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

鎖定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名稱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排律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作品原文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
浩蕩去鄉縣,飄颻瞻節旄。
揚鞭發武威,落日至臨洮。
主人未相識,客子心忉忉。
顧見征戰歸,始知士馬豪。
戈鋋耀崖谷,聲氣如風濤。
隱軫戎旅間,功業競相褒。
獻狀陳首級,饗軍烹太牢。
俘囚驅面縛,長幼隨顛毛。
氈裘何蒙茸,血食本羶臊。
漢將乃兒戲,秦人空自勞。
立馬眺洪河,驚風吹白蒿。
雲屯寒色苦,雪合羣山高。
遠戍際天末,邊烽連賊壕。
我本江海遊,逝將心利逃。
一朝感推薦,萬里從英髦。
飛鳴蓋殊倫,俯仰忝諸曹。
燕頷知有待,龍泉惟所操。
相士慚入幕,懷賢願同袍。
清掄揮麈尾,乘酣持蟹螯。
此行豈易酬,深意方鬱陶。
微效儻不遂,終然辭佩刀。 [1]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註釋譯文

①此詩不見於《全唐詩》,據敦煌選本補。武威:原稱涼州,天寶元年(742)更為武威郡,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亦為河西節度使治所。是以高適先至武威轉赴臨洮,皆未與哥舒翰謀面,直至隴右節度使駐地鄯州西平郡(今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方才得見。臨洮,原稱洮州,天寶元年更為臨洮郡,治所在今甘肅臨潭,屬隴右節度使。大夫:指哥舒翰,時攝御史大夫。哥舒翰,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哥舒部落人,唐朝名將。天寶六載(747)起,先後為隴右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河西節度使。曾屢破吐蕃,天寶八載(749)收復石堡城,天寶十二載(753)盡收黃河九曲之地,被授予御史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封梁國公,進封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安史之亂起,拜兵馬副元帥守潼關,後兵敗被殺。唐代宗贈太尉,諡曰武愍。詳見兩《唐書》本傳。
②節旄:《史記·秦始皇本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張守節正義:“旄節者,編毛為之,以象竹節。”本使者所持,唐制節度使皆賜節。
③忉忉:憂思貌。《詩經·齊風·甫田》:“無思遠人,勞心忉忉。”毛傳:“忉忉,憂勞也。”孔穎達疏:“憂也,以言勞心,故云憂勞也。
④戈鋋:泛指兵器。《文選·班固〈東都賦〉》:“元競野,龍鋋彗雲。”李善注:“《説文》曰:“鋋,小矛也。”
⑤隱軫:眾盛貌。又作“隱賑”“殷賑”。《文選·左思〈蜀都賦〉》:“邑居隱賑,夾江傍山。”劉逵注:“隱,盛也。賑,富也。”此指車馬眾多。
⑥首級:《後漢書·光武帝紀》注:“秦法,斬首一,賜爵一級,故因謂斬首為級。”因秦制以斬首多少論功晉級,後稱斬下的人頭為“首級”。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皆備謂之太牢。
⑦面縛:雙手反綁於背而面向前,古代用以表示投降。巔毛:頭髮。《國語·齊語》:“班序顛毛,以為民紀統。”韋昭注:“顛,頂也。毛,發也。”此句意謂根據頭上毛髮的情況辨別俘虜的年齡,使其排列成隊。
⑧蒙茸:雜亂。此指皮毛散亂的樣子。《史記·晉世家》:“狐裘蒙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裴駰集解引服虔曰:“蒙茸以言亂貌。”血食:指北方遊牧民族茹毛飲血。
⑨兒戲:兒童嬉戲,比喻處事輕率,不嚴肅。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漢文帝時匈奴時常南侵,文帝至各地勞軍,至灞上駐軍將領劉禮、棘門駐軍將領徐厲處,皆戒備鬆弛,可長驅直入。然至細柳駐軍將領周亞夫處,戒備森嚴,不得擅入。於是文帝贊周亞夫治軍嚴謹,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此處反用典故稱讚哥舒翰治軍嚴謹。空自勞:徒勞無功。《史記·蒙恬列傳》:“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秦始皇欲求萬世有天下卻二世而亡。此處亦反用典故稱讚哥舒翰為國守邊,功勞至偉。
⑩江海遊:遠離世俗,浪跡江湖。《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高適此前因對現實不滿,辭去封丘縣尉,客遊長安。心利:機心與名利。《莊子·讓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⑪飛鳴:高飛鳴叫,喻仕途顯達。《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⑫燕頷:因燕口闊大,燕頷用以形容人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據《後漢書·班超傳》,東漢名將班超自幼即有立功異域之志,相土説他燕頷虎頸,有封萬里侯之相,後奉命出使西域,陸續平定西域各國的叛亂,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此言幕下諸公皆有貴人之相,封侯可待。龍泉:寶劍名。本作“龍淵”,唐代避李淵諱改為“龍泉”。《越絕書》:“(楚王)令風胡子之吳,見歐冶子、干將,使人作鐵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日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此言幕下諸公操持龍泉劍將建立功業。
⑬相士:鑑別人才。同袍:軍中親密互稱。《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⑭揮麈尾:麈尾,是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説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時必執麈尾,相沿成習,為名流雅器,不談時,亦常執在手。《世説新語·容止》:“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恆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持蟹螯:形容豪飲之狀。《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⑮鬱陶:憂思積聚。《尚書·五子之歌》:“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孔傳:“鬱陶,言哀思也。”陸德明釋文:“鬱陶,憂思也。”
⑯辭佩刀:辭去佩刀之贈。《晉書·王祥傳》:“呂虔有佩刀,工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謂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祥固辭,強之乃受。”此處指若此次入幕不得意,則將辭去軍中職務而歸隱。 [2]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冬之際,高適經人引薦入隴右和河西兩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書記之職。高適出塞,首先到了河西節度使治所武威,可哥舒翰去了隴右節度使管轄的臨洮,他趕到臨洮又碰上哥舒翰外出,未能及時拜見,於是把當時在臨洮的所見所感寫成此詩寄給河西、隴右幕府中的其他幕僚。 [1]  [2]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作品鑑賞

此詩前六句繳足“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題意,“客子心忉忉”是貫穿全詩的情感主線。“顧見”以下二十句,寫在武威和臨洮前線所見、一為唐軍凱旋之場面,言軍威之盛則曰“戈鋋耀崖谷,聲氣如風決”、言慶功之喜則曰“獻狀陳首級,饗軍烹太牢”,將大戰勝利之後的場面寫得十分生動具體;一為立馬遠眺所見,有“驚風”“白蒿”“雲屯”“雪合”“遠戍”“邊烽”等,都是邊塞苦寒之景。“我本”以下四句,敍述自已奔赴邊塞的原因,是為報答田梁丘和哥舒翰的推薦、知遇之恩。“飛鳴”以下六句讚美幕下諸公的才華和前途。最後四句再致“客子心忉忉”之意,言己遠赴邊塞除了報答知己恩遇之外,主要是想實現建功立業的志向,若負此志,則將退隱山林。全詩渾厚蒼勁,氣韻沉雄,通過對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的描寫,表達了內心對前途未卜的憂慮。 [2]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3] 
參考資料
  • 1.    謝楚發 等.高適岑參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2:92-96
  • 2.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321-324
  • 3.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