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腦垂體微腺瘤

鎖定
垂體腺瘤(垂體瘤)是腦垂體發生的一種良性腫瘤,人羣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近年來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垂體瘤不僅引起顱內佔位徵,而且產生內分泌失調症狀,如不孕,性功能減退,面容及肢端改變等.嚴重者,破壞了人體內環境穩定、甚至影響了做為一個社會人的外部形象,從這一點而言,垂體腺瘤較其它顱內腫瘤對人體的身心健康更具危害性.
中醫病名
腦垂體微腺瘤
常見發病部位
腦垂體
常見症狀
內分泌失調

腦垂體微腺瘤腦垂體瘤分類

分泌性(功能性)垂體瘤腺瘤:
泌乳素腺瘤(PRL)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ACTH)
促甲狀腺素細胞腺瘤(TSH).
生殖激素型腺瘤(GnH)
非分泌性(非功能性)垂體腺瘤:
濾胞性腺瘤

腦垂體微腺瘤腦垂體瘤臨牀表現

腦下垂體中的各種內分泌細胞可產生相應的內分泌細胞腺瘤,引起內分泌功能紊亂。在早期微腺瘤階段即可出現內分泌功能亢進徵象。隨着腺瘤的長大和發展,可壓迫、侵蝕垂體組織及其垂體、蝶鞍周圍結構,產生內分泌功能下降症狀,出現視力障礙及其他顱神經和腦症狀。
垂體瘤與性功能低下
性功能低下是指陽痿、性慾下降,性功能低下是早期發腺垂體腺瘤的臨牀表現之一,約有 60% 的垂體瘤患者有性功能障礙,但實際情況要遠遠高於這一數字,因為我國的傳統歷來對性非常保守,有些人對此往往不願啓齒。垂體瘤造成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有:
1. 垂體瘤對正常垂體組織的壓迫及放射性治療的損傷造成垂體功能低下,影響了人體內的下丘腦 - 垂體 - 性腺軸,以至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進一步導致性腺功能低下
2.泌乳素型垂體微腺瘤,女性表現為停經、泌乳、不孕,男性表現為陽痿、性功能減退,這與 高泌乳素血癥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釋放、降低了垂體反應性並減少睾酮生成有關,這種情況下單純補充睾酮製劑是不能奏效的。
PRL>100ug/IL(正常,男性<20ug/L,女性<30ug/L)
3. 促甲狀腺素腺瘤由於甲狀腺功能低下,全身代謝緩慢,使體內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代謝隨甲狀腺素的缺乏而減少。
4.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型和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患者所引起的肥胖亦是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垂體瘤與不孕. 泌乳 . 月經不調
泌乳素腺瘤在臨牀上佔垂體腺瘤的一半以上,由於其分泌的高泌乳素的影響及雌激素的減少,女性患者往往表現為月經量明顯減少、泌乳(與乳頭接觸的內衣變濕),繼而導致閉經、不孕,對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影響極大,但如果能夠及時進行治療,還是很容易被早期發現的,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治療。
腦垂體瘤與頭痛
大約有 2/3 的患者早期都有頭痛,疼痛主要位於眼眶後、前額部及雙側太陽穴附近,程度較輕,呈間歇性發作。由於垂體瘤起源於顱底的蝶鞍內,蝶鞍周圍為密閉的骨質,只有上方覆以韌性的鞍隔,腫瘤直接刺激或生長後造成鞍內壓升高引起頭痛,當腫瘤向上生長突破鞍隔後,鞍內壓降低,疼痛則可減輕或消失。病人往往感到突然的一次劇烈頭痛後,疼痛明顯減輕或緩解,但如果不進行治療,隨着腫瘤的生長,疼痛還會出現。
腦垂體瘤與視力下降 . 視野缺損
垂體瘤在蝶鞍內可以突破鞍底向下生長,並向兩側侵及顱內的重要血管和神經,但最常見的生長方式是向鞍上發展而壓迫視交叉和視神經,而引起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患者往往主訴視力下降、看不到兩邊,總撞門邊。出現了視力視野障礙就需要儘快手術,解除對視神經的壓迫,挽救視力。如果伴有向其它方向的生長則稱為侵襲性垂體腺瘤,治療難度明顯增大,手術很難一次性切除,需要針對具體情況採取個體化的治療。
腦垂體瘤與面容 . 四肢及形體的改變
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由於其分泌過多的生長激素,導致四肢、肌肉和內臟過度生長,在青春期骨骺未融合前表現為巨人症,成人則表現為手腳變大(鞋號逐漸增大)、頭顱及面容寬大、顴骨高、鼻肥大、唇增厚、皮膚鬆弛、粗黑、毛髮增多,並出現聲音嘶啞、睡眠打鼾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由於脂肪的代謝和分佈異常,脂肪堆積在胸、腹、臀部,而四肢相對瘦小,呈“向心性肥胖”,臉部呈滿月狀,體重明顯增加,四肢皮下血管顯露並有紫紋。這兩種類型的垂體瘤嚴重影響了人的外部形象,應該進行積極的治療,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一般術後幾天即可收到明顯的效果,患者自我感覺肢體、臉龐縮小,皮膚變得細膩、光滑,睡眠質量也明顯緩解。
腦垂體瘤與其他神經和腦損害:
如腫瘤向後上發展壓邊垂體柄和下丘腦可出現尿崩症和下丘腦功能障礙,累及第三腦室、室間孔、導水管,可致顱內壓增高。向前方伸展至額葉,可引起精神症狀癲癇嗅覺障礙。向側方侵人海綿竇,可發生 II 、 IV 、 V 、 VI 顱神經麻痹,突向中顱窩可引起額葉癲癇。向後長入腳間池、斜坡壓迫腦幹,可出現交叉性麻痹,昏迷等。向下突人蝶竇,鼻腔和鼻咽部,可出現鼻衄腦脊液漏.併發顱內感染。
垂體瘤的治療:
垂體腺瘤:與周圍鄰近組織浸潤性生長,有遠處轉移,其表現如功能性垂體腺瘤。

腦垂體微腺瘤治療方法

目前垂體瘤的治療方法有手術、藥物和放射和中醫藥調理治療。
1、手術:垂體腺瘤手術效果一般,但複發率較高,單純切除者複發率可達60%。其復發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手術切除不徹底,腫瘤組織殘瘤②腫瘤侵蝕性生長,累及硬膜,海綿竇或骨組織③多發性垂體微腺瘤,④垂體細胞增生。
2、藥物:西藥治療僅對一部分有療效。可不同程度緩解症狀,但不能根本治癒,停藥後症狀復發,瘤體繼續增大。
3、放射:運用於手術不徹底或復發的垂體癌X-刀、R-刀運用於小於3釐米的瘤體,儘管放射治療垂體腺瘤有一定的療效,但臨牀上對其劑量、療效,以及對垂體功能低下,視交叉視神經、周圍血管神經結構等的損害需要進一步研究。

腦垂體微腺瘤中醫治療

我院專家組採用抗瘤系列組方與國藥中成藥膠囊配伍應用,以稀有的動物和名貴中草藥精選研製而成,專家組根據腦垂體瘤的生理特徵及發展規律異質性,異變性、轉移性。採用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學相結合的方法,促使中藥通過血腦屏障歸精入腦,穿破瘤體組織,封閉腫瘤組織的血液循環,使正常的腦細胞有序分列,直接進入瘤體起到吞噬消除作用,改善腦部微循環,使血氧代謝增強、病灶軟化、縮小。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辨症施治分期治療,適用於未進行手術或手術部分已切除、術後復發、X-刀、γ-刀,放化療後的患者,特別對腦垂體瘤引起的頭痛、噁心嘔吐、耳鳴、肢體麻木、抽搐、精神障礙、視物不清重影、女士月經不調不孕、男士性功能低下等症狀治療效果更為明顯,手術前用藥一般7至15 天即可明顯見效,即緩解或消除症狀,用藥3-6個月後病情基本穩定,多數患者瘤體鈣化、縮小或消失,術後用藥能有效預防復發,多年來臨牀應用療效顯著。

腦垂體微腺瘤輔助檢查

(一)激素測定:
絕大多數功能性垂體瘤常分泌單一激素,垂體前葉激素及靶腺激素測定多能在早期作出定性診斷
注意:
(1)垂體激素的基礎值易受內外環境、藥物和週期節律的影響。
(2)單一垂體腺瘤,血中激素升高可能不限於一種,這種現象未必表示混合型腺瘤,除非兩種激素均明顯增高。
(3)激素值與腺瘤的大小及臨牀症狀未必平行,後者取決於病程的長短、激素的類型、瘤體有無退行性變和囊性變以及其他影響激素活性的物質等。因此激素測定應多次反覆進行,必要時須作激素的興奮和抑制試驗。
(二)定位診斷:
1、蝶鞍X線檢查,垂體瘤較大時平片可見蝶鞍擴大、鞍底下移、鞍背骨質破壞。
2、垂體CT掃描,能發現直徑3mm以上的微腺瘤。
3、核磁共振對垂體瘤定位十分精確。

腦垂體微腺瘤危害

(1) 垂體激素過量分泌引起—系列的代謝紊亂和臟器損害;
(2) 腫瘤壓迫使其他垂體激素低下,引起相應靶腺的功能低下;
(3) 壓迫蝶鞍區結構,如視交叉、視神經海綿竇、腦底動脈、下丘腦、iii腦室、甚至累及額葉、額葉、腦幹等,導致相應功能的嚴重障礙。垂體腺瘤好發年齡為青壯年,對病人生長、發育、勞動能力、生育功能有嚴重損害,並造成一系列社會心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