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瑛

(湖北軍政府外交部長)

鎖定
胡瑛(1884-1933),字經武,原籍浙江紹興,後隨父遷居湖南桃源。16歲時肄業於長沙經正學校,後經黃興介紹至武昌,結識吳祿貞、張難先等,參與科學補習所籌備活動。後投湖北新軍工程營當兵,1904年科學補習所成立,任總幹事,一度主持科學補習所工作。同年和黃興等謀劃長沙起義,負責購運槍械,未成。不久與王漢謀刺清户部侍郎鐵良,1905年1月兩人尾隨至河南彰德,王槍擊鐵良未中,自投井死,胡遵王漢囑託,偽作局外人收葬王漢遺體。後轉赴日本。旋與秋瑾等回國籌辦中國公學,同盟會成立,加盟任評議員。1906年萍瀏醴起義,奉孫中山之命同朱子龍、梁鍾漢等回國響應,後因人告密,被清軍警逮捕,監於獄中,備受酷刑,拒不招供。1909年被判處永遠監禁。在獄中,左右文學社活動。1911年2月,同盟會派譚人鳳來漢,在獄中與胡晤談,討論武漢形勢,促進共進會和文學社聯合。在獄中曾兩次派人赴上海,向中部同盟會彙報武漢情況。武昌起義次日出獄,任湖北軍政府外交部長,與各國駐漢領事交涉,爭取各國嚴守中立。後到漢口助詹大悲組織軍政分府。以湖北軍政府都督代表名義參與南北議和。1912年2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山東都督。後被排斥出走,任甘青屯墾使。1913年流亡日本,1915年8月與楊度、嚴復等6人成立籌安會,為袁世凱復闢帝制效力。1928年曾作閻錫山代表到南京,常往來寧滬之間。1933年,胡瑛在南京病逝。 [1]  [3] 
中文名
胡瑛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湖南省桃源縣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33年
經武

目錄

胡瑛人物生平

胡瑛,字經武,清光緒十年三月初二(1884年3月28日)生於縣上鄉下白石村(今鄭家驛鄉)小吏之家。少時在長沙經正學堂讀書,從師黃興,穎悟過人,文思敏捷,尤精書法,深受師友鍾愛。 [2] 
初涉世,舛逢清王朝日益腐敗,國家主權橫遭列強踐踏,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因而康有為等力倡變法,孫中山等堅持驅除韃虜。胡瑛認為:“為屋必先治基,今欲變法而不先驅胡虜,是猶無基而立屋也,其可乎?”於是以傾覆清王朝為己任。清光緒三十年(1904)2月,年方20的胡瑛參加黃興、宋教仁組建的華興會。 [2] 
20世紀初期,反清力量盛行革命暗殺風。光緒二十九年冬,胡瑛結黨暗殺王先謙未遂,被開除學籍,得曹亞伯之助,逃赴武昌,經黃興介紹到武昌第八鎮當兵。次年7月,胡瑛追隨劉靜庵、宋教仁等建立革命機關“科學補習所”;又與宋教仁在武昌成立華興會支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初,胡與湖北籍王漢偵知排漢士將鐵良(滿族人)即將離開漢口北返,遂約刺鐵良於大智門車站。不料兩人抵車站時火車已開出,行刺未遂,王漢被巡邏兵緊追而投井身亡,胡募金收其遺骸而殮葬之,旋潛赴日本東京求學。 [2] 
1905年11月,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集會,抗議日本政府頒佈《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會上,胡瑛慷慨激昂,痛陳日本政府此舉之橫暴無理,並提出諸多應付策略,聽眾為之悦服,胡被選為中國留學生總會代表,主持中國留日學生全體總退學籍之事。日本當局迫於全體中國留日學生的激憤抗議,對所謂“取締規則”並未認真執行,不了了之。胡瑛從此名揚中外。 [2]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胡瑛奉孫中山之命回國,擬到長江中、下游流域醖釀起事,以聲授萍瀏醴起義。胡抵武昌,正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懸賞緝捕起義者,胡被逮捕,判終生監禁。清宣統三年(1911)1月,蔣翊武詹大悲等在武昌組織革命團體“文學社”,身陷囹圄的胡瑛參加這一組織,併為其領導人之一。 [2] 
武昌首義後,黎元洪被革命黨人強推為軍政府都督,胡瑛出獄受命為該政府外交部長,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任外交部長。胡親臨漢口各租界,宣傳中國革命宗旨和軍政府的對外政策,贏得某些外國使節的理解與支持。當時長江中、下游流域各省雖已響應起義,但東北各省猶存觀望。孫中山等認為,膠東一帶海口如青島、煙台、威海等處,外僑雲集,地處東北咽喉渤海灣一側,若不促其據守勢力倒戈,則可能導致清王朝龜縮東北,負隅頑抗。於是,孫中山任胡為山東都督,胡率海軍赴煙台,遂使青島、威海等埠相繼易幟歸向革命,清廷益為震驚。 [2] 
民國元年(1912)2月,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為籠絡革命黨人,任胡瑛為新疆青海屯墾使,胡辭未就。9月,中國國民黨組建於北京,胡作為該黨員當選為中國參議會議員。次年,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不少中國國民黨人為避袁迫害,紛紛東渡,胡於年前赴日本“考察墾政”亦逗留東京靜觀時變。一天,親袁的湘籍老同盟會會員彭淵恂抵東京,下榻胡寓,告胡:“只要黃克強(黃興)不反對袁世凱,袁可以任黃為蒙疆經略使。”又説:“袁根本沒有撤過你的職。黃任蒙疆經略使,你任新疆青海屯墾使,你們兩人連成一氣,將來可以利用大西北作為革命根據地,前途必無量。”胡大為所動,即打電話給黃徵求意見。黃回電稱:“本人與袁決裂已久,豈可與之複合?”至於經武,進退自由,不必問我。”對胡之難保晚節,言下大有深表遺憾之意。 [2] 
民國4年(1915)5月,胡瑛返抵北京,參與組建“籌安會”,為袁世凱復闢帝制進行鼓吹。次年袁世凱斃命。又次年孫中山組織護法軍政府時,考慮胡與革命黨有過良好關係,對其擁袁稱帝事免予追究。在護法運動中,張興濟(曾任山東都督府秘書長)在湘西招胡至辰州(今辰溪縣)共事,任胡為護法軍湘西招撫使。民國9年(1920),胡參加湖南驅逐張敬堯之役;戰後任湖南省礦務局協理。北伐戰爭後,胡窮困潦倒,常作閻錫山食客。 [2] 
民國22年(1933)9月14日,胡病逝於南京中央醫院,終年49歲。身後囊空如洗,賴同鄉人覃振代為治喪,方得成殮。胡瑛遺著有《胡都督選集》。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96:139-142
  • 2.    胡瑛  .桃源縣人民政府.2016-05-28[引用日期2023-02-28]
  • 3.    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 人物(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183-1184