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湖公園

(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東湖公園)

鎖定
臨海市東湖公園位於台州市。東湖位於臨海古城東側,開鑿於北宋年間,原為水軍舶船屯兵之所。東湖總面積為280畝,分為三大景區:湖東景區,湖心景區、後湖景區。湖東景區由:伊水山莊、榮興堂、臨海歷史博物館、東湖碑林組成;湖心景區由:湖心亭,半勾亭,駱臨海祠,樵雲閣、逢源亭、樵夫祠遺址組成;後湖景區由:琪水園、小鑑湖、海礁苑組成。東湖是臨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的一部分。
中文名
東湖公園
外文名
The east lake park
南北長
近500米
東西寬
約150米
門    票
15元,聯票(含江南長城)70元
開放時間
夏令時7:00-17:00;冬令時7:00-16:30
交    通
201、202、203、211路公交直達東湖公園站
位    置
浙江省臨海市古城街道回浦路

東湖公園歷史沿革

北宋熙寧四年(1071),台州郡守錢暄壘石修城導致大水漂溢,因此疏浚鑿建而成湖,並闢為園林。自宋以降,東湖代代屢有浚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經台州知府鮑復泰、劉璈先後兩次修繕之後,規模甚為可觀,成為台州園林之首。
以緊臨台州府城牆東側而得名,原為城北白雲、山宮數溪匯合處。宋熙寧四年(1071),郡守錢暄開鑿為湖。湖分前湖和後湖,湖中有洲渚,於湖心建流杯亭和共樂堂。宋乾道五年(1169),郡守向汮按故道創城裏斗門,又築三閘以通江。明時舊有小港,循城而南至交禮橋,與靈江通,崇禎時幾經疏浚復塞,清康熙末年已廢。清康熙時重建湖心亭、流杯亭、浣月亭及樵雲樓。前為湖山寺,後為樵夫亭。康熙四十七年(1708),因颱風過境,知府張聯元捐俸重建七夕祠與樵雲樓。

東湖公園園內風景

前湖月堤上“浣月洲”居全湖中心,後稱“樵雲閣”。其南又有湖中洲。洲上建有“湖心亭”。亭閣三層,飛檐八出,高瓴流瓦,翹角滴翠,氣度宏偉,構造精巧,為全湖覽勝之佳處,古今遊者留下頗多詩詞對聯,如“四壁雲山天上下,一亭風月水中央”、“四面軒窗宜小坐,一湖風月此平分”。清代大學者俞樾題聯:“好水好山,東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樓何如。” ;九曲湖橋東側有 “半勾亭”,單層六角,以六石柱擎撐水中。後湖樵雲洲上原有榮祿祠、文昌閣、逢源樓等。今尚寸逢源亭,長石平架,護以欄板.橋孔溝通東後湖與西后湖之水,意為左右逢源。西后湖北側又有一洲渚,廣約0.6公頃,1983年闢為“兒童公園”。
臨海東湖公園是一個背山面水、三面青山環抱的山水環境,這同風水思想中的理想環境是一致的。又如黃岩九峯公園,選址在黃岩東郊1.5公里處,由文筆、華蓋、靈台、靈鷲、接引、寶鼎、雙闕、卧龍、翠屏9座山峯環抱,形成幽深峽谷。溪澗潺潺,從中而出;曲折迴繞,往外流出。
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遠來往之通衙;選勝落村,藉參差之深樹。村莊眺野,城市便家。利用天然環境,且山環水繞,幽曲有情,以自然山水及其空間合為追求的理想環境,這與風水所追求的理想環境觀極為一致。

東湖公園文人題詠

●宋·錢暄題共樂堂》:“ 疏就湖山秀氣濃,華林茂列景爭雄。管絃交奏客歡合,台榭競澄人喜同。環障鷺行飛早晚,平波魚陣躍西東。荒蕪芟去成佳致,換得汀洲月與風。”
●宋·張毣《題東湖》:“ 解愠薰風拂回涼,藕花極目送清香。三千宮女青羅蓋,都作酡顏酒暈妝。蜀錦誰將到海涯,水仙鋪作地行衣。回堤卻似元宵路,拋擲紅燈載月歸。”
●宋·柳安道:“ 平波數頃萬峯前,一片丹青畫不全。幽榭小橋橫翠水,茂林修竹鎖輕煙。綺羅弦管追歡地,雪月風花爛醉天。爭奈及瓜歸覲去,湖山無復苦留連。”
●宋·曾惇《題東湖》:“ 三年領客醉東湖,欲去猶攜竹裏廚。誰解挽留狂太守,風荷十頃翠相扶。”
●清·張聯元:“ 錦障城東分外幽,夢虹閒鎖小瀛洲。劃開闤闠移仙島,畫取湖山入寺樓。曲徑披風不覺暑,清尊浣月最宜秋。良時嘯詠增餘興,擬補空明一葉舟。”
●清·俞樾:“ 杭州有西湖,台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
●當代·於快:《庚子立春下郭獨行東湖》:“ 北倚青山疊畫屏,城樓東望舞湘靈。露寒欄檻霜虛月,風舞魚龍雨壓亭。解印檄移懸赤膽,移樵湖海入青冥。夜闌跂閣瞻空處,武曲古來望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