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膽息肉

鎖定
膽息肉,即膽囊息肉膽囊息肉樣病變(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狀生長的所有非結石性病變總稱。在中國,隨着B超技術的廣泛普及,膽囊息肉樣病變檢出率越來越高,其臨牀、病理特點和手術時機選擇得到廣泛的研究。如膽囊息肉大於1釐米時,最好先行手術治療,以杜絕癌症的發生。
中文名
膽息肉
別    名
膽囊息肉
分    類
增長期、穩定期、消散期
發生部位
膽囊

膽息肉臨牀分期

膽囊息肉在臨牀上可分三個時期即: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療中,一般都要經過“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的過程,各個時期的特點如下:
/
活躍增長期
相對穩定期
吸收消散期
膽囊息肉體積
不斷增大
不變化
逐漸減小
膽囊息肉數量
不斷增多
不變化
逐漸減少

膽息肉疾病類型

在臨牀上,一般可根據膽囊息肉的性質: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膽固醇息肉:此種類型的息肉最為多見,但它卻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膽汁中膽固醇的結晶集結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狀改變,其直徑大小多為1釐米以下。
(二)增生性息肉:此種類型的息肉僅次於膽固醇息肉,多見於中年婦女,60%的患者會伴有膽囊結石。它是膽囊的一種增生性改變.其直徑大小多為0.2—0.5釐米。
(三)炎症性息肉:此種類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直徑大小多為1釐米以下。
(四)腺瘤性息肉:此種類型的息肉屬於真性息肉,可合併慢性膽囊炎和膽結石.多見於老年人,其直徑大小多為0.2—2釐米。在臨牀上,腺瘤性息肉可發生出血、壞死性改變,有的甚至還會演變為乳頭狀腺癌。
(五)淋巴性息肉:此種類型的息肉比較少見,多有淋巴組織增生的改變,其直徑大小多為0.1—0.3釐米。
膽息肉40%的患者均無明顯症狀,其隱散性較強,不被人們發現,只有在B超體檢時才發現,並向右肩及右後背部放射,常有腹瀉、噁心、嘔吐、厭油等消化不良症狀,極少數患者有發熱、黃疸,主要體徵為右上腹區壓痛,較明顯,對人體影響主要表現於消化系統異常,肝功能異常,並有8-15%患者癌變。

膽息肉病因病理

膽息肉現代醫學認識

膽息肉的分類可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從發病機理上專家經多年來詳細深入的研究,並結合現代生物分子學理論,從近千例的患者體液分析觀察及B超引導下,經觀察發現K-RAS基因,終於總結出各種類型息肉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正常人體膽細胞內也存在一種K-RAS和一種(G-RAS)抑息基因,又稱多肽鏈合物,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種基因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狀態,而在大量 低下。這種致息與抑息的活性處於不平衡狀態,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機體的淋巴C、單核吞噬C等免疫細胞對致息基因的監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膽囊炎及膽固醇代謝異常的誘因條件下,改變膽囊內環境穩定(K-RAS)致息基因活性進一步增強與膽囊壁細胞中某些基因片斷後結合,形成基因突變,使膽囊壁細胞發生一種異常增生現象,並向膽囊腔內生長突出贅生物,稱之膽囊息肉共形成過程見圖:根據膽囊息肉病理特徵,將息肉分成五種類型,膽固醇性佔50%,膽囊炎性佔20%,腺瘤性佔10%,腺肌瘤性佔8%,混合性息肉佔17%。

膽息肉傳統醫學認識

傳統醫學認為膽息肉的發病,因於情志失調(壓抑、抑鬱、易怒)飲食所傷(過量飲食肥甘厚膩、過量飲酒)勞逸過度(勞累、勞神過度、安逸過度)感覺外邪(暑濕、風寒)等所致。
肝膽疏瀉失職、氣機阻滯、血行不暢、濕熱藴結、膽汁泌排不利、瘀血內停、日久形成症瘕、積聚之症。虛實夾雜。治療時,宜辯明標本,分清虛實。

膽息肉臨牀表現

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症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並無症狀,只是在做健康體檢時才被發現。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於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

膽息肉鑑別診斷

膽息肉常用檢查方法有B超、彩超、CT、核磁共振、膽道造影等,而最常用、最經濟而且確診率最高的方式是B超,由於膽囊息肉體積較小,在CT及核磁共振檢查中容易被遺漏,膽道造影是有一定痛苦及危險性,故極少應用。
膽息肉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息肉,但常難以定性,臨牀對其良惡性的鑑別診斷亦較困難。主要診斷手段是超聲檢查,對小於5mm者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均較高。
如發現多發高強回聲,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徵者提示為膽固醇息肉,位於膽囊底部的小隆起,病變中有小圓形囊泡影和散在回聲光點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據病變回聲性質、蒂的有無和粗細,病變處的粘膜改變,對區分良惡性疾病有一定價值。

膽息肉注意事項

1.要講究飲食衞生,生吃瓜果菜類一定要洗淨,以防吃入蛔蟲卵。
2.要多吃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如綠色蔬菜、胡蘿蔔、西紅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蘿蔔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蘋果、香蕉等。
3.要強調飯菜用植物油烹調,以燉、燴、蒸為主。
4.要吃些瘦肉、雞、魚(除鰻魚外)和豆類製品等蛋白質食物,但要注意適當,不宜過量。營養並適當限制飲食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