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臨川派

鎖定
臨川派,是明代的戲曲(傳奇)文學流派萬曆年間,臨川湯顯祖創作《牡丹亭》等傳奇,着重刻畫人物,講究詞藻,影響頗大。戲曲史上把明清兩代仿效他風格的戲曲作家稱為“臨川派”或“玉茗堂派”。
玉茗堂”為湯顯祖書齋的名稱。該流派派曲家還有來集之、馮延年、鄒兑金阮大鋮吳炳孟稱舜、凌濛初等。
中文名
臨川派
別    名
玉茗堂派
性    質
明代文學流派
發    軔
湯顯祖
地    點
臨川
代表人物
湯顯祖、阮大鋮、吳炳、孟稱舜

臨川派臨川派簡介

明代戲曲文學流派。也稱“玉茗堂派”。其領袖人物是湯顯祖。因湯顯祖的祖籍是臨川(今江西撫州),時人稱他為湯臨川,湯顯祖的戲曲作品總名“玉茗堂四夢”,“臨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
牡丹亭 牡丹亭 [1]
向來認為屬於此派的曲家還有來集之、馮延年、陳情表、鄒兑金阮大鋮、吳炳、孟稱舜、凌濛初等。湯顯祖的思想與李贄、徐渭、三袁同屬反對傳統禮教、批判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潮,他的戲曲理論強調創作不應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強調作家的才情,倡導以自我為中心的神情合至論,特別重視個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説反對道學家的性理説,“臨川四夢”(即“玉茗堂四夢”)就是這些理論的實踐。
萬曆年間開始,湯顯祖與沈璟等人曾在創作主張上有過長時間的爭論和辯難。湯顯祖強調“曲意”,主張“意趣説”,反對吳江作家“按字模聲”、“寧協律而不工”的主張。湯顯祖還重視創作上發揮作家的想象、語言上講究“機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 [2] 

臨川派主要思想

臨川派 臨川派 [3]
湯顯祖的思想與明代李贄徐渭、三袁同屬反對傳統禮教、批判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潮,他的戲曲理論強調創作不應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強調作家的才情,倡導以自我為中心的神情合至論,特別重視個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説反對道學家的性理説,“臨川四夢”(即“玉茗堂四夢”)就是這些理論的實踐。
從萬曆年間開始,湯顯祖與沈璟等人曾在創作主張上有過長時間的爭論和辯難。湯顯祖強調“曲意”,主張“意趣説”,反對吳江作家“按字模聲”、“寧協律而不工”的主張。湯顯祖還重視創作上發揮作家的想象、語言上講究“機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
湯顯祖論曲主要思想:一是重意趣,他在《答呂姜山》中説:“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語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摸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二是提倡神情合至,描繪理想境界
他在為人所作的詩序中説:“世總為情,情生詩歌,而行於神。天下之聲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憺蕩人意,歡樂,舞蹈,悲壯,哀感鬼神,風雨鳥獸,動搖草木,洞裂金石。其詩之傳者,神情合至,或一至焉;一無所至,而必曰傳者,亦世所不許也。”

臨川派湯沈爭論

湯顯祖 湯顯祖 [4]
在激烈的爭論中,湯顯祖對沈璟格律説的否定也有偏頗之處,但在創作思想上反對明初以來戲劇創作上形成的道學氣,起到了振興曲運的積極作用。
在湯、沈爭論中,一些吳江派戲曲家如王驥德、呂天成和被認為屬臨川派的凌濛初等能持誠懇、公正的態度。他們既承認沈璟於曲學“法律甚精”的長處,也不迴護沈璟“法勝於詞”“毫鋒殊降”的不足,在充分肯定湯顯祖作品“奇麗動人”、“境往神來,巧湊妙合”的同時,也指出他“略短於法”的瑕疵,因而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
在明清之際,出現了兩派逐漸合流的局面。這場爭論,對於晚明至清代中葉傳奇戲曲的鼎盛,對於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等戲曲大家的出現,都起了促進作用 [2] 

臨川派吳江派與臨川派

明朝後期的兩大戲曲流派。吳江派以沈璟 [6]  是吳江人而得名,又因該派講求格律而被稱為「格律派」。其成員有沈璟、呂天成葉憲祖王驥德、卜大荒等人。
臨川派 臨川派 [5]
臨川派以湯顯祖為代表,因湯顯祖是臨川人而得名。湯顯祖有《玉茗堂四夢》,重視抒寫作家的真情實感,因而該派又稱「玉茗堂派」或「言情派」。其重要成員有王思任、茅元儀孟稱舜吳炳阮大鋮等人。兩派在戲曲理論和創作上互相對立。吳江派主張嚴守音韻格律和崇尚語言本色,特別重視聲律美。沈璟著有《南九宮十三調曲譜》。
該派對於明中葉後流傳廣、影響大的唱腔之一崑曲音的整理,有一定貢獻。臨川派反對格律至上,重內容,重視情感,重視文采,特別強調「情」的作用,應該「為情作使」,提倡語言的「自然」。
該派的創作成就以湯顯祖為最高。他有《紫簫記》《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五種,後四種合稱為《臨川四夢》,而《牡丹亭》更是明代傳奇中的浪漫主義傑作。晚明的劇壇,大都受到上述兩派的影響,分別向着不同的方向發展。
沈湯之爭”焦點:“律”與“意”關係
沈“強調音律”,不惜“因律害意”:
“欲度新聲休走樣,名為樂府,須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論曲》)
“寧使時人不鑑賞,無使人撓喉捩嗓。”(同上)
湯“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答呂姜山》)
“餘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王驥德《曲律雜論》)
沈、湯合之則美:
王驥德《曲律》:“松凌(沈)據詞法而讓詞致,臨川(湯)妙詞情而越詞檢”。
呂天成《曲品》:“倘能守詞隱先生之矩彠,而運以清遠道人之才情,豈非合之雙美者乎?”
湯顯祖的《牡丹亭》問世後,家傳户誦,人們都稱他為文彩派或言情派,與沈璟的格律派(吳江派)相對稱,因湯顯祖系臨川人,後世評論家遂把湯顯祖以及與湯顯祖創作風格相接近的阮大鋮、吳炳等人名之曰臨川派(玉茗堂派)。關於湯顯祖和沈璟兩人創作風格上的差異,與他們同時代的戲曲批評家王驥德曾在《曲律》中作了這樣的概括:“臨川之於吳江,故自冰炭。吳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鋒殊拙;臨川尚趣,直是橫行,組織之工,幾與天孫爭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咋舌。”較為中肯、公允。

臨川派湯顯祖

(一)生平及思想、創作
明代最傑出的戲劇家是湯顯祖(公元1550年—公元1616年),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
湯顯祖的經歷和思想:湯顯祖的戲劇創作成就輝煌,作品較多,流傳下來的有傳奇五種:《紫簫記》《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軻記》,後四者名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
(二)《牡丹亭》
湯顯祖自雲“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明代傳奇,也是古代戲曲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牡丹亭》的感人力量來自於奇幻故事中所藴涵的深刻思想和熾烈的情感。《牡丹亭》在整個戲劇史上聳起另一座高峯,雖湯顯祖忽視戲曲格律和音樂美的重要性,但其輝煌藝術成就和豐富的思想內容,為戲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