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泥角化病

鎖定
灰泥角化病又稱疣狀角化彈性纖維樣病,是好發於老人下肢的疣狀損害性皮膚病。皮損以跟腱附近最常見,也可見於足背、踝部、腓腸肌與前臂,但從不侵犯掌蹠、軀幹與頭部。皮損數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徑3~10mm,似乾燥的灰泥一樣疏鬆地粘着在皮膚表面,附着不牢固,容易刮除,但不容易出血,刮除後表皮完整,伴衣領狀脱屑。本病多見於男性,一般無自覺症狀。
中醫病名
灰泥角化病
別    名
疣狀角化彈性纖維樣病
就診科室
皮膚性病科
多發羣體
40歲以上男性
常見發病部位
下肢踝部跟腱周圍
常見病因
病因不明
常見症狀
皮損為角化性丘疹,附着不牢固,容易被刮除,不出血

灰泥角化病病因

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外傷、受熱或者HPV感染有關。

灰泥角化病臨牀表現

本該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特別是冬季乾燥時期,病變較明顯。皮損多發於四肢末端,尤其是下肢踝部跟腱周圍。皮損為角化性丘疹,直徑3mm~10mm,附着不牢固,容易被刮除,不出血,伴衣領狀脱屑,皮損數目為數個至上百個不等。

灰泥角化病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增厚,棘層肥厚,乳頭瘤樣增生,呈“塔尖樣”改變,基底平坦,少見角質囊腫和基底樣細胞,真皮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

灰泥角化病診斷

臨牀特徵性表現為下肢灰白色疣狀丘疹,直徑3mm~10mm,附着不牢固,容易被刮除,不出血,伴衣領狀脱屑,皮損數目為數個至上百個不等。組織病理表現為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增厚,棘層肥厚,乳頭瘤樣增生,呈“塔尖樣”改變,基底平坦,少見角質囊腫和基底樣細胞,真皮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結合臨牀特徵與組織病理檢查即可診斷。

灰泥角化病鑑別診斷

主要與脂溢性角化病鑑別。脂溢性角化病又稱為老年疣、老年斑、基底細胞乳頭瘤,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頭瘤狀,隨年齡而增大,數目增多,境界清楚,表面有油膩性痂,痂容易刮除,好發於面部,其次為手背,軀幹部。組織病理學主要特點是角化過度和乳頭瘤樣增生,可見膠囊腫。

灰泥角化病治療

一般用潤滑劑軟化皮膚,使角化鱗屑脱落即可。必要時可用CO2激光、微波或電灼治療。

灰泥角化病預後

本病可因乾燥或表皮損傷而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