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脂溢性角化病

鎖定
脂溢性角化病(SK)又稱為老年疣、老年斑、基底細胞乳頭瘤,是一種臨牀最常見的良性皮膚腫瘤,好發於中老年人,是因為角質形成細胞增生所致的表皮良性增生。SK好發於面頭部、背部及手背等部位。
外文名
seborrheickeratosis
就診科室
皮膚科
常見發病部位
面頭部,背部,手背等
傳染性
又    稱
老人斑,老年斑,老年疣;基底細胞乳頭瘤;脂溢性疣
英文別稱
verrucasenilis;basalcellpapilloma

脂溢性角化病流行病學

有報道稱SK具有明顯的家族傾向,並推測本病可能是一種具有不完全外顯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儘管本病臨牀常見,但是鮮有對於其發病率、性別或種族傾向及地區分佈的統計報道。本病在白種人羣中更常見,男女發病率相同。本病少見於40歲以下人羣。

脂溢性角化病病因

日光照射可能與SK的發生相關。

脂溢性角化病臨牀表現

本病大多發生於40歲以後,好發於頭皮、面部、軀幹、上肢、手背等部位,但不累及掌、蹠。開始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頭瘤狀,隨年齡而增大,數目增多,直徑1mm~1cm,或數釐米,境界清楚,表面呈乳頭瘤樣,表面有油膩性痂,痂容易刮除。有些損害色素沉着可非常顯著,呈深棕色或黑色,陳舊性損害的顏色變異很大,可呈正常皮色、淡褐色、暗褐色或黑色。本病可以單發,但通常多發,多無自覺症狀,偶有癢感。皮損發展緩慢,極少惡變。臨牀上有幾種特殊類型:
1.刺激性脂溢性角化病
發生於皮質溢出部位或摩擦部位,皮損可因被刺激而發生炎症,基底變紅,表面呈不規則增生。
2.發疹性脂溢性角化病
短期內突然發生並迅速增多。應注意是否有併發內臟腫瘤
主要發生於老年人,好發於下肢,皮損為多發角化性丘疹,容易被剝去,不出血。

脂溢性角化病組織病理

基本特點為向外生長,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呈乳頭瘤樣增生,有假性角囊腫。有的損害,在增生的角質形成細胞中有多數黑色顆粒。

脂溢性角化病鑑別診斷

有些早期損害似扁平疣;發生露出部位的損害易與日光性角化病相混淆;色素很深的損害需要與黑素細胞痣鑑別;發生炎症或受刺激的損害可類似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素瘤,可做組織病理檢查來鑑別。

脂溢性角化病治療

本病一般不需要治療。對診斷不明確的病例,應取皮損做組織病理檢查。由於美容原因需要治療時,可採用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凍、鉺激光刮術或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