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膜邊肋毛蕨

鎖定
膜邊肋毛蕨(學名:Ctenitis clarkei)為叉蕨科肋毛蕨屬下的一個種。
中文名
膜邊肋毛蕨
拉丁學名
Ctenitis clarkei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亞    門
真蕨亞門
薄囊蕨綱
水龍骨目
叉蕨科
肋毛蕨屬
膜邊肋毛蕨

膜邊肋毛蕨形態特徵

膜邊肋毛蕨
膜邊肋毛蕨(5張)
植株高約65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粗壯,粗2~2.5釐米,頂部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長6~7毫米,先端長漸尖,全緣,淡褐棕色,厚膜質,平直而頂部稍彎曲。葉簇生;葉柄長4~12釐米,基部粗4~5毫米,棕禾稈色,上面有淺溝,密被與根狀莖上的同樣而較狹的鱗片;葉片倒披針形,長35~50釐米,中部以上寬8~12釐米,向基部漸狹,先端漸尖,二回羽裂;羽片35~40對,互生,間隔2~3毫米,無柄,下部的羽片斜向下,向上的平展,披針形,中部的長5~7釐米,其中部寬約1.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羽裂幾達羽軸,中部以下的羽片明顯的漸次縮短,基部一對羽片長圓形,長僅1.5~3釐米;裂片10~12對,彼此接近,平展,長方形,長6~8毫米,寬3.5~4毫米,截頭,基部不下延,全緣並有半透明的薄質闊邊,幹後略反捲。葉脈羽狀,小脈4~5對,二叉,斜向上,上面不明顯,連同主脈近光滑,下面略可見並偶有棕色的貼生短毛。葉紙質,幹後褐棕色;葉軸深禾稈色,上面有淺溝並密被有關節的深棕色毛,下面密被與葉柄的同樣而較小的鱗片;羽軸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棕色毛,下面疏被小鱗片。孢子囊羣圓形,每裂片有2~3對,生於上側小脈近頂部,接近葉緣;囊羣蓋厚膜質,暗棕色,全緣。 [1] 

膜邊肋毛蕨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四川峨眉山、天全、二郎山、大相嶺、冕寧、洪溪峨邊)、雲南麗江德欽貢山)、貴州廣西大苗山、興安、容縣)、西藏東南部(波密、墨脱)。
國外分佈:印度北部、錫金、不丹緬甸也產。 [1] 

膜邊肋毛蕨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藥材名:膜邊肋毛蕨
名稱考證:密鱗鱗毛蕨(《台灣植物誌》),纖毛鱗毛蕨,貫眾(《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藥用部位:膜邊肋毛蕨的根莖。
性味歸經:苦,涼。入大腸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解毒藥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驅殺絛蟲。用治熱毒壅盛之癰疽瘡癤或無名腫毒、濕熱內注腸腑之濕熱下利、裏急後重。有較好的殺蟲之力,尤善驅殺絛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