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畫像

(清代金農創作中國畫)

鎖定
《自畫像》是清代書畫家金農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一老者持杖而立,面朝右側,神態平和,目光深邃,形象生動傳神。全幅構圖新穎,人物以墨線白描而成,線條簡練,寥寥數筆即形神兼備,既繪出了異於凡俗的儀表,又表達出了怪僻古奇的性格特徵,風格清幽古樸,不求形似。 [1] 
中文名
自畫像
創作年代
清代
作    者
金農
材    質
紙本
規    格
縱131.3cm,橫59.1cm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類型
墨筆畫
幅    式
立軸

自畫像畫作內容

此圖為揚州八怪之一金農73歲時的自畫像。畫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側身而立,姿態篤定,神情超然。 [2] 
畫幅右側有長段自題識:“古來寫真,在晉則有顧愷之為裴楷圖貌,南齊謝赫為濮肅傳神,唐王維為孟浩然畫像於刺史亭,宋之望寫張九齡真,朱抱一寫張果先生真,李放寫香山居士真,宋林少韞畫希夷先生華山道中像,李士雲畫半山老人騎驢像,何充寫東坡居士真,張大同寫山谷老人摩圍閣小影,皆是傳寫家絕藝也。未有自為寫真者。惟《雲芨七籤》所載唐大中年間,道士吳某引鏡濡毫自寫其貌。餘因用水墨白描法為寫二朝老民七十二歲像,衣紋面相,作一筆畫,陸探微吾其師之:圖成遠寄鄉之舊友鈍丁隱君,隱君不見餘近五載矣,能不思之乎!他日歸江上,與隱君杖履相接,高吟攬勝,吾衰容尚不失山林氣象也。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立秋日,金農記於廣陵僧舍之幾節菖蒲憩館。”鈐朱文“金氏壽門”一印。 [3] 

自畫像創作背景

此幅自畫像,據自題所署年款“乾隆二十四年”,知為其73歲肖像。是作者為了寄給好友丁隱君所創作的。 [4] 

自畫像藝術鑑賞

自畫像技法

《自畫像》局部
《自畫像》局部(2張)
作品確用減筆白描法,寥寥幾根線條就描畫出“疏髯高顴”的外貌特徵。畫面突出其腦後的絲束髮、手持的一根長杖和寬大拖地的外袍,別無背景,然依仗裝、姿態和道具,即形象傳達出這位老人不同常人的氣質,所謂嗜奇、古怪的“山林氣象”。
作品畫法亦不依傍前人。白描線條起伏頓挫,若斷若連,生澀稚拙,類似書法用筆,與古拙質樸的“漆書”題字呈相同韻味。形象塑造也不求準確,身首比例、手的結構、衣紋皺褶都失之恰當,然誇張地突出若干體貌特徵,使形象更顯鮮明。富有文人畫的特色。 [4] 
該圖書法用筆扁方,結體新奇,與畫像兩相對照,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5] 

自畫像形象

古人畫肖像,多以頭部五官為重點,尤以雙目傳神為最高追求。在《自畫像》中,畫家則把刻畫的重點由人面而移向全體。雖然只是側面,但姿態身段卻非常傳神。整個形象,不求結構的比例的準確,而是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筆墨和精神的韻味。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自畫像》是古代文人畫在肖像領域觀念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 [5] 

自畫像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畫家馮驥才:這幅畫全用線勾,緩緩行筆中,筆鋒不斷變化,使線條富於奇異的美感和韻味。 [6]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學術研究方面的價值已在長題中見出,至於欣賞方面,則如金農自己所提示的那樣:他以極簡的一筆畫方式,作極傳神的人物形態,其間所包含的神韻的把握、技巧的錘鍊、線條的概括,以及背景純出以空白的空曠處理,在在體現出一個藝術家的高超精湛的修養與素質。 [7] 

自畫像重要展覽

2009年10月13日,“再蘭亭序”中國書法大展在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拉開帷幕,《自畫像》在其中展出。 [8] 
2017年10月12日,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主要參展方的“傳神雅聚——中國明清肖像畫展”在德國柏林開幕,《自畫像》在其中展出。 [9] 

自畫像作者簡介

金農(1687—1763或1764年),字壽門,號冬心,又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受業於何焯。乾隆元年以布衣被薦博學鴻詞科,未中,遂遊歷四方,後居揚州,以賣書畫為生。博學多才,工詩文,精篆刻。善山水、人物、花卉,畫風古樸,造形新穎奇古,極具個性,秦祖永《桐蔭論畫》評其“涉筆即古,脱盡畫家習氣”。五十歲後開始繪畫創作,與鄭燮、高翔、汪士慎等人並稱為“揚州八怪”。書法出入楷隸之間,所創“漆書”尤為奇古,頗具特色,富於金石意味,為時人所推重。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