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然疫源

鎖定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今天疾病分類單元上,雖未單獨成一體系,但卻包羅病毒、細菌等多種微生物所致的感染和寄生蟲病,這類疾病仍在不斷增多,這與在一些動物源性疾病,即人、獸共患病中,日益發現其自然疫源有關。據認為約有4/5的人患傳染病,在自然界至少有一種或一種以上其他脊椎動物作為其病原體的貯存寄主。
中文名
自然疫源
包    括
病毒、細菌、寄生蟲等
要    素
5個
特    點
活動性和持久性
範    疇
生物醫學
寄    主
脊椎動物等

自然疫源組成結構

自然界限定景觀內的生物羣落間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疾病傳染源。自然疫源結構中有五大要素:①相應的病原體;②媒介動物或兼貯存寄主,許多是節肢動物;③貯存寄主動物;④受納病原體的易感者;⑤保證病原體在含有上列諸要素的病原生物羣落中持續循環的適宜景觀和生境及其環境條件。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今天疾病分類單元上,雖未單獨成一體系,但卻包羅病毒、細菌等多種微生物所致的感染和寄生蟲病,這類疾病仍在不斷增多,這與在一些動物源性疾病,即人、獸共患病中,日益發現其自然疫源有關。例如腦炎羣和馬腦脊髓炎羣疾病、出血熱羣疾病、狂犬病、黃熱病、馬爾堡病毒病、拉薩熱(拉沙熱)、鳥疫、恙蟲病、 Q熱、斑點熱羣立克次氏體病、鼠疫、兔熱病、布魯氏菌病鈎端螺旋體病、蜱媒迴歸熱、利什曼氏原蟲病弓形蟲病血吸蟲病肝片吸蟲病棘球蚴病旋毛蟲病、絲蟲病、錐蟲病等等都有自然疫源。

自然疫源傳播途徑

病原體通過多種感染方式和傳播途徑,在自然界不斷循環,從而維持自然疫源的活動性和持久性。例如蜱媒腦炎病毒的貯存寄主動物已知多達80餘種。全溝硬蜱則是重要的媒介兼貯存寄主,它侵寄吸血的寄主竟有200多種動物。蜱可經卵將該病毒垂直傳遞下去,直至幾個世代。帶有病毒的各期蜱類吸血時,又能在200多種動物中的易感者間傳播病毒。這類蟲媒型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共有特點是:病原生物羣落中的病原體、媒介節肢動物以及貯存寄主動物三者及其種羣活動節律的同步性、鮮明的季節性乃至一定空間的共同分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