭戴斗笠、身着儒袍的裝束看,當是高鳳翰中考前形象,氣勢雄闊的景緻顯現出他當時胸懷的凌雲壯志,孤鶴、危石、勁柏、新松,也寓意着他孤傲不羣、倔強不屈的品格。此圖以景襯情,真實地披露了他當時的心境。 [3] 

自畫像作者簡介

高鳳翰(1683—1748年),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膠州(今山東膠州市)人。雍正五年(1727年)舉孝友端方,任安徽歙縣縣丞、績溪縣令等職,因不善逢迎而被誣人獄,後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書畫,山水縱逸,花卉奇崛,晚年病癉,以左手揮毫,更具蒼勁老辣之韻,自鐫“丁已殘人”、“尚左生”二印。書法長於隸、草,隸書古樸,草書圓勁。亦善篆刻,宗法秦漢,蒼古樸茂。所創風格獨特,與“揚州八怪”並譽揚州畫壇。 [3] 
參考資料
  • 1.    【高鳳翰自畫像軸】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1-08]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金盾出版社,2004.09,第2190頁
  • 3.    曹利祥主編;單國強編撰,中國美術圖典 肖像畫,嶺南美術出版社,2000.02,第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