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池

鎖定
臨池,指俯視溪池。 [1] 
“臨池”這個典故源於晉衞恆的《四體書勢》。這個典故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關。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表示刻苦學習。曾鞏的《墨池記》裏就有這人:“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其為故跡,豈信然邪?”
中文名
臨池
出    處
《四體書勢》
拼    音
lín chí
注    音
ㄌㄧㄣˊ ㄔˊ

臨池基本信息

詞目:臨池
拼音:lín chí
注音:ㄌㄧㄣˊ ㄔˊ

臨池歷史記載

臨池《晉書·衞恆傳》

“漢 興而有草書…… 弘農 張伯英 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因以“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為書法的代稱。 唐 杜甫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 宋 蘇軾石蒼舒醉墨堂》詩:“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明 沈德符 《敝帚軒剩語·名臣通畫學》:“前代名臣能臨池者多矣,鮮有以畫名者。” 清 田蘭芳《雲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孫)墓誌銘》:“晚年多病,出入愈簡,數月座無一客。或臨池,或復古人之譜,於枰間以自娛。”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黃忠端書孝經卷》:“夫人善臨池,代公作行草,幾奪真。” 呂叔湘 《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書法一項,確是一種藝術。但是這是要有寫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臨池的工夫,才會有成就的。”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三:“日記抄得很工整,字體遒勁,也可作臨池之用。”

臨池比喻意義

學習書法謂“臨池”。晉衞恆四體書勢》雲:“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臨池”義出此。宋曾鞏《墨池記》載,王羲之亦有墨池故跡在臨川(今屬江西)城東。唐劉夢得《酬家雞之贈》詩:“日日臨池弄小雛,還思寫論會官奴

臨池典故

“臨池”這個典故源於晉衞恆的《四體書勢》。這個典故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關。
王羲之自幼研讀書法,他對東漢的大書法家張芝非常崇拜,一有時間就揣摩字體的間架結構和氣勢,心裏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畫着,時間一長,連衣襟都劃破了,正因為如此,後人稱之為“書聖”。
張芝尤擅長草書,他的治學精神非常嚴謹,他練習書法與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覆書寫,書寫完了以後,再染色裁衣,他堅持每天在池塘邊蘸着池水磨墨寫字,天長日久,池塘裏的水都變成黑色了,所以人們稱他為“草聖”。
王羲之決心要趕上張芝,他一邊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一邊用心學習前人的書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每天寫完字後,都要到家門前的池塘裏洗刷筆硯,天長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們把這個池塘叫做墨池
後來,人們用這個典故表示刻苦學習樣代曾鞏的《墨池記》裏就有這人:“冬麥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其為幫跡,豈信然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