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爾堡病毒病

鎖定
馬爾堡病毒病是馬爾堡病毒引起的嚴重的病毒性出血熱。據認為,狐蝠科果蝠屬於馬爾堡病毒的天然宿主。馬爾堡病毒從果蝠傳給人類,並通過人際間傳播。馬爾堡病毒病傳染源為患者和帶毒的非洲綠猴,通過感染的血液、組織、尿及呼吸道分泌物、精液等傳播。
外文名
Marburg virus disease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常見病因
馬爾堡病毒
常見症狀
高燒,劇烈頭痛,肌肉痠痛
傳染性
傳播途徑
通過感染的血液、組織、尿及呼吸道分泌物、精液等傳播

馬爾堡病毒病病因

馬爾堡病毒是馬爾堡出血熱的致病菌,這是一種病死率非常高的疾病。馬爾堡出血熱最初於1967年在德國的馬爾堡(該病由此得名)和法蘭克福以及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同時出現疫情後得以發現。
馬爾堡和埃博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的兩個成員。形態學特徵相似,為多形性並有許多奇異的形狀,大多呈桿狀,由50~80nm直徑的中央核包含着病毒的基因組。

馬爾堡病毒病臨牀表現

疾病潛伏期(從獲得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時間間隔)2天~21天。
由馬爾堡病毒引起的疾病起病急,伴有高燒、劇烈頭痛以及嚴重不適。肌肉痠痛屬於常見特徵。可在第三天開始出現嚴重水樣腹瀉、腹痛和抽筋、噁心及嘔吐。腹瀉可持續一週。處於這一階段的患者外表被描述為“魔鬼樣”特徵,眼窩深陷,面無表情並且極度嗜睡。在1967年的歐洲疫情中,大多數患者在出現症狀後2至7天出現不發癢的皮疹。
許多患者在5至7天內出現嚴重出血表現,致命性病例通常會有某種形式的出血,經常是多個部位出血。嘔吐物和糞便中帶有鮮血,通常伴有鼻腔、牙齦和陰道出血。靜脈穿刺部位(從靜脈獲取體液或者血液樣本)的自發性出血可能特別棘手。在重病階段,患者會有持續性高熱。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時可能會出現錯亂、易怒以及攻擊行為。在疾病晚期(第15天)偶爾出現睾丸炎。在致命病例中,死亡最常發生在症狀出現之後的第8天至第9天,一般在此之前會出現嚴重失血和休克。

馬爾堡病毒病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明顯降低,血塗片中可見不典型的漿細胞樣淋巴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並伴有獲得性PelgerHuet細胞核異常。血小板減少,血沉降低。天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和澱粉酶可升高。尿素氮升高,蛋白和鉀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2.細胞培養
可用細胞培養和動物接種分離馬爾堡病毒。用免疫熒光法檢測特異性抗體。
3.雙抗夾心法
用雙抗夾心法ELISA檢測病毒抗原和PCR技術檢測病毒核酸,但這些檢查必須在P4級實驗室進行,以防止感染擴散。

馬爾堡病毒病診斷及鑑別診斷

根據流行病史和相應的臨牀表現,並分離到病毒或特異性抗體IgM,滴度在1:8以上,IgG滴度在1:64以上可以確診馬爾堡病毒病。
鑑別診斷包括瘧疾、傷寒、細菌性痢疾、霍亂、鈎端螺旋體病、鼠疫、立克次體病、迴歸熱、腦膜炎、肝炎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熱。

馬爾堡病毒病治療

目前主要是對症治療,減輕症狀,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控制出血。

馬爾堡病毒病預防

1.針對流行地區養豬場的預防性措施
需要在養豬場採取預防性措施,避免豬與果蝠接觸後獲得感染。這類感染有可能使病毒得到擴增,並導致或者促進出現馬爾堡出血熱疫情。
2.降低人類感染的危險
在沒有有效治療方法以及人間疫苗的情況下,減少人間感染和死亡的惟一途徑是提高人們對馬爾堡病毒感染風險以及減少與病毒接觸等保護措施的認識。

馬爾堡病毒病發現歷史

2023年3月22日,聯合國新聞消息,坦桑尼亞當日確認該國首次出現馬爾堡病毒病病例。此前,該國西北部卡蓋拉區報告相關病例和死亡病例,實驗室對此展開檢測。據報告,有8人出現發燒、嘔吐、出血和腎衰竭等症狀。坦桑尼亞國家公共衞生實驗室隨後分析樣本以確定病因。8個病例中有5例已死亡,包括一名衞生工作者,其餘三人正在接受治療。當局還確認並監測了161名接觸者。 [1]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5日,世界衞生組織發佈通報,自3月21日以來,赤道幾內亞再次上報6例馬爾堡病毒感染病例。此輪馬爾堡疫情確診病例總數已達15例,疑似病例共計23例。已有11例確診病例死亡,所有疑似病例均已死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