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鈺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奔來書院榮譽院長)

鎖定
胡鈺,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管委會主任、奔來書院榮譽院長。 [1-3]  [5] 
中文名
胡鈺
外文名
Hu Y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教師 [1] 
主要成就
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戰略研究突出貢獻獎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主要成就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負責或參與科研課題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 4 項
在《中國軟科學》等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CSSCI收錄26篇
出生地
陝西
代表作品
《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新聞與輿論》,《科技新聞傳播導論》等著作
職    稱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1] 

胡鈺職稱

博士/教授

胡鈺研究方向

新聞傳播理論,企業傳播,科技傳播,戰略傳播,國家形象

胡鈺開設課程

新聞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輿論學、戰略傳播

胡鈺教育背景

先後在清華大學國際金融與財務專業獲得經濟學學士,在新聞學專業獲得文學碩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獲得法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

胡鈺工作履歷

先後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學生工作組組長、黨委副書記、政治輔導員、國家科技部辦公廳調研二處處長、科技日報評論理論部主任、《科技日報內參》主編、《前沿科學》雜誌編輯部主任、科技日報青聯主席、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委員(科技界別秘書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新聞出版界別)。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2022年4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管委會主任。 [2] 
2023年5月,當選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 [4] 

胡鈺承擔課題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互聯網與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研究
2、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信息網絡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3、國家軟科學計劃課題,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基本經驗與政策需求研究
4、中國科協政策研究類課題,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研究
5、科技部重大專題調研課題,關於新形勢下加強科技宣傳輿論引導能力的重大問題研究
6、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軟科學項目,創新圓桌會議焦點問題研究
7、國家軟科學計劃課題,新形勢下科技新聞傳播規律及創新型國家輿論環境構建對策研究

胡鈺學術成果

1、胡鈺 新聞傳播的文化底藴.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2、胡鈺 同一新聞不同表述的思考──談新聞報道的具體性、準確性、特點與深度.新聞界.1997(5)
3、胡鈺 新聞真實性的深度及表述.新聞愛好者.1998(4)
4、胡鈺 我國新聞傳播負效果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
5、胡鈺 科技新聞:公正對待科技論爭.新聞界.1998(4)
6、胡鈺 新聞定義:歷史評析與科學重建.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7、胡鈺 如何正確認識新聞策劃.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9(5)
8、胡鈺 新聞事實的內涵與生成.新聞界.1999(2)
9、胡鈺 新聞報道:“客觀性”不等於“真實性”.新聞界.1999(3)
10、胡鈺 新聞悖論初探(一、二、三).當代傳播.1999(2,3,4)
11、胡鈺 新聞作品的評析(上、中、下).當代傳播.1999(4,5,6)
12、胡鈺 把握新聞綜述形式與科技報道特質.中國記者.2000(1)
13、胡鈺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問題與對策.中國記者.2000(3)
14、胡鈺 美國電視新聞輿論引導技巧.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4)
15、胡鈺 論新聞合力.新聞實踐.2000(9)
16、胡鈺 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7、胡鈺 淺析大眾傳播媒介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18、胡鈺 試論網絡新聞傳播的受眾觀.當代傳播.2001(1)
19、胡鈺 傳統新聞在網絡時代的競爭策略. 城市黨報研究,2001(3)
20、胡鈺 試析宣傳效應的實現規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21、胡鈺 吳倬(2001).互聯網對青年價值觀的負面影響.青年研究.2001(3)
22、胡鈺 如何利用BBS開展高校思想教育.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7)(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3、胡鈺 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幾點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6)(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4、胡鈺 大力提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新華文摘.2005(19)
25、胡鈺 關於人才結構調整的若干思考.中國軟科學.2005(5)
26、胡鈺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途徑.中國軟科學.2006(7)
27、胡鈺 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內涵、經驗和途徑.中國軟科學.2007(4)
28、胡鈺 創新型城市的評價與實現.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
29、胡鈺 從“自力更生”到“自主創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思想與歷史經驗.中國軟科學.2010(8)
30、胡鈺 期待國企好聲音.中國質量.2013(7)
31、胡鈺 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中國軟科學.2013(11)
32、胡鈺 認識國企要有思想定力——國企的改革歷程與存在價值.人民論壇.2014(1)
33、胡鈺 為國家投資未來—從淡馬錫經驗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建設原則.紅旗文稿.2014(5)
34、胡鈺 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4(6)
35、胡鈺 以延安精神培植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紅旗文稿.2015(11)
35、胡鈺 怎樣做全球企業公民.國企.2015(8)
37、胡鈺 中國企業海外形象建設:目標與途徑.中國軟科學.2015(8)
38、胡鈺 打造透明、陽光、坦誠的國企形象.現代國企研究.2015(9) [1] 

胡鈺著作

1、胡鈺 新聞傳播導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胡鈺 新聞理論經典著作選.北京:清華大學內部教材
3、胡鈺 科技新聞傳播導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4、胡鈺 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北京:新華出版社
5、胡鈺 新聞與輿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6、胡鈺 信息網絡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胡鈺 趨勢——以自主創新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8、胡鈺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為什麼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北京:人民出版社(黨的十七大理論熱點通俗讀本系列叢書)
9、胡鈺,胡菊芹(2011)(主編).中國科技觀察.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10、[美]馬克斯?普策爾著.胡鈺譯(2000).鏡中的美國——威廉?裏迪評傳.北京:新華出版社 [1] 

胡鈺獲獎情況

1、《科技新聞傳播導論》,清華大學優秀教材二等獎,2001
2、《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合著),第七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第五屆中國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001
3、《大眾傳播學》(合著),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2002
4、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戰略研究重要貢獻獎,2004
5、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2004
6、《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與政策選擇》(合著),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5
7、《信息網絡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北京市委宣傳部第十六屆“靈山杯”優秀報告二等獎,2006
8、《創新?責任?合作—中國國際科技形象的戰略構想》(合著),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2010
9、《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思考》,國務院國資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徵文比賽一等獎,2014
10、《為國家投資未來》,國務院國資委直屬機關第二屆公文寫作技能比賽特別獎,2015 [1] 

胡鈺社會兼職

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科技部-上海市浦江創新論壇創始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宣部-科技部自主創新報告團領隊、中央企業媒體聯盟副主席、央企影像聯盟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企業電視分會名譽會長、北京現代企業研究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福建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顧問、清華大學校友總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奔來書院榮譽院長。 [1]  [5] 

胡鈺主要成果

負責或參與科研課題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 4 項。曾在《中國軟科學》、《新華文摘》、《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新聞界》、《當代傳播》、《紅旗文稿》等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CSSCI收錄26篇,單篇論文最高被引頻次超過100次。獲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國務院國資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徵文比賽一等獎等獎勵。
出版著作(含教材)16部,其中個人專著7部,譯著2部,主要包括:《科技新聞傳播導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清華大學優秀教材二等獎)、《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合著,第七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第五屆中國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大眾傳播學》(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合著,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信息網絡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成果出版資助)、《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與政策選擇》(科學出版社2005,合著,獲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為什麼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民出版社2011,“黨的十七大理論熱點通俗讀本系列叢書”)等著作和《鏡中的美國——威廉·裏迪評傳》(新華出版社2000)等譯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