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布魯氏菌病

(病症名稱)

鎖定
布魯氏菌病,又稱布氏桿菌病、布病、波狀熱,是一種由布魯氏菌(Brucella)引起的動物源性傳染病。此病通過感染動物的排泄物或消費由感染動物製成的食品傳播至人類。高危人羣包括居住或旅行於疾病流行地區(如牧區)的人羣,以及暴露於布魯氏菌的職業人羣,如屠宰場工人、肉類加工工人和獸醫等。全球範圍內廣泛流行,特別是在環地中海地區、東歐、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加勒比海地區和中東地區。
布魯氏菌病最明顯的症狀是反覆高熱,以及大汗、乏力、關節痛等。病程可長達數月,且部分患者可出現神經系統和心臟疾病的症狀。布魯氏菌病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皮膚和黏膜接觸等途徑傳播,人傳人情況少見。
布魯氏菌病的治療主要採用抗生素,常選擇能夠進入細胞內的抗菌藥物,如多西環素利福平。醫生會根據患者病程和病情嚴重程度調整抗生素療程。大部分患者經規範治療後可治癒,預後良好。預防布魯氏菌病的手段主要是注重個人衞生,避免直接接觸到動物排泄物,以及避免食用未經處理的動物源食品,如生肉和未經巴氏消毒的奶製品。
中醫病名
布魯氏菌病
別    名
布氏桿菌病、布病、波狀熱
就診科室
傳染科、感染科、內科
多發羣體
接觸感染動物的人羣,尤其在牧區更常見,男女發病率相當
常見病因
感染布魯氏菌,通常是由於接觸感染動物的排泄物或攝入感染動物製成的食品
常見症狀
反覆高熱、大汗、乏力、關節痛、肝脾及淋巴結腫大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的排泄物,或者攝入由感染或患病動物製成的食品,少數情況下,性行為、輸血和骨髓移植也可能感染布魯氏菌病
相關藥物
多西環素利福平鏈黴素複方磺胺甲噁唑頭孢曲松

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

布魯氏菌病為全球性疾病,主要的流行地區包括環地中海地區、東歐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加勒比海地區、中東地區等。
中國於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曾進行大規模的動物布魯氏菌感染防治,使發病率顯著下降,但近年來其發病率有增高趨勢,主要流行於西北、東北、青藏高原、內蒙古等牧區。
該病發病高峯位於春夏之間,與動物產仔季節有關。中國以牛種菌和羊種菌為主要的病原體。
布魯氏菌幾乎總是從感染家畜以及被污染的家畜產品傳播給人類,人羣普遍易感,男女發病率相當,但人傳人十分少見。
在動物宿主中,流產或早產是布魯氏菌病的常見徵象。感染動物會在尿液、奶、胎盤和流產產物中排泄布魯氏菌,布魯氏菌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力較強,可在凍肉及奶製品中存活數週甚至數月。

布魯氏菌病病因

布魯氏菌病發病機制複雜。布魯氏菌進入人體後,隨淋巴液到達淋巴結,細菌在細胞內繁殖,形成局部的病灶。致病菌所在細胞破裂後導致菌血症,致病菌隨血流分佈至全身多個臟器,形成多發的病灶。

布魯氏菌病發病原因

布魯氏菌病由布魯氏菌引起,該菌分為6個種,分別為羊種、牛種、豬種、犬種、綿羊附睾種、沙林鼠種,其中前四種均對人類具有致病能力,但毒力不同。

布魯氏菌病誘發因素

  • 地區
居住於該病流行地區(如牧區)或於該病流行地區旅行者,更易發生此病。
  • 職業
某些職業布魯氏菌暴露率較高,包括屠宰場工人、肉類加工工人、獸醫、實驗室工作人員等,均屬於布魯氏菌病的高發人羣。
  • 人體免疫功能
若人體免疫功能正常,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清除致病菌,可只出現亞臨牀感染,不出現臨牀症狀。若人體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強,致病菌反覆入血,宿主可發生慢性感染。
  • 其他因素
進食生肉或未經巴氏消毒的奶製品;幫助動物分娩,如牛、羊等。

布魯氏菌病症狀

布魯氏菌病患者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1~3周,也可長達數月。反覆高熱伴大汗淋漓是該病突出的症狀,常伴有遊走性關節痛、睾丸腫痛,肝、脾、淋巴結腫大,也可見頭痛、皮疹等。
布魯氏菌病的症狀和體徵不具有特異性,最突出的表現為發熱。
部分患者可出現典型的波狀熱,即體温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覆多次。
發熱也可以是部分患者唯一表現,少部分還能僅表現為低熱。
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寒戰,大汗,疲憊、乏力,關節痛、肌痛、背痛,頭痛,厭食、體重下降,抑鬱等等。
上述症狀可能在消失後數週甚至數月再次出現。部分患者症狀可持續存在,病程超過1年,即發生慢性感染,出現脊柱炎、關節炎、心內膜炎等疾病的相關症狀。
臨牀醫生在檢查中,可能能夠發現布魯氏菌病患者肝、脾和(或)淋巴結腫大。

布魯氏菌病就醫

布魯氏菌病早期難以識別。若出現典型的波狀熱、肌痛,伴顯著的乏力,或者持續發熱,合併布魯氏菌暴露的危險因素,應該考慮布魯氏菌病的可能,建議及時就醫。
此外,建議發生布魯氏菌暴露的孕婦諮詢相關醫生,必要時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曾患布魯氏菌病的孕婦也應該告知醫生相關病史。

布魯氏菌病診斷流程

布魯氏菌病的臨牀表現不具有特異性,其診斷需要有布魯氏菌實驗室檢查的證據。在血液、骨髓、腦脊液、傷口滲液、膿液、關節液中分離出布魯氏菌可以協助確診。醫生診斷此病時,通常會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 疑似診斷
符合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史及臨牀表現,即可做出疑似診斷。
  • 臨牀診斷
疑似診斷基礎上,同時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T)結果為陽性,或膠體金免疫層析試驗(GICA)結果為陽性,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結果為陽性,或布魯氏菌培養物塗片革蘭染色檢出疑似布魯氏菌,即可做出臨牀診斷。
  • 確定診斷
符合疑似或臨牀診斷,同時滿足實驗室確診檢測結果中任一一項,可明確診斷該病。
  • 隱性感染
符合布魯菌病流行病學史,同時滿足上述確定診斷的實驗室檢測中任一項,而沒有臨牀表現者,為隱性感染。

布魯氏菌病就診科室

患者一般可視醫院診療範圍就診於傳染科或感染科;在該病高發地區部分醫院,可直接就診於布魯氏菌病科;如醫院無特設前述科室,可就診於內科。

布魯氏菌病相關檢查

  • 常規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計數通常為正常或偏低,可發生全血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加,可出現異型淋巴細胞
紅細胞沉降率在急性感染期加快,慢性期可正常。
肝酶常輕度異常。
  • 實驗室初篩檢測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T)結果為陽性。
膠體金免疫層析試驗(GICA)結果為陽性。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結果為陽性。
布魯氏菌培養物塗片革蘭染色檢出疑似布魯氏菌。
  • 實驗室確診檢測
從患者血液、骨髓、其他體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種病理材料培養物中分離到布魯氏菌。大部分血培養樣本會在培養第7日到第21日之間得到陽性結果。
骨髓培養優於血培養,但一般僅用於血常規異常、不明原因發熱且布魯氏菌病血清學檢查陰性的患者。
試管凝集試驗(SAT)滴度為1:100++及以上,或者患者病程持續一年以上且仍有臨牀症狀者滴度為1:50++及以上。
補體結合試驗(CFT)滴度為1:10++及以上。
抗人免疫球蛋白試驗(Coomb’s)滴度為1:400++及以上。
  • 分子檢測
BCSP31聚合酶鏈式反應(BCSP31-PCR)、AMOS聚合酶鏈式反應(AMOS-PCR)已經應用於布魯氏菌的檢測,且可以進行布魯氏菌亞種鑑定。
  • 其他檢查
臨牀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相關特殊檢查。
若懷疑心臟受累將安排超聲心動圖和心電圖檢查,若懷疑神經系統受累將安排腰椎穿刺,其他特殊檢查還包括骨關節X線、骨掃描、顱腦CT、肝臟超聲或磁共振成像檢查、淋巴結活檢等。

布魯氏菌病鑑別診斷

該病應與其他可導致長期發熱的疾病進行鑑別,特別是同時伴有多汗、關節痛、肝脾腫大的疾病,如結核、傷寒、淋巴瘤、結締組織病等。詳細的輔助檢查將有助於疾病鑑別。

布魯氏菌病治療

布魯氏菌病明確診斷後可開始藥物治療,抗生素療程需要根據患者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調整,治療目標是控制病情,並預防併發症、疾病復發和後遺症的發生。
醫生通常會使用抗生素聯合治療方案,延長治療時間,並且選擇能夠進入細胞內的抗菌藥物,如多西環素和利福平。
對已經發生脊柱炎、神經型布魯氏菌病、布魯氏菌性心內膜炎的患者的治療方案會適當調整。

布魯氏菌病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補充營養,必要時予對症支持治療。

布魯氏菌病藥物治療

考慮到藥物治療的複雜性,患者使用藥物需嚴格遵醫囑執行。
  • 成人
建議使用多西環素聯合利福平進行治療,至少連用6周,根據患者症狀、體徵和血沉、C反應蛋白檢查結果等變化可能會適當延長療程。
其他方案可以考慮:
對於局灶性、複發性或難治性布魯氏菌病的複雜病例,可以考慮三藥聯合方案。
  • 孕婦
建議利福平+複方磺胺甲噁唑方案。妊娠12周內可考慮三代頭孢+複方磺胺甲噁唑方案。
  • 兒童
8歲以下兒童建議利福平+複方磺胺甲噁唑方案或利福平+氨基糖苷類藥物方案。8歲以上兒童可以參考成人方案,但藥物劑量應進行適當調整。
  • 針對併發症治療
脊柱炎
建議多西環素+利福平+鏈黴素(2~3周)方案,總療程至少3個月,必要時外科手術治療。
神經型布魯氏菌病
建議多西環素+利福平+複方磺胺甲噁唑或頭孢曲松方案,治療持續時間通常比較長,至少6~8周,建議持續治療至腦脊液恢復正常。
布魯氏菌性心內膜炎
建議多西環素+利福平+複方磺胺甲噁唑或頭孢曲松方案,但常需同時行心臟瓣膜置換術,並延長療程。

布魯氏菌病預後

該病一般預後良好,經規範治療大部分是可治癒的,死亡率小於2%,主要致死原因是心內膜炎、嚴重的神經系統併發症等。
少數病例可以遺留骨和關節的器質性損害,使肢體活動受限,有的病例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後遺症。診治不及時、不徹底所導致的慢性病患者,預後較差。
該病不良結局包括疾病復發和治療失敗,通常是因為未能根除細胞內的細菌。
  • 治療失敗通常與布魯氏菌脊柱炎有關,已報導的失敗率最高達15%。
  • 治療後的複發率為5%~15%,復發常發生在初次治療完成後3~6個月,多與抗生素選擇不當、治療持續時間短、患者依從性不佳或局部感染病灶有關。
併發症
布魯氏菌病可累及全身任意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生殖系統、消化系統等,而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慢性布魯氏菌病可出現多種全身併發症。
  • 布魯氏菌性心內膜炎
發生率1%~2%,可損害心臟瓣膜,是布魯氏菌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也是布魯氏菌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骨關節炎
表現為關節腫痛和僵硬,膝關節、股關節、踝關節、腕關節和脊柱關節最常受累,其中脊柱炎治療難度較大,炎症持續存在可影響脊柱功能。
  • 附睾睾丸炎
布魯氏菌侵入男性生殖系統,導致附睾睾丸炎,主要表現為睾丸腫痛,這在男性患者中並不少見,多為單側。
  • 神經型布魯氏菌病
2%~7%的布魯氏菌病會發生神經系統受累,表現為急慢性腦膜炎、腦膜腦炎脊髓炎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布魯氏菌病引起的腦膜炎與結核性腦膜炎的腦脊液表現類似,腦脊液病原學檢查可協助證實。
其他少見的全身併發症還包括肝炎、肺炎、胸膜炎、皮疹、葡萄膜炎等。

布魯氏菌病其他活動

2023年1月10日,布魯氏菌病國際學術交流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舉辦。
參考來源: [1-4] 
參考資料
  • 1.    布魯氏菌病國際學術交流會舉辦  .農業農村步[引用日期2023-01-11]
  • 2.    楊紹基. 傳染病學第8版[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3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行業標準:布魯氏菌病診斷-WS 269-2019
  • 4.    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 Staff. Patient Care & Health Information, Diseases & Conditions, Brucell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